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太虚法师著:中国佛学(1)(5)

第三节悟心成佛禅 悟心成佛禅,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他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故亦可名见性成佛禅,或即心是佛禅。 禅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密宗来作比例。我曾讲先有杂密,胎藏界等,至善无畏,一行等始成为独

  第三节悟心成佛禅
  悟心成佛禅,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他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故亦可名见性成佛禅,或即心是佛禅。
  禅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密宗来作比例。我曾讲先有杂密,胎藏界等,至善无畏,一行等始成为独立的密宗而与显教对立。禅的发展,起初也是依经教而修的,至达摩东来,才成为独立的禅宗。才为后世分宗下,教下之所本而成为达摩的宗门禅。
  自悟心成佛禅以下,皆为宗门禅,详见景德传灯录,禅林僧宝传、传法正宗记,宗统编年、指月录等书。这一种菩提达摩禅,他另有一个传承的系统:从过去七佛起,传至释迦牟尼佛灵山拈花、迦叶微笑为传佛心印初祖,迦叶传阿难为二祖,乃至二十八祖达摩为东来初祖,至慧能为六祖。佛佛祖祖之所传,各各有一首传法偈。然而这种传承,不能免掉后人的疑难;如问从七佛至二十七祖之传法偈,有何根据?释迦灵山拈花、迦叶微笑,根据的什么经?古来禅师亦只好答系出达摩口传。还有付法藏因缘传谓至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为止,则二十五祖至达摩之传承,又有什么根据?虽明教嵩传法正宗记及论,尚谓二十五祖婆罗多罗,二十六祖弗若密多,二十七祖达摩多罗,西域犍那三藏曾说及,而梁僧祜出三藏记所载萨婆多部所传,亦有此三祖。然而疑仍莫决,只可断为达摩口传如此。因为这样重口传不依教典,故称为达摩宗门禅。
  一、超教之顿悟
  顿悟禅之独立宗门,虽以达摩为主因,但亦由当时很多增上缘助成的。这就是说中国当时已富有超教顿悟的风气。据高僧传所载,远在什公与佛陀跋陀罗,就有问答,但禅宗则传说系佛陀跋陀罗与道生的问答。如跋陀问道生怎样讲涅架?道生答以不生不灭。跋陀说:。“此方常人之见解”!道生问:“以禅师之见解何为涅槃”?跋陀手举如意,又掷于地。道生不悟,跋陀乃拂袖而去。道生学徒追上问云:“我师讲涅架不对吗”,?跋陀说;“汝师所说只是佛果上的,若因中涅檠,’则“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无一微”。
  其次慧远法师亦说到“至极以不变为性,成佛以体悟为宗”,此即说明体悟至极不变的法性即为成佛。僧肇的涅架无名论说:“不可以形名得,不可以有心知”,亦明究竟旨归,超绝言教。道生法师曾有顿悟成佛说,影响当时的思想界很大。
  保志初修禅观,后多神异。梁武帝很尊重他,宫中出入无禁。武帝一天问他:“我虽信佛法,烦恼如何断治”?保志答“十二”。又问如何静心修习?答曰“安乐禁”。后代禅宗,谓所答与灵山拈花乃至达摩禅下的棒喝一脉相通。其所作大乘赞,十二时颂,十四科颂,共三十六颂。如“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及“大道常在目前”等,皆显示悟心成佛禅意。史称志公为观音应化,曾现十二面观音像为僧繇所不能画。传说中的观音应化者,唐时尚有泗洲僧伽,禅宗亦录及其问答。’
  与保志同时的,还有一位傅翕,即平常所说的傅大土是。据传灯录所载,他住在现在的浙江义乌地方,自谓已得首楞严三昧,七佛相随,释迦在前,维摩在后。梁武帝曾请他进京讲金刚经,他上座将抚尺一挥就下了座,围绕在座前后的听众,简直莫明奇妙。志公谓帝:此大土讲经竟!从他这种说法的举动看来,他虽不属达摩的传统,但与后来的宗门禅是作风一致的。如他有颂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如此之类的颂文,还多得很,如云:“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斗,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在普通的常识都是讲不通的,但他内面含有无限的深意在!他是宜示自证境界,非虚妄分别之言语思维可了知。
  又作心王铭云:“观心空王,玄妙难测!……”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六门出入,,随物应情,自在无碍,所作皆成。了本识心,识心即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这铭文更显然为悟心成佛禅。相传他是弥勒应化。还有在中国应化的弥勒,即李唐后奉化布袋和尚。他也有很多的诗和偈,有一偈云:“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此颂也与傅大土心王铭一贯。
  前面讲实相禅的时候,曾经讲到南岳意思禅师,思师亦与保志同时。当他隐居山中的时候,志公向他传语:“何不下山教化众生”?慧思答曰;“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更有甚众生可教化”?这些话也类宗门禅语。
  更有华严的始祖法顺(即杜顺),禅录上说;“法顺作法界砚,文简意尽,天下宗之”。又说他尝作法身颂云:“青州牛吃草,益州马腹胀,天下觅医人,灸猪左膊上”。传说杜顺是文殊化身。说为文殊化身的,还有与拾得同隐居天台山的寒山。他的诗很出名,其格调语浅而意深,故他在诗坛上,是白乐天的先河。寒山外还有后来作华严合论的李长者,从诸法性空明华严,传说与杜顺、寒山,同是文殊化身。
  以上这些,都是达摩宗门禅兴起前的增上缘。或依经论教义提出简单扼要的玄旨,或别出不依经律论义乃至非言语文字所能及的风格,故总名此为“超教之顿悟”。
  二、达摩与慧可
  达摩,在高僧传与传灯录里,记载不同。高僧传谓达摩是刘宋时来中国的。比译四卷楞伽的求那跋陀罗稍后。至北魏,在嵩山专以禅法诲人,因此惹起盛弘经律者的诽谤。惟有道育、慧可二少年沙门,锐志高远,精进求学,侍奉四五年,达摩感其精诚,乃示以理入与行人二门。理入门,即明无自他凡圣之别的真性,凝住壁观,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是名理入。行入门有四种;一、报怨行,修道遇有苦厄的时候,当念此是业报,是我宿世所作业因,现在应当安心忍受,不生憎厌。二,随缘行,遇有顺境,无所贪著,缘尽归无,何喜之有?因此得失随缘,心无增减。三,无所求行,就是对于世间的一切都无所求,因为三界都是苦的。四,称法行,即称法性之理而行。此四种入行,万行同摄,亦与入理无碍。此依高僧传说,并传慧可四卷楞伽以印心云。
  但传灯录则说他是梁武帝普通年间(二年或七年八年)来中国的,初到广州,刺史表闻武帝,武帝乃迎接他至金陵。武帝问他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达摩答日c“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答曰:“此但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又问:“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进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答曰:“廓然无圣”。帝曰:“对语者谁”?答曰:“不识”。帝问既高,而达摩答不能相契,以机缘不投,达摩乃潜度北上。志公对武帝说:“达摩是观音菩萨化身”。帝拟遣人追问,志公曰:“阖国人追去亦不能回矣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