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不能一直下去(2)

当时民风保守,再加上长久以来,「山林佛教」的型态深入人心,佛教成为一种老年人的宗教。因为出了家之后,没有什么事情可做,许多有知识,有抱负的青年僧尼因为不甘愿将岁月消磨在早晚课诵及打扫环境之中,只有易

当时民风保守,再加上长久以来,「山林佛教」的型态深入人心,佛教成为一种老年人的宗教。因为出了家之后,没有什么事情可做,许多有知识,有抱负的青年僧尼因为不甘愿将岁月消磨在早晚课诵及打扫环境之中,只有易装再入社会;一些在家的佛教青年男女起初也是满怀虔诚悲愿,皈依三宝,希望能为佛教,为众生奉献一己之力,但法师们除了教他们拜佛、念佛以外,没有余事可做,最后也只有隐遁山林或离开佛教一途。目睹佛教留不住人才,庸才方能在佛教生存,我深深感到:这种「错误」的接引方式如果「一直下去」,将使得佛教益加衰微,遑论光大佛教,弘法利生!

因此,我不但大声疾呼,吁请佛教的长老们爱护青年,创办佛化事业;自己也身体力行,即使在生活最艰困的时候,仍节衣缩食,将所有的斋供、嚫钱拿来作为维持佛教事业的经费,结果佛教事业,如文化、教育、慈善等,不但利益了社会大众,也为佛教培养了许多人才。例如,筹设佛光大学和西来大学的慈惠、在世界各国设立寺院的慈庄、慈容,都是当初佛教文化服务处的基本干部;为我在幼稚园、育幼院带领小朋友的依来、萧碧凉等,都成为杰出人才。帮我办理佛教学院的慈嘉、依空、依恒、依淳、依华、依法、慧开、慧宽等,都是由于佛教事业而接引他们进入佛门;现时在世界各地建寺的依宽、慧礼、慧应、永祥、永全、满祯、觉穆等,也成为经验丰富的工程专家;在朝山会馆、麻竹园、云居楼服务的萧慧华、黄美华、吴秀月、妙晋等,都因展现了行政管理的才华,而被大众推选为佛光山宗务委员的候选人;曾经担任典座的依恒、依果、永度、永均等多位弟子,现在也住持一方,领众薰修。在出版事业、编藏及书记室工作多年的慈怡、依晟、永明、永进、永庄、满光、满济、满果等人,则是推动现代佛教文化发展的功臣。

事业固然具有养众、教众的功能,但如果沈溺其中,只知向前奔驰,不知向后观照,行之久矣,也会发生「错误」。所以数年前,我陆续闢建关房、禅堂、净业林、礼忏堂,好让徒众们在工作之余,轮流静修,但规定修持阶段到了一定的时日,就必须出来为大众服务,因为养深积厚,充实自我虽然是重要的,但是身为佛子,如果不能将修持带到日常生活,不能将修持运用在工作上,甚至不能将弘法视为自己的家务,不能将利生当成自己的事业,就是「错误」的。

