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对近代佛教的主要贡献(余池明)(4)

2、严格出家条件,树立崇高僧范 外方之蟒流子,下流坯,无不皆是受过三坛大戒之僧。此其弊由于清世祖罢试僧,免度牒。与近世之为师者贪名利,喜眷属之所致也。出家制度是佛为住持法道,弘扬法化而设立的。 大师在复

  2、严格出家条件,树立崇高僧范

  外方之蟒流子,下流坯,无不皆是受过三坛大戒之僧。此其弊由于清世祖罢试僧,免度牒。与近世之为师者贪名利,喜眷属之所致也。出家制度是佛为住持法道,弘扬法化而设立的。

  大师在复泰顺谢融脱居士书二中指出:“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研究佛法,彻悟自性。宏三学而偏赞净土,即一生以顿脱苦轮。此亦唯恐不多,多多则益善也。若或稍有信心,无大志向。欲藉为僧之名,游手好闲,赖佛偷生。名为佛子,实是髡民,即令不造恶业,已是法之败种,国之废人。倘或破戒造业,贻辱佛教。纵令生逃国法,决定死堕地狱。于法于己,两无所益。如是则一尚不可,何况众多。古人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乃真语实语。非抑将相而扬僧伽也。良以荷佛家业,续佛慧命,非破无明以复本性,宏法道以利众生者,不能也。”

  针对佛教衰败的状况,大师分析其原因是清世祖废除试僧制度,永免度牒,令其随意出家而造成了。唐代以来历朝出家必需先经过考试,对于佛教经论的研修达到一定水平,官府才会批准出家,发给度牒。清世祖取消考试制度和度牒制度,表面上出家更自由了,但同时时间一久就产生了出家人素质下降的弊端。到清末民初,出家人的状况是,“识字者十不得一”,“只知着一件大领,即名为僧。僧之名义事业,多多了无所知。” “今之为僧者,多皆鄙败无赖之徒。求其悠悠泛泛,持斋念佛者,尚不多得。况能荷家业而续慧命乎?……致今污滥已极,纵有知识欲一整顿,无从措手。可不哀哉。”僧人素质的下降,导致正法不昌,并使民众看不起出家众。

  针对这种情况,大师提出了如何整顿佛教的主张:

  “以后求出家者,第一要真发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姿,方可剃落。否则不可。至若女人有信心者,即令在家修行,万万不可令其出家。恐其或有破绽,则污败佛门不浅矣。男若真修,出家更易。以其参访知识,依止丛林也。女若真修,出家反难。以其动辄招世讥嫌,诸凡难随己意也。如上拣择剃度,不度尼僧,乃末世护持佛法,整理法门之第一要义。”

  大师的主张就是从源头上把好出家僧人的素质关。

  3、严格戒律,

  大师以身作则,反对滥剃度,滥传戒,滥挂海单,梵行冰清,以德化人,德泽十方。

  大师主张律为基址,净为归宿。他说:“须知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若不严持禁戒,则教、禅、密、净之真益莫得,如修万丈高楼,地基不固,则未成即坏。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如百川万流,悉归大海,以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法门。”

  曾经有一位从四川到报国寺挂单暂住的僧人,没有带袍子。大师呵斥他说:“汝为僧,当于岁末年初祝国祝民。汝远出过年,袍子也不带,可知汝成年也无礼诵持念之事。”

  念佛人必须受持三皈五戒。大师指出:“三皈五戒,为入佛法之初门。修余法门,皆须依此而入,况即生了脱之至简至易、至圆至顿之不思议净土法门耶。不省三业,不持五戒,即无复得人身之分,况欲得莲华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

  念佛人如何持戒,大师开示:“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纲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

  4、制定净土道场的根本制度

  大师为许多净土寺院制定规约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最有代表性的是为灵岩山寺制定的五条规约,坚持十方丛林制度,传贤不传法。大师对于净土道场都坚持十方丛林制度和净土宗风:

  如大师对于新建的南京法云寺放生道场,提出:“窃念法云寺,已成江南第一慈善道场,当独行一法,不与诸方相同。一,不剃度,二,不传法,所有住持,唯贤是取。亦不问是临济,曹洞,天台,贤首,但须笃信净土法门,言行相应即可。其住持论次数,不论世代。乃大公无私之道场,非如传剃度,传法徒之涉于专私之范围也。”

  又如大师撰《嘉兴真如寺开念佛堂专修净业缘起疏》,规定:“长年二时课诵外,专持佛号三支香。暇则随意礼诵,人各月给衣单银三元,凡经忏佛事,概不应酬。若施主来寺念佛,及打佛七,则无拒。”

  杭州弥陀寺,庐山青莲寺都以常年念佛为宗旨。

  (六)爱国护国,提倡和力行慈善救济事业

  1、身体力行,推动慈善事业,弥补山林佛教之不足

  大师身体力行,推动慈善事业,弥补山林佛教之不足。主要包括捐款救灾赈灾,举办资助孤儿院、残疾院,并亲赴孤儿院、残疾院看望儿童和残疾人,为他们说法。鼓励提倡为监狱犯人说法并亲自到监狱为犯人说法。经常将印书款挪作紧急的救灾款。

  民国六年(1917年)秋,京、津大水为灾,大师十分忧虑,与谛闲大师一起函促高鹤年居士下终南山展开救济。高居士回上海与狄楚青、王一亭等发起佛教慈悲会,然后第一站就到普陀山与印光大师商议,成立佛教慈悲会普陀分会。印光法师说:“北方来函,京津水灾奇重,各善团中外人士及各教,皆往救济。惟我佛教无人,为人轻视,将来如何立足?近来天灾人祸,纷至沓来,是众生业力所造,但佛教慈悲不可不援手也。”民国十一年(1922年),大师到南京与魏梅荪居士等发起成立三汊河法云寺放生道场,冬天到上海与冯梦花居士发起成立南京佛教慈幼院,担任名誉会长。经过几年筹备,佛教慈幼院民国十五年元旦正式授课,收留孤儿60名。阴历四月举行开幕礼,大师担任大会主席,报告筹建经过。江苏省省长及县长出席,对大师的做法给予高度赞誉。

  民国十一年(1922年),定海知县陶在东居士发起向监狱囚犯说法教化,找到普陀山。开始诸寺不太愿意,在大师的斡旋下,公推戒学俱优的智德法师应聘赴监狱说法。1925年,江苏成立监狱感化会,大师担任名誉会长,监狱教诲师多为大师的在家弟子。农历十月初一,大师亲在到江苏第二监狱为囚犯演讲说法,开监狱说法的风气。

  2、念佛不忘爱国,护国不遗余力

  佛法没有国界,但佛教徒有祖国。在国难当头,两国交兵的特定历史时刻,印光大师破关说法,护国息灾,普劝称念观音圣号,至诚祈祷消灾 免难,身体力行,捐款抗敌,拒收日军赠送经典,表现了一代高僧的高风亮节。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