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佛陀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佛陀在《阿弥陀经》里是着重劝生信、劝发愿、劝修持名念佛行,即是劝修净土信愿行三资粮的。当我们的心去一心系念极乐世界黄金为地、七宝池、八功德水,天雨宝华,如兜罗棉,没足四指,流布万种温雅德香,种种奇妙杂色之鸟,宣妙法音等等,如此高妙的庄严萦绕在心中,我们自然的就会先感兴趣,而后生信心,而后被吸引,乃至心驰神往,生起深切之愿,愿求往生,也就自然会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了。这个“系念不乱”意思是指所系念的对象不杂乱,就符合“系念不乱”了。只要系念的范围是在佛所指定的圈子里就行了,就自然会引发我们生信心、发愿心、产生念佛动力和念佛行动了。在佛所指定要系念的范围之内,我们可以任选自己所好乐的去系念,因为这样作是随顺佛陀的教诲啊。志向高洁的人就会依照《无量寿经》中讲极乐世界清净海众的境界和受用的一段经文去系念,也就是讲五恶五痛五烧前边的一段经文。 我们更需要留意,只要我们对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和阿弥陀佛的功德名号,能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地“系念不乱”,也就是不杂乱修行,就会自然地、必然地形成这样一个结果:“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要特别注意,是佛及圣众“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使得我们临终时“心不颠倒”,随佛众会,往生极乐。如果要求我们自己念到“一个妄念都不能有”的那种“一心不乱”,那佛为甚麽在紧接下来要“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呢?难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还会多此一举、没事找事吗?还会如此颠倒吗?佛绝对不会颠倒的,是五浊恶世的众生疑惑心重,妄自分别猜疑,多行颠倒啊! 论据三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们还要读懂《无量寿经》下卷的开始,有一段经文是讲第十八愿的成就文,非常重要!“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里都是强调“至心信乐”“信心欢喜”是一种心理态度,“一心不乱”也就是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强调的“一向专念”的态度,这是任何一个凡夫都能做到的! 在此我们需要思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的功德有多么大?原来是有不可思议地大,“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这样才会使得“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我们一定要理解为什么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地大,才好使我们断疑生信哪!这就有必要多读诵体会无量寿经中四十八愿后边紧接着的一段经文,就会懂了!其中最明显处是“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如此长久地、三轮体空地积功累德,才使得他成就的极乐世界最美好,成就这个万德洪名的威神功德最为不可思议地大! 论据四 《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的行人,具足十念即得往生。“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在《观经》中,佛恒顺众生,先顺应韦提希夫人的祈请“教我思维,教我正受”,佛就讲了修行定善的十三观。韦提希夫人对于修定表现出畏难情绪“面色愁忧”,佛陀当然知道众生的种种根基、种种欲性,知道她这类“为种种烦恼贼之所害”的烦恼众生,是不堪胜任修行定观的,佛就自宣了易修的散善三福。最后又以无尽大悲心,在第十六观宣讲了最为方便易行疾至的称名念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大家一定要留心,在《观经》最后的流通分,佛不付嘱要修行十三定观,也不付嘱散善三福,而是顺着《观经》层层开显的次序,付嘱最后一观,也就是在讲下品下生时才宣讲出来的称名念佛,到最后所说出来的才是佛陀的本怀呀!“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对下品下生的行人,念佛求往生,是这样要求的:“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和《阿弥陀经》“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和《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其实都是同一个含义呀!因为同是释迦摩尼佛所说,同是净土三经,同是说的持念阿弥陀佛功德名号,大觉世尊说法,不可能前后左右相互矛盾啊,相互之间必定相一致。 听闻经教之后,需要作如理思惟呀! 把三经对照来学习,就会发现,《无量寿经》第十八愿“十念”的“念”,《观经》下品下生“称南无阿弥陀佛”的“称”,《阿弥陀经》“执持名号”的“执持”,都是指的持名念佛,即指口称佛名,不是指观想、观相、参究、实相等念佛方式。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观经》下品下生“至心”,《阿弥陀经》的“一心”,都是指念佛的心理,是信愿求生之心,不是断除妄想心、禅定心、清净心。请大家思考下品下生五逆十恶的根基,仅凭十声念佛,他怎么可能得到禅定心、清净心呢?你们念佛十年二十年的人得到禅定心了吗?在此时,他就是一心归命阿弥陀佛,一心投靠、一心求救,是仰望佛来救度之心。第十八愿“乃至”,《观经》下品下生“令声不绝”,《阿弥陀经》“不乱”,都是指念佛的相状,也就是专一不杂,相续不断。第十八愿“乃至十念”《观经》“具足十念”,《阿弥陀经》“若一日。。。若七日”,都是指念佛的时节,也就是一辈子尽行寿地念佛,并不局限在十念、一天、七天。三经所说的形式不同,意思相同不相违,因为众生遇到念佛时间不一样,寿命长短不一样,所以表达方式不一样。于是善导祖师就把它总归起来解释为“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把三经所说的念佛时节,通通涵盖在内了,实质所指,都是一辈子坚持念佛不动摇、不改变,所谓“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为以净土为期”。也正如印光大师书法题字所说“老实念佛,莫换题目”。 比较《阿弥陀经》与《观经》,“执持名号”就是“称南无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就是“至心不绝”,就是一心归命阿弥陀佛,仰望救度,相续地称念佛号,这是任何一个凡夫都能做到的。唯有这样,才能称为三根普被的圆顿之法,龙树菩萨称之为“安乐易行之道”。虽然是人人能够做得到,但是信愿不足、了脱生死之心不迫切的人,依他目前的状态来看,就还没有做到。所以在《观经四帖疏》里,善导祖师谆谆教导我们必须达到两个深信:“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