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三十七道品的修证意义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三十七道品”,在《辩中边论》里面被列在《修对治品》中。所谓“对治”,是对治什么呢?就是对治众生的烦恼。因为众生有种种妄想执著,而轮回六道,受极大苦,不得出离。佛陀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而为众生开示种种解脱的法门,使之离苦得乐,同登觉岸。而三十六道品在佛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从迷转悟的金钥,从凡夫到成圣成贤的宝筏。如果离开了它,我们将被滚滚的生死长河淹没,没有出头之日,可见三十七道品对我们修行是多么的重要。然《辩中边论》对它的说明比起其它经论更为详尽,下面就讲一讲《辩中边论》中所谈到的三十六道品,它是如何来对治众生的种种病症的。

三十七道品,如果把它归纳起来有七种:一、四念住;二、四正断;三、四神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觉支;七、八正道。

一、四念住

四念住的内容就是身、受、心、法,为什么叫四念住呢?因为佛陀入灭的时候对弟子的遗教是要依四念处而住,通过对四念住的观照、透视,最后达到无住而住的自在安祥境界,而我们如何去观察呢?

1.身:我们这个身体是痛苦的根源,老子说:“吾有大患,唯吾有身”。通过身体就知道身体的痛苦、身体的不自在、身体的不调柔。比如:我们常说的四大不调,吃多了也不舒服;吃少了也不舒服;天冷了也不舒服;心烦也不舒服;累了也不舒服。总之,身体的特点就是粗重,粗重是相对于轻安而言;正因为我们有一个四大假合的身体累坠,使我们得不到安祥、自在。所以,佛教讲身为苦本。通过观察身体的粗重,就知道人生的苦是怎么一回事了,由此观察而入苦圣谛。

身体粗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行为相,迁流不息。所以,身体的痛苦,除了生病以外,还有一种无常带来的痛苦。生病的痛苦,本身也是无常带来的。死亡的痛苦、衰老的痛苦,都是属于无常。无常为什么是苦?是因为我们凡夫有妄想有执著。如果我们要想超越无常的痛苦,就要好好修行。超凡入圣,而达到佛菩萨的境界,一切法皆幻化不实,无有自性,平等平等,无常也就成了一种美的点缀。

2.受:受就是一种感受。比如:苦受、乐受、舍受、忧受、喜受,这是五种受。我们平常都喜欢快乐的感觉,不喜欢痛苦的感觉,不喜欢忧愁的感觉。而佛法告诉我们,所有的受其实都是苦的。佛法讲三苦是建立在受的基础上的,因为苦受产生苦苦;乐受产生坏苦;舍受产生行苦。所以,一切有漏的受都是痛苦的,而这些痛苦的原因何在?就是因为有受的原故。爱就是感觉很好,感觉很好然后就爱上了。有了爱之后就会造业,就会产生烦恼。一切烦恼、一切不善的行为都是和爱有关系。因为有爱,就会有强烈的执取心,然后不惜任何代价而想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结果得不偿失。所以,我们观察有漏的受,就可以认识到四圣谛里的集谛。

3.心:心是我执生起的依据,我执的产生以心为依。基督教所说的灵魂,灵魂其实就是心。象印度外道所说的神我,神我也是心,是以心为内含的。我们可以观心,因为心也是念念生灭,刹那不住,不过是因缘条件关系的开展而已。通过对心的正确认识,入于灭谛。正确认识心,可以解脱心灵上的烦恼。当我们正确认识心后,就不必担心将来修行之后会断灭,因为心虽然是刹那不住,但又是前后相续的。

4.法:法包括染法和净法。若要远离愚痴和迷惑,要如实地、正确地观察一切法。观察一切法的缘起性、因果性、无常性、唯识性、空性、无所得性,也就能对一切法产生正见。因为宇宙万法都是因缘的互依互存,没有一个实在的自体,这样就可以入道圣谛。

二、四正断

断就是断除不善之法,四正断也叫四正勤。勤就是努力,就是我们要精进的项目: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

前面所说的修四念住已经能够对治一切障碍的差别,也就是身受心法的常乐我净。为了真正远离我们要对治的这些障碍以及所要成就的圣道,就要四种正断精勤修习。佛教讲的精进,其实是有它的具体内涵。不是做什么认真去干就是精进,如果不是止恶行善的行为,你尽管卖命地去做,也不可以叫精进。四正断的内容简单地说就是四个字:“止恶行善”,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三、四神足

四神足即欲、勤、心、观,是四种能够成就神通之根本。然神通是依禅定产生的。我们要想得到禅定,就要依四法修行。佛法云:三乘圣果的成就,是建立在禅定的基础上的,离开禅定一切功德都不能产生。要想成就禅定,就要灭除五种过失,然后修八种断行。

我们如何灭除五种过失及修八种断行呢?就是要在持戒的基础上灭除五种过失及修八断行,即在修禅定当中,我们要摆脱懈怠。忘圣言、昏沉、掉举、不作行、作行这五种状态。昏沉和掉举是人们心中两种极端的状态,昏沉它能使我们的心暗昧,掉举能使我们的心浮躁。想得定力,则要摆脱昏沉与掉举这两种状态,使心境保持一种平静,清明的状态。我们常说,打坐时要保持一种正念。原因是不要你进入昏沉、掉举的状态。保持正念,正念提起,这时就是作行。若于昏掉中不作行加行,就是不作行,则不能进入禅定的状态中。

还有一种人,昏掉已除,心已很平静,已经进入一种清清明明、绵绵密密的状态。这时你若还作行什么正念提起,拼命加工用行。反而进入掉举状态。因为,当你已进入清明状态,于每一念都清楚明了,就进入观照状态。要放松,起观照就是了。这样就会使你很容易进入一种定的状态,就不要再做加功用行了,若你还在做加功用行,就会使观照的功夫太强,这样则不能进入禅定,所以,在打坐的时候,于何时要作行,何时不作行,我们要搞清楚。

八种断行即:欲、勤、信、安、念、智、思、舍,因此我们要修八种断行,才能灭除五过失。首先要断除懈怠,就要修欲、勤、信、安四种法门,余四过失要修念、智、思、舍。

所谓欲就是希求义,即对禅定有一种希求的愿望,觉得禅定对于自己来说是非常的重要,要有这样一种心理要求,才会修行禅定。反之,则认为禅定可有可无,都无所谓,我们有了禅定的希求,还要精进用功,我们只有勤勤恳恳的去修行,才会达到所希求的目的。同时,还要相信禅定的种种功德,而希求所成就的结果就是轻安。

前面四种对治懈怠,因懈怠在我们修学中是最难对付的,所以需要四个法门才能对治得了。

为了对治后四种过失,要修余四种断行。首先是念,念属于一种记忆,即记住某一种东西,记住一句佛号。我们经常念,这就是因为记的前提,我们才会念,若记不住,就会失去正念,所以,修禅定的前提就是要念。五根里头信、进、念、定、慧告诉我们,有了正念才能得正定,再由正念而产生正知。正知在禅定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正知,即能够觉悟昏沉,掉举,知道自己进入昏掉状态、从而从昏掉的境界中摆脱出来,保持一种清清明明的心境,使正念当前。保持一种智慧的观照,当内心处在明明了了状态时,就要伏除加行,伏行指的就是思,也就是说不要用心了,永嘉禅定有一偈颂就是说明这个道理:“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用心的时候,不能起我要加功用行的心念,不然观照力强,不易寂静,也就不易入定。所以用心时,到底有心还是无心,非常微妙。当一个人,心己摆脱了昏掉两种状态之因,心就住在一种平静、平衡的状态中,似有似无,住而不住,这就是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