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也时常为波斯匿王随机说法,将他安置到佛法的正道中。如说有四种人,有的先暗而后明,有的先明而后暗,有的先暗而后暗,有的先明而后明。所谓明暗,分别指今生受生处的富贵与卑贱、来世投生的善趣与恶趣。佛陀劝王应当学先明而后明,即先生于豪族家,后也行善法,身坏命终得生善处。波斯匿王作为一国的君王,自有他处理的国家政务,又大权在握,能随意而行,人生的大好时光就消耗在这些事务和五欲中。一次佛陀告诉王说,人身难得,随时有险恶恐怖,所以当于佛法中精进修义、修法、修福、修善、修慈。 佛陀年已八十,皮缓力衰。波斯匿王问佛陀诸佛都是金刚之体,也会有老病死吗?佛陀告诉王,生老病死这四法是天、人、王、佛等所共有的,所以众生要成就戒、定、慧、解脱,达到不生、不老、不病、不死的涅槃寂静。 波斯匿王由于经常亲近佛陀听闻佛法,以及受到一些大德比丘的影响,他也注重思惟和实践佛法。如王独一静处,观察思惟什么是自念、不自念,什么是自护、不自护,什么是善知识、恶知识,以及老病死等世人所不爱念的三法。又如王独一静处,观察思惟是不是有这么一个法,通过经常修习而能成就圆满现法、后世种种利益。佛陀告诉王,有这么一个法,那就是不放逸。 护持佛教 佛教出现于世时,传统的婆罗门宗教思想在印度仍然根深蒂固。出家的婆罗门通过种种苦行来清除自己的罪业,以期死后生于梵天之上,所以又称他们为梵志。波斯匿王也受到这种苦行思想的影响,尊重恭敬种种苦行外道。而对于离开苦乐二边、中道而行的佛教僧团,最初并没有生起足够的敬信,而常见比丘之过。如国中有一位勇健的将领受法教化,后于僧团中出家学道。波斯匿王事先不知情,到了国内出现叛乱急需用人之际,却得知这位将领已经出家,王因此讥嫌沙门释子无有正法。佛陀因此制戒,不得度在职官人。 但是波斯匿王逐渐见识到比丘们的神通威力,又转而增信,恭敬供养。如有一次,十七群比丘来到阿脂罗河取水洗浴,有些人边洗边玩,种种游戏,象小孩子们一样。恰巧波斯匿王与末利夫人在不远处的大殿楼台上,都一一看在眼里。波斯匿王就对将脸转向一边的末利夫人说:“看,这就是你的福田。”末利夫人劝王不要因此不生敬信,以免长夜受苦。其中有一位比丘没有下水洗浴,在一旁坐禅,于定中听见他们二人的对话后,即唤起比丘们上岸穿好衣服,以瓶盛水掷向空中,比丘们以神通力跟在瓶后,象雁阵一样飞过大殿。波斯匿王见后,大是欢喜,敬信转增。 波斯匿王随着亲近佛陀,随着与大德比丘们越来越多的接触了解,如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天眼第一的阿那律等,他对比丘僧团的信心也越来越坚定,便由最初常见过失转向恭敬供养、维护僧团、护持佛教。 有一次,波斯匿王有建新好的浴室,因为恭敬比丘,就问他们要不要洗浴。比丘们就答今天要洗浴,于是王吩咐下人今天准备诸比丘洗浴。有的比丘早上吃饭时洗,有的比丘饭后洗,有的比丘晚上洗。王晚上想来洗浴,结果一直被比丘们占着,直到天快亮时,方能进去洗浴。波斯匿王也很关心比丘们的道念和修行。有一次王听说难陀比丘因孙陀利女而还俗,便“心怀愁忧”,即刻前往难陀的住处,知道是误传后,因此欢喜不已。 《有部毗奈耶》第三卷中说,佛陀先后为影胜王(即频婆娑罗王)、胜光王(即波斯匿王)说法,令得见谛、得调伏。当时二王各于国内宣布教令,国中所有比丘同王太子一样免除赋税,诸比丘尼同后宫妃嫔一样免除赋税,他们携带物品越界过关也不用交税。另《五分律》第十卷说,波斯匿王有令,若国内有轻慢释子沙门者,“当重治之”。如波斯匿王得知迦留陀夷尊者为某盗贼所杀,即治凶手全家死罪,夺去左右十家邻居的财物,又抓捕平日与凶手来往密切的五百盗贼,全部截去手足。从此,一般人连在肢体上碰触释子沙门都不敢。 波斯匿王作为王族护法,也有过失,如曾侵犯罗汉尼。该罗汉尼因无欲受而不犯戒,波斯匿王则痛哭流涕,殷重忏悔。 另外波斯匿王有子名祇陀,将自己拥有的祇园献于佛陀,由须达长者在此建立祇园精舍,佛陀一生中很多时光都用在这里教化众生。王又有女名胜鬘夫人,为阿逾阇国友称王之妃。她从小受父母的薰陶而皈依佛道,礼敬赞叹如来。后又对友称王说大乘之法,与王共同教化国中人民。由此看来,波斯匿王的这个王族家庭多数成员都敬信佛法、护持佛教。(信息来源:戒幢佛学教育网) 编辑:明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