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李桂红(2)

明朝陈献章诗《寄太虚上人》:“太虚石洞居,孤寂少人依。远客携琴至,逢师乞食归。一莆青草上,四面白云飞。尽日无言谈,岩花落满衣。”高僧太虚上人长年在远离尘嚣的石洞里禅修,很少与世俗人交往。同道的知音好

明朝陈献章诗《寄太虚上人》:“太虚石洞居,孤寂少人依。远客携琴至,逢师乞食归。一莆青草上,四面白云飞。尽日无言谈,岩花落满衣。”高僧太虚上人长年在远离尘嚣的石洞里禅修,很少与世俗人交往。同道的知音好友携带古琴不期而至,二人在山间青青的草地上,抚琴赏音,终日无有言谈;禅者清静高洁的身心,与悠扬清雅的琴声仿佛合而为一,不知不觉间,山岩上的鲜花落英缤纷,洒满了禅者的衣裳。

有很多禅诗是写习禅的居士或者僧人去佛寺或隐修之地参访修学的感受的。如唐朝著名诗人常建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人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诗人清晨去自己仰慕的古寺参访,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山间高耸入云的树林。青青翠竹林间的小道蜿蜒曲折,通往幽静之地,禅房掩映在繁花茂木的深处。山林美妙的景色令鸟儿们也身心喜悦,清澈的潭水和明净的倒影,使禅者更能体晤到自心本来的清净与空明。在一片静寂之中,唯有古寺钟磬悠扬的清音萦绕不绝,令闻者涤除俗虑,怡然自得。

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诗《题僧房》:“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丛丛簇簇的撩阀花明媚地开满了寺院,细柔的绿苔延伸进了僧房;诗人和寺僧—起静静地参禅打坐,都沉浸在超绝名言、难以言说的法喜禅悦之中;正此时,闻到了空中传来清雅的异香。此诗借用了—今典故来说明自己的法喜之乐:佛祖释迦牟尼住世的时候,其解空第一的大弟子须菩提尊者,在岩洞中静默禅修之时,因其证悟的境界高妙难以思议,感得天人从空中飘洒下漫天异彩纷呈的香花供养尊者。谢灵运第十代孙皎然,博通佛典且精通经史,为唐代著名诗僧。其诗《闻钟》:“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声余月树动,响尽霜天空。永夜一禅子,泠然心境中。”在清幽寂静的明月之夜,寒山上的古寺的钟声随着柔和的晚风远远地飘送;袅袅的余韵在旷远的霜天空中久久回荡,使皎洁的月光下静穆的古树也为之触动;古寺中有一位僧人在彻夜静坐参禅,他安详的身心都融入了这样清寂澄澈的空灵境界之中。唐朝诗人刘长卿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在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春天,诗人去山间寻访隐居的禅者。他一路上寻幽访胜,在苍苔上发现了禅者的屐痕。修道者隐居之处,轻盈的白云飘浮在静谧的江渚上,嫩绿的春草掩闭了久不开启的门庭,道人并不在家。此时山雨刚过,柔润的春雨洗濯过的青青松柏更加苍翠欲滴。诗人于是依随山势而行,峰回路转,来到溪流的源泉处。漫山遍野盛开的鲜花正在春风中绽放着笑颜,缤纷的落英正随着溪涧的清流漂逝。面对这充满禅意的清净美妙的景象,诗人不由得澄怀净虑,身心都融入这无言的禅悦之中。

这些清新优美的风景禅诗,呈现给世人的,是春花烂漫的山林,秋意浓郁的月夜,云雾缥缈的峰壑,晶莹清澈的溪涧,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的古寺,和安详恬静、清净哈悦的禅者。这一切对终日奔竞忙碌、身心疲惫的现代人来说,是一方可以让心性得以休息的宁静的精神家园。 (文:李桂红 )

 

编辑:菩提书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