《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讲记摘录(3)

同时要推己及人——恕道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则达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你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也让他人能得到:这就是推己及人的恕道精神。这些都要从真诚心里面去做

同时要推己及人——恕道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则达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你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也让他人能得到:这就是推己及人的恕道精神。这些都要从真诚心里面去做。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跟曾子讲“吾道一以贯之”,那其他人就问这个一以贯之的道是什么。其实一以贯之的道就像禅宗讲的那种明心见性:不可说,不可示。但是为了勉强去说,那只能说是“其恕乎”。就是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那个一以贯之的道的一种表现形态。所以坤德——这种厚德,就是要广行慈悲。我们佛教的慈悲,比儒家的仁爱和基督教的博爱更有深广的内容。这个慈悲叫大慈大悲,又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大慈大悲,是世间的人和世间圣人不具备的。唯有证到了诸法空性的佛陀,才真正具有大慈大悲。慈悲的境界有众生缘慈,有法缘慈,最终就是无缘慈。行慈悲,这样把一切民众看做自己的同胞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把一切万物——不仅是动物,乃至于无情的山河大地,也看做是同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要有这样一种博大的、仁爱的胸怀。这样才显示了他的平等心。一切众生都跟我是同体的,我不能去伤害他,我要关爱他,要保护他,要给他最大的利益。那这样就能把参赞天地、化育万物的这种坤德的厚德,给它彰显出来。

所以乾卦的精神和坤卦的厚德,实际上就是作为人的天职。天职啊!如果我们做不到乾、坤二卦卦象所传达的信息,我们就失职了,我们的人格就站立不起来了,我们的道德就会瓦解了。最终可以说,这一辈子做了个亏本的买卖——一定要想象得到。为什么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就在于我们人对自己的天职体认不清楚,担荷不起来。

(六)

圣贤的学问就是修身,为己之学嘛。你修心养性,“修身”而已。我们说真正的学问是什么?不是考点分数,不是学点知识技能,不是去拿点什么学位、职称的。那些东西跟真正的学问不能划等号。真正的学问就是修身哪!修身修好了——至高的学问,就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

所以一个能修心养性的人必定能够体现在孝悌上。孝悌是我们儒家五伦关系当中最重要的。五伦有三伦关系是在家里:父子、夫妇、兄弟。然后才朋友、君臣。如果一个人家庭关系搞不好,你让他去做官,去治理天下,一定会搞得很糟糕。你修身才能齐家,你齐家成功了,才能治国平天下。修身修不好,家庭搞不好,家庭搞不好,你治国平天下那就谈不上。这就是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道理。

一个能够孝悌的人,能够把道德精神做到纯粹的人,他力量来自于什么?来自于格物。格物,格除物欲。现在我们目前的人,为什么很难修心养性?或者根本他就不去修心养性。就在于他的物欲太浓了,这个烦恼太重。看到什么都想占有。物是什么?物也是我们心中所变现的、虚幻的一种东西。变现之后就有一种占有的欲望,这就由于我执、我爱、我见所产生的自然心理。看到一个好东西就想:“哎呀!怎么占为己有?”这种占为己有的念头就是他的欲。看到一件名牌衣服,“是不是穿到自己身上”;看到一个美女,“能不能作我的妻子”;看到这个官位很荣耀,“能不能我去坐一把”。他就是这样,这就是欲。这个欲望,如果你不把它降伏住,它就会让你去造作恶业。我当官,谁挡着我的路,我派职业杀手把他干掉;这个美女求不到,我把她容貌给毁掉;这个东西,我正当的劳动得不到,我是不是把它偷过来?他什么样的行为可能都会出来。所以一个人格除了物欲,才能拓出我们本具的良知良能;良知良能出来,他才能正心诚意,才能独善其身——慎独。他修心养性好了,修身体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德能了,他的身、口、意三业都是体现圣人心法了,他这个人的生命就是一个道德载体了。

他的效果必然能够对他家里的妻子产生一种榜样的作用,那他的兄弟由于他这种敬爱之心也能够非常和睦,这就是家庭关系好。家庭关系搞好,把这种修身养性的德能再扩充到国家,乃至扩充到天下,都能够做得平平妥妥,天下太平。所以一个有道德的人,他如果得到官位也是一个好事。《周易》讲“圣人之大宝曰位”,圣人有这个位,他利益众生更大。孔子有圣德,但是他没有得到国君、天子之位,也只能周游列国。用他自己的话:累累若丧家之犬。游说诸国的国君,来推行他一套儒家的仁政学说。但是生前很不得志,只能晚年去设馆授徒,删诗书——整理古代的典籍。虽然这样,孔子被称为素王。也是王,只是素王,没有得位的王。那如果得位了呢?他不是就在一个国家、一个天下当中,把他仁爱的德政、先王之道完全体现出来了吗?也就说在春秋战国时代,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之德也都很难得到主流认同。“春秋无义战”,每个国家都在放纵自己的我执,都在打仗,都是出于自己的贪欲,没有一场正义的战争。所以诸侯在这个我执、利益的驱动之下,孔子那种无我、仁爱的精神显然就没有市场。虽然没有市场,但孔子的这套学说为我们的民族立下了文化之魂——核心价值。所以刘邦统治天下以后,逐步的把儒家学说作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定义我们这个民族的圣人、圣言。真的如古人所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所以这一套儒家的修心养性、治国平天下——所谓内圣外王之道,我们要传扬,要继承,要发扬光大,我们的国家才能有救。如果我们不按照儒、佛两家的观点去做,灾难还是不能终止。


(七)

如果你不是以善业所感,而且通身都是恶去感,那就是另外一回事。那么如果善来感,就绝对不可能出现大水、干旱、瘟疫、蝗虫,以及飓风、地震这些灾祸。当出现这些水、旱、瘟疫、蝗虫、地震的时候,这说明我们不是善感,而是在恶感。善感一定是:一年四季非常的和顺,每年都是五谷丰登;每个众生他在自己的名分上各尽自己的天职,安居乐业。安居乐业,他又受一种圣贤的教化,所以他一直会保持一种仁慈的心、一种太和之气。每个人都有一种礼让,形成一种社会的风气、主流的价值。如果在这样一个道德风范的社会当中,纵然有一两个极少数的愚痴冥顽的众生,也由于处在一个好的环境当中,他也最终得到一种感化,也变成了良善之人。那么在一个道德感很强的社会,他对这些所谓的恶人都会有一种怜悯之心,都不至于用一种残暴的心去对待他。这里就讲到梁上君子。“矜梁上君子”,这有一个典故,出在后汉书一个《陈寔传》。陈寔是一个很善良的人,说有一天有一个盗贼进入他的家庭,他发现了。这个贼呢,躲在梁上。这些,陈寔看到了。他就怎么办哪?他就起床,然后就叫子孙这些晚辈都到厅堂来集合。集合以后他就要训话了。古人这个训话,他有个拂。拿着这个拂,就是很严正——正色的训话。就对这些子孙训话,说:“人不可以不自勉,要自重。就是不善的人,他未必本性上是恶的,只不过是他习惯了。不良的习惯使他这种本性变成了不好的地方、不好的一面,才慢慢的使他变成了一个坏人,但是他本性是很好的。”就训这些:你们一定要有好的习惯,成为善人;如果你没有好的习惯,就会成为不好的人。不好的人,就像梁上君子一样。这个贼在上面听到大吃一惊,赶紧从梁上跳下来,向他忏悔顶礼。那对于梁上君子,他都有一种慈悲:顾惜他,怜悯他这一面。那么这样的善心,就能使这一方的区域永远杜绝劫贼,不会有强盗、贼子。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