过去常听人说:「中国人像一盘散沙。」佛教的情形也是如此,我在年轻的时候,就时时思考其中的原因,后来发现这是由于长久以来,中国人,尤其是佛教徒,不知道组织的重要,不强调制度落实才有以致之。其实,在佛陀时代的僧团就是一个讲究现代化的组织,它的布萨举过制度,它的羯磨议事制度,甚至比现代国家的法律程序还要来得细密周全;它通达人性的管理方式,它权巧变通的律仪规章,也足以媲美当今任何的团体机构。可惜的是,后代的佛子不知道灵活运用,扩而充之。所以,虽然历史上曾有高僧大德如道安、百丈等人融古汇今,编纂僧尼轨范,撰修丛林清规,但终因后继无人或宗派分歧等因素,不能流传久远。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同样的,没有组织制度,如何凝聚成员的力量?有监于「错误不能一直下去」,我在早年成立念佛会,在寿山寺时,就着手拟订寺院规范组织及办法章程,后来闢建佛光山,更大刀阔斧地建立制度法规,并藉此铲除教界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例如:修行人拥有日用物资虽然不是罪恶,但如果不能清贫守道,乃至遭致讥嫌,就是「错误」的。所以,佛光人不准戴台币二千元以上的手表,不可用台币五百元以上的念珠,不准私置产业,不准私蓄财物。化缘如果能化到对方的欢喜,化到大众的善缘,固然是一件美好的事,但如果僧众不凭自己的智能道德苦劳牺牲来奉献众生,却先想到别人的供养恭敬,从而损失了佛教的尊严、佛教的公益,就是「错误」的。所以佛光人不准私自化缘、不准私建道场、不可以经忏化缘为事业。度人出家固然功德无量,但如果滥收徒众,致使僧团水平降低,甚至造成徒众各自卫护自己的师父,闹得人我是非乌烟瘴气,就会变成严重的「错误」。所以,佛光人不准私收徒众,不准私交信徒。人才派到外地驻守,固然可以多方学习,但如果放任不管,任其行事,也是「错误」的,所以佛光山实行轮调及巡监制度。

所谓「会得香云盖,到处吃素菜」,经忏佛事本来是佛教了生脱死,弘法度众的法门之一,长久以来,却因为维生容易,而成为一些僧侣的职业。眼看不知多少出家众埋没大志,堕落僧格;多少社会人士误解佛教,丧失道心!在深恶痛绝之下,我决定从自己做起,「不让错误一直下去」,所以凡有人要求我做功德佛事,一定要先成为我的会员或佛教信徒,否则我都坚持拒绝,甚至为此不惜得罪名门大户。但久而久之,我发现经忏佛事虽然行久弊生,却也有其存在的理由,因为每个人根性不同,有些信徒可以一辈子不听经闻法,但是百年之后,却不能不找法师念经超荐;有些信徒可以在平日不参加法会诵经,但是在喜庆节日,却一定要延请法师念经祝愿;甚至有些人任你舌灿莲花,讲尽了佛教的道理,他也不信,但是参加了一场功德佛事之后,立刻就被庄严的坛场所摄受而皈依三宝。自忖:对于经忏佛事如果一味抱持禁止的态度,徒然失去了度众的方便,也是「错误」的,所以后来我订出一套程序、办法予以净化改善,并且一再告诫弟子们,要让经忏佛事做得庄严如法,而不以热闹应酬为能事;要让经忏佛事作为和信徒结缘的方式之一,而不流于世俗经营;要让经忏佛事能真正地超度亡者,安慰生者,成为一种了生脱死的修持,而不是虚假的应赴;要让经忏佛事促使大家了解佛教对日常生活的美化作用与实用价值,而不只是死后的追思。

三、四十年前,佛寺争相举行法会,但都是以诵经消灾、聚会吃斋为号召,徒有「法会」之名,而无「法会」之实。因此,我除了在例行法会中添增说法项目之外,更应当时信徒的喜好需求,到处成立念佛会,在共修中兼带讲经,一方面让大家知道佛教的好处,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学佛;另一方面藉此提高佛教徒的水平。不久,佛教果然适应大家的根机,逐渐兴盛起来。记得当时我曾有一理想:「希望将来有一天,世界各地的信徒都能在周末同一时刻,同声念佛。」

二、三十年后,这个愿望果真实现了,我却又在佛光山开会中提议:「为大众在周末假日筹划多样化的弘法活动。」有些弟子不能了解,前来问我:「师父!周末同时同声念佛,不是您过去以来一向的理念吗?为什么突然要改呢?」我回答他们:「因为时代不断地变化,念佛会有其时代的意义及功能,在目前多元化的社会里,如果我们依旧以过去的方式一成不变地推行念佛共修,就是『错误』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