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佛教网 >> 佛教网 >> 佛教网新闻 >> 正文
佛教文化四人谈:多视角看佛教
佛教网 wlg.huijia18.com   来源:网络   打印本页

凤凰卫视4月29日《佛教文化四人谈》节目播出“多视角看佛教”,以下为文字实录:

胡一虎:各位嘉宾,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由我们凤凰卫视所承办的这一场电视论坛,这一场电视论坛的主题非常有意思,您在画面上看到就是“多视角看佛教”,怎么样多视角看佛教呢,我百思不得解,结果当我站到这个台上的时候,突然看到了旁边这幅画,旁边这幅画我相信对很多的信众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千手观音,它千面它千手,我相信它的千面跟千手,仿佛就像是你我之间对佛教的解读,每个人有不同的解读,每个人不同的感悟,每个人有不同的佛缘。

我想刚刚好今天我们四位嘉宾中也非常独特,从他们的背景当中,我们发现了非常有趣的现象,有的从他的经历当中是高管、有的是高僧、有的是高官,还有的是高行,所以他们都是高人一等的眼界,来跟我们分享佛教文化的点点滴滴跟传统中华文化,所以在我们介绍他的时候不要忘了,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首先第一位用热烈掌声欢迎的是,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的院长许嘉璐副委员长,欢迎。第二位是中国佛教协会驻会的副会长学诚法师,阿弥陀佛。第三位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名誉院长、哲学系教授楼宇烈楼院长,欢迎您。第四位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太平绅士,欢迎刘老板。

一提到了佛教文化,我们会想佛教文化从印度到了中国之后,展现出中国的特色,在谈到中国特色的时候会想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因此佛教文化跟传统中华文化的关系,我觉得这是在逻辑上第一个要搞清楚的,四位嘉宾应该首先请教谁呢?我就在想正最中央的我想委员长,如果我没有做错我的准备工作的话,您是研究训诂学的,从训诂跟传统中华文化关系首先要请教您,传统中华文化跟佛教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

许嘉璐: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到春秋时期基本定型,在这之前个千年都是积累、探寻的过程,春秋定型的标志就是孔夫子,所以现在我们说佛教跟中华传统文化关系的时候,简单一些粗略一些的说,就是佛教文化和以孔夫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关系。

佛教文化从它的内在也就是先天的情况来说,与儒家文化有着内在的相象,这恐怕是东方的农耕文化所造成的,因而佛教在公元76年左右传进中国以后,经历了几个世纪的磨合,渐渐的开始中国化,真正中国化大概有千年,为什么能化?后来变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促进,互相包容,根本的原因是二者内在开始就有先天的相近性,这个中国化的过程,不过就让这种相近性的过程进一步的融合。

同时不管儒家文化还是佛教文化都是包容它的,不是排它的,因而儒、佛二者的个性自己的特色都保留着,可是又有一个共性,于是携手并进,到了唐代、宋代,出现了佛教佛学的高潮顶峰和儒学的高潮顶峰,这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你因为我是学训诂学的,让我第一个讲,其实真正应该多讲讲这个的,更明白的是我们楼教授。

胡一虎:好,有请楼教授。

楼宇烈:我想着佛教中国了中国以后,就跟中国的文化可以说经过一个相互的交融以后,可以说混为一体了,所以我们现在常常讲,佛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体的组成部分,已经不能简单的说佛教是一个外来的文化,因为它已经被中国文化完全给接纳了,而且逐渐融合到里面去了。

刚才讲到佛教,因为许先生研究语言学训诂这方面佛教,佛教对我们的语言影响就很大,我们语言中间,我们现在用的汉语拼音,从它的源头上来讲是中国古代的切音、切韵,而切音、切韵恰恰是因为我们接受了佛教以后,由于梵文的传入,我们才开始有了我们切音跟切韵,这样的一个学说了。

另外佛教在我们的语言中间,很多我们语言的词汇,也都是从佛教里面来的,我们经常用的世界、境界、大千、三界,这些都是从佛教里面来的,这是已经译成意义的,还有很多没有把意义译出来的,而是音读的词汇,那就更多了,波罗、涅盘、菩提、刹那,这是很多很多,所以中国语言里面,如果把这些佛教里面吸收过来的这个词汇都取消的话,那我想我们的语言要贫乏很多。也还有很多成语,什么盲人摸象、空中楼阁,都跟佛教文化有密切关系,所以中国文化跟佛教,其实是在现在来看,已经是二一、二二的东西,不能够分的,不能够完全分成的。

中国近代有一位研究中国学术的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他当时在讲到中国文化发展过程的中间曾经讲到,他说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印度化的时期,我常常觉得这个说法有点问题,因为这个时期恰恰是印度文化中国化的时期,我们应该反过来看,是印度文化中国化的时期,也就是印度传过来的佛教,不仅佛教传进来,也把印度的许多其他文化也带过来了,包括印度佛、婆罗门教这些,包括其他的外教东西都传进来这个时候就在中国落地,开始跟中国的文化结合在一起,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离开了佛教是无法讲的。

而且刚才许先讲的,有一句话我觉得非常重要,佛教跟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内在的契合,这个内在的契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佛教文化也好,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也好,都是强调人的自身提升,佛教是强调自我的觉悟,中国的儒家文化强调自己德性的提升,所以这个它是地方是完全相和的,所以有一个相同。

胡一虎:掌声谢谢,谢谢楼院长,两位专家刚才走到了佛教文化的过去,还有包括传统中华文化的精髓,我特别记得委员长说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在双方的融合过程当中,怎么展现出中国文化它独有、独具的特色,这一点我们请教一下坐在我旁边的学诚法师,您的观观察跟大家分享一下。

学诚法师:大略地说中国佛教文化是有四大特色,第一、推动我们的进步和发展,在印度佛教倡导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破除万难的宗教迷信,形成了一场印度的宗教改革运动,在中国通过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长达700年的佛教时代,与中国的文明深度交融,形成了儒释道合理的文明形态。

第二、创造举世瞩目的文化成就,中国佛教文化在哲学、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天文等方面,都具有悠久的传统,成果斐然,为后世留下来了无比丰厚的精神保障和文化遗产。据统计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有关佛教文化的遗产,接近全世界的40%,中国佛教文化的遗产之多之宝贵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第三、发挥着重要的社交功能,中国佛教事业无论在学说、机构、交易场所、慈善服务、图书馆以及文化传播等方面,都担负着及其重要的角色,佛教经典得到保存,它的学术得到充分的交流和传播,佛教的真理成为世界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在历史上当社会遇到自然灾害时,寺庙还成为广大民众提供衣食的庇护心灵上的依靠。

第四、宣传国际的睦邻友好与和平事业的推进,最重要的并非有先后引起的文化的传播,也许是佛教被传到中国,当其他宗教每每陷入和宗教战争的时候,佛教徒们发扬慈悲、宽厚的精神,致力于消除相互的敌意,而因为有了佛教以后宣布不再发动侵略战争,平等对待一切宗教。玄奘期间三次东渡日本等交流活动中,求法及弘法的真理们,存在的不仅仅是珍贵的佛法,还有先进的文化和真诚的友谊,为后人留下了非常宝贵的遗产。

因此可以说佛教是一个真正超越了民族、地域界线的文化,即使现在佛教几乎遍及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许多民族几乎都有过或少或多的佛教兴建的事情,佛教因此成为亚洲各民族共同的文化以及精神纽带。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文章佛教网 > 佛教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