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须弥山石窟真的“濒危”了吗(2)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造像中,单体佛像规模最大的要数唐代所建的第五窟。窟中有高达20.6米的大佛坐像雕刻,神态安然,气宇轩昂。这里地势开阔,视野辽远。站在大佛前凭栏而望,寺口子河水静静流淌,古丝绸之路痕迹宛然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造像中,单体佛像规模最大的要数唐代所建的第五窟。窟中有高达20.6米的大佛坐像雕刻,神态安然,气宇轩昂。这里地势开阔,视野辽远。站在大佛前凭栏而望,寺口子河水静静流淌,古丝绸之路痕迹宛然,令人茫然生出无限思古之情。而第51窟那种群体造像气魄雄伟的氛围,又叫人惊羡不已。第51窟开凿于北周,素称“须弥之光”。石窟开凿在一座小山包上,将山包整个凿空,辟出前室、主室和左右耳室4个部分,是须弥山最大的中心柱式窟。窟中7尊6米多高的佛像姿态优美,雕作手法纯熟,代表了北周时期鲜明的时代特色。     

3.风化,的确不容乐观     

须弥山石窟曾经经历过两次大的浩劫:一次是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海原大地震,一次是在“文革”时期。海原大地震震塌了一部分佛像,石窟十之八九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但也造就了第51窟中心塔柱前佛像荡然无存、塔柱后佛像却毫发无损的“生死两重天”的奇特景观。

相对于大地震,“文革”时期对石窟的损毁却多出于人为。在须弥山石窟卖纪念品的老马世世代代居住在须弥山山脚下。小时候老马常常到山上放羊,常好奇地到石窟里看个究竟。他记得“破四旧”时,许多人拿着锤子、榔头砸向这些艺术品,“说是旧的东西,不让留”。有时候还会有民兵站在大佛楼的对面,把大佛当作靶子练枪。在那个特殊的岁月,须弥山石窟几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如今石窟仅有约70个洞窟保存较好,保存较好的造像约500余尊。

现在,在韩有成看来,最可怕的除了防不胜防的人为破坏外,更有年深日久的风雨侵蚀。

须弥山石窟开凿在地质新生代早第三纪始新世的沉积岩上,山岩为中粗粒砂状结构,岩质疏松。因其松软便于开凿和雕刻,所以可说正是这种岩质造就了须弥山石窟。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假使找不出有效的保护措施,须弥山石窟终将毁于这种岩质。正因为它的砂状结构疏松不密实,因此更易遭受自然的侵蚀,特别经不起雨水的冲刷,遇水浸泡极易风化剥落,严重时便可导致洞窟的溃塌。古代的匠师们在凿窟之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在须弥山石窟的窟门上方崖面上,普遍凿有“人”字形的排水防护沟槽,并且在沟槽的下端凿有盛水功能的水窖窟,既避免了雨水对石窟的直接冲刷,又解决了僧人们的日常用水。

但是很明显,石窟风化在加速。

在前往圆光寺的路上,我见绿树夹道,山坡青草盈盈,不由得赞叹景区绿化做得好。谁知韩有成却摇了摇头说:“这是我们十几年来陆续种的树,不过也不敢绿化得劲大了,这地方要的就是旱,绿化太好反而不利于石窟的保护。”元光寺的赤莲师太来到须弥山石窟已二十余载,她指着元光寺内部分色泽模糊的壁画说,刚来的时候这些壁画还“鲜鲜的”(方言,意指色彩鲜明)。在第51窟,杨坤和韩有成指着洞窟内几尊已看不出面目、四肢无存、只能算作是一根砂石柱子的造像说,从造型完好到风化如斯,只需十几年时间。杨坤从洞窟壁上随手摸一把,壁上砂石如细沙一般从指缝漏下。这种风化多由于岩体内的陈年积水逐年下沉,导致造像受损。韩有成说目前文管所能做的,只能是把岩壁上出现的裂缝用水泥填平,但这根本无法去除岩质内部积水。目前须弥山石窟中许多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造像雕刻品、题记等,除地震坍塌石块砸毁损伤外,大部分都是因雨水浸淋潮解风蚀,局部或全部风化剥落,模糊不清或仅存轮廓,有的几乎无存。1993年自治区文管部门曾与中国文物研究所的专家、技术人员一起,通过论证实验,最后采用有机硅类、丙烯酸类化学材料对部分造像进行喷涂加固,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效。

4. “‘濒危’一说并不准确”     

“我们并不追求一劳永逸的保护,因为那可能就会造成对古迹一劳永逸的破坏!”当记者询问有关固原须弥山石窟的保护时,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界的一位专家如是说,并且拿出了一本厚厚的《须弥山石窟文物保护规划》,该规划从2006年一直到2020年。

宁夏文物保护部门的几位负责人一致认为,固原须弥山石窟的现状并非已经达到“濒危”的境地。23年来宁夏文保部门不断地对须弥山石窟进行妥善保护和高科技保护手段的尝试。2006年年末,须弥山石窟又被国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属于“丝绸之路”宁夏段最具代表性的遗迹。一位官员透露,按照当前国家总体的申报情况,须弥山石窟很有可能在2009年“申遗”成功,目前中亚六国正在积极组织“丝绸之路”的“申遗”工作。本月中旬即将在新疆召开的一个专项研讨会上,宁夏文物局已被列入邀请范围,会议将进一步涉及须弥山石窟“申遗”的工作。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2002年宁夏财政预算中关于文物保护的金额为10万元,2006年提升至50万元,而今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150万元。5年15倍的变化,虽然总数并不庞大,但已然令文物保护工作者内心充满了希望。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对宁夏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每年对于宁夏提出申请拨款的项目基本都予以解决。在这些项目中,须弥山石窟的保护也多次被惠及。

专家们认为,从1984年到1988年,以及2003年进行的两次工程防护措施中,基本都达到了对石窟的保护目的。1992年和2002年对部分石窟进行了化学保护防风化加固处理,经观测发现干燥石窟的保护效果较好。但鉴于化学保护在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试验阶段,文保专家本着全面保护和延缓古迹衰老进程的宗旨,目前只能选择小范围的石窟进行试验。

国家文物局曾拨款30万元用于须弥山石窟的防护栏建造工程,目前这个工程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过去人类、牲畜、飞禽等对石窟的破坏现在被降到了最低点。文保人员笑着对记者说:如今连鸟也别想飞进去。佛像身上曾经鸟粪斑斑的境况已基本杜绝。

为了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宁夏文物局曾邀请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人员前来须弥山石窟进行考察,协助宁夏文保部门进行对石窟的总体保护。按照宁夏有关部门的设想,须弥山石窟还将进行大范围的科学维护,基础设施全面建设改造也将进行,力求突出公众性的特质。通往石窟的道路、台阶以及其他接待设施将会面貌一新。在去年,一份长达百页,集合宁夏、陕西两地文保专家心血的《须弥山石窟文物保护规划》涵盖了须弥山石窟保护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如果得以付诸实施,相信须弥山石窟的保护将达到一个全新的境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