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印度文化思潮与佛教的兴起(3)

由此考察而知,佛教虽然在本质上是佛陀无师独悟的产物,而在思想形式上,则深受当时印度文化思潮以及其他宗教、哲学流派的影响。佛教不仅是抽象的理论产物,而且是存在于民众之中,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的,且契机而予

由此考察而知,佛教虽然在本质上是佛陀无师独悟的产物,而在思想形式上,则深受当时印度文化思潮以及其他宗教、哲学流派的影响。佛教不仅是抽象的理论产物,而且是存在于民众之中,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的,且契机而予以教化的。此点是不容忽视的。

三、佛教思想的特点

佛教与印度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及其相应之处,如上所述。然而,佛教之所以为佛教的特点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重要且关键的问题。但是此问题的全面解决十分麻烦。但通过综合考察,就能够发现佛教之所以为佛教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佛教在世间流传的基石。这些特点是由佛、法、缘起、心、中道等几个关键词所铺陈的,实际上是从同一中心所涌现的。不管是那一种,如进行彻底的推究,每一项都是关乎于全体的,都是佛教的根本立脚点。这些特点,虽然说从原始佛教到大小乘佛教是一贯的,但是主要的表现在原始佛教中。

在历史的长河中,佛教对其教主及佛法的开创者佛陀的认识、定位以及态度,即佛陀观,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但都以历史上的佛陀的人格、自觉、说法、行为为基础。对于佛陀的态度,大乘佛教与声闻乘佛教虽有差别,但是对于释迦牟尼的佛祖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均无异议。虽然以后在历史的佛陀外,立种种理想的佛及菩萨,但是这些均是由于历史上佛陀的开示和弘扬所的结果。正由于佛陀在其45年的弘扬佛法的生涯中,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才使后来的佛子感受理想中的佛陀及其菩萨的真实不虚。因此,理想中的佛及菩萨,其实是历史佛陀的延续。佛陀的及门弟子们,始终是说:“吾等之法,世尊为法本,世尊为眼目,世尊依处”。这一确信,在所有时候,于佛徒之间,都是如此地坚信的。离此方就不得成立佛教,这确信,是佛教在最大最高的历史人格——佛陀的体验保证下成立;这确信,才是佛教不同于其他教派的最大的特征。

佛教虽然是以佛陀的人格力量为条件、为中心所组建的以僧人为主体的教团,但是从佛教的正统的立场出发,始终坚持认为:佛陀——即使那是理想的佛而非历史上的佛陀,也绝非其他宗教所立的神,或者如神那样,是超自然的力量所给予的;佛陀,为觉悟人生、觉察万物的神圣果位,是有情通过虔敬正确的修行之举所能达到的果位,对此观点,大小乘佛教莫不一致予以坚持。有情得以成佛的根据,虽有各种说法,但归结其所在,不外乎是对于法的实修、体验、觉悟。这是佛法之精要,然而,法虽然是由佛所开示的,但实际上是“法尔自然”的,无论佛出世与否,法都是无异的永恒存在之道,是不变的正道。佛陀不过是悟达于法、体验于法,而为我们开示其法而已。虽则如此,但法仍然是佛教一贯的教理。因而佛教的根本,与其说是在于佛陀,毋宁说是在于法。历史的佛陀也好,理想的佛陀也好,要之,这个法,可说是以一定的形式而成为人格化的。到了大乘时代,更为强调法身佛(即佛陀的思想和学说的表征),而将报身佛(佛陀累世所积之福德慧的表征)和应身佛(佛陀适应众生之根机而应化示现的表征)位于其后,其因即在于此。实际上说,法佛一如,确实是佛教的真精神。佛教的基本观念,必须由以“佛”为中心,进而演变为以“法”为中心。当然,也有人担心,这种中心转移一旦成为广大佛教信徒共同的自觉信念,则作为宗教的佛教,将会失去许多独具的宗教魅力。其实,当佛教进入其近现代全盛期时的民国时代,欧阳竞无先生就提出了佛教非宗教之卓见;而现代弘法法师中,有不少也持“佛教乃佛陀的教育”之论。可见,佛法以法为中心,并非对佛陀之伟大、永恒的人格和觉世大业的低估,而恰恰是佛陀之本怀的大用与流露。

上述的法,指的是什么呢?从佛教的用语惯例而言,法虽然有种种义,但是从理法的立场上讲,主要的即是缘起的法则。所谓“见缘起则见法,见法则见缘起”,所谓的“缘起、法住、法位,不关管来不出世”,由悟法而成觉者的,毕竟不外乎是悟达此缘起的理法。历史上的佛陀,在菩提树下而成大觉,就是悟达这个缘起。缘起观是佛法理念的中心,可说是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缘起的意义,详细地解释,因各佛学流派所强调的教义之差异,而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如原始佛教高举“业感缘起”的大旗,而大乘中观学派倡导“中道缘起”,瑜伽学派弘扬“赖耶缘起”,真常学派高唱“真如缘起”。在中国佛教各宗派兴起的过程中,也必然地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缘起说,如天台宗的“法性缘起”、华严宗的“法界缘起”、禅宗的“佛心缘起”、唐密宗的“六大缘起”等等。但是,缘起说虽然在解释的侧重上可以千姿百态,而其根本的观念则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简而言之,一切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存在,世上无任何独立的、自我存在的实体。佛教的“三法印”反映了缘起观的内涵,也无可争议地是缘起观的必然结论。基于缘起观,一切现实的世间法均是无常迁流之法,“世间”二字,本身就带有迁流变化之义。而所谓解脱,就是要从对无常迁流之世间的妄执及其由此而滋生的苦、惑、业之束缚中超越出来。所以,佛教所说的解脱,是通达于缘起而归于诸法性空的当体,由此可以说悟达缘起,就是体验空之本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诸法性空的体验,决非归于虚无绝灭,而是要求学佛者能够打破基于从前小我所执著的个别世界,通贯人生与宇宙的联系性和相互依存性。由此,对诸法无一挂碍与执著。故佛法所昭示的诸法空性,向芸芸众生充分展开了一个新的自由的世界。对此,佛法称其为“真空妙有”。“妙有”,即是我们依缘起观所把握的世界,是缘起法所透彻悟解的毫无执著、挂碍的“有”的世界。是解开一切束缚、苦恼后的对于世间本质的一种把握。主张“妙有”之境界,是大乘佛教的境界。“妙有”即是依缘起法而观照的世间之真实境界。《华严经》的无尽缘起观、《法华经》的诸法实相观、《无量寿经》的净土观,《起信论》的真如观,一切都是由此出发而观察的。同样是缘起观,由于次第的深化及本身的复杂化的缘故,因而形成了佛教教理的层层展开的构架。但是,尽管佛教的缘起观在其发展中愈益复杂精致,而其一贯而根本的立场是:1、一切法是成立于相互的联系之上的,离开了这种联系,没有任何所谓的实体存在,2、归纳到根本,一切都归著于有情的心。诸法联系的中枢是有情之心,离开了有情之心,一切的联系都将是毫无意义的。有情之心是诸法联系的产物,也是诸法存在的意义之所在。此二点,是佛教人生观、世界观的真髓,是佛教所具有的最大的特征。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