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佛教对「经济问题」的看法》(9)

由于佛教对财富有另类的看法,因此在佛教看来,世间上没有穷人,贫富只是从比较而来。例如,有时间的人,用时间去帮助别人,这就是时间的富者;善于言词,用语言来赞美鼓励别人,这就是语言的富者;用微笑、欢喜、

由于佛教对财富有另类的看法,因此在佛教看来,世间上没有穷人,贫富只是从比较而来。例如,有时间的人,用时间去帮助别人,这就是时间的富者;善于言词,用语言来赞美鼓励别人,这就是语言的富者;用微笑、欢喜、礼敬待人,这就是一个内心充实的富者;用力气帮助别人,服务他人,这就是有力的富者。所以,贪心不足永远是贫穷的人,乐于助人则永远都是富贵的人。

佛教主张发展净财、善财、圣财,甚至推广开来还有智慧财。佛教对财富的看法,非常重视均富、共有、施他、利济。佛陀当初实施僧侣托钵乞食制度,主要是因为他对财富的观念,主张「裕财于信众」,让僧侣藉托钵时,信徒布施饮食,僧侣施予教化,所谓「财法二施,等无差别」。

佛教认为财富的获得,应从培福修德、广结善缘而来,一切都有「因缘果报」关系。因此寺院经济的管理人要有因果观念与常住观念,例如「有权不可管钱,管钱的没有权」;并且强调「要用智慧庄严世间,而不要用金钱来堆砌」;「要能运用财富,而不为财富所用」;尤其本着六和僧团的精神,重视「利和同均」,十分合乎现代人共有、共荣、共享的观念。这都是佛教经济观的特色。

过去佛门里有一些人,总认为贫穷才是有道行,谈「钱」就是粗俗。其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除非不做事,要做事就离不开钱,金钱是学道资粮,是很现实的问题。因此佛教并不排斥钱财,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根据经典记载,佛教的信众中不乏大富长者,如须达长者布施精舍、毗舍佉四事供养等,都受到佛陀的赞美。因此,佛教认为朴素淡泊用来自我要求是道德,用来要求别人则为苛刻。

再说,佛教徒本来就有在家与出家二众,一个在家修行的人如果没有钱财,如何孝养父母?如何安顿家庭的生活?何况修行办道、布施救济,都需要钱财作为助缘资粮。国家社会的各项发展,需要丰实的国库作为后盾,而佛教本身必须提供弘法利生、医疗慈善、教育文化等服务来净化社会,造福人群,如果没有净财,又怎能成办这些佛教事业呢?因此,佛教认为如何将信众布施的善财、净财、圣财,好好用在佛化事业上,这才是值得关心的事。

--------------------------------------------------------------------------------

十一、前面讲了那么多关于世间的财富,现在想请问大师,佛教有什么样的理财之道?佛教认为人生最大、最值得追求的财富是什么?

答:钱财是物质生活的基本条件,一般人莫不希求安乐富有。在经典中,佛陀固然以毒蛇比喻黄金,但也不反对以正当的方法赚取净财,所谓「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钱财只要用于正途,都是累积福德的资粮。因此,佛教主张赚取正当的财富之外,更应进一步过合理的经济生活。

「合理的经济生活」包括拥有正当的职业、财富运用得当,以及懂得开源节流等。在《般泥洹经》、《杂阿含经》和《心地观经》中都提到,智者居家应「恭俭节用」,合理消费,一分作为日常家用,一分储存以备急需,一分帮助亲戚朋友,一分布施培德。如果「懒惰懈怠、赌博嬉戏、喝酒放逸、饮食无度、亲近恶人、邪淫浪荡」,钱财便会很快的耗用殆尽。

此外,佛经也告诉我们,财富为「五家共有」,终有散坏的时候,能够布施结缘,拥有「信、戒、惭、愧、闻、施、慧」,以及「六度」、「四摄」等法财,才是究竟的财富。

也就是说,学佛不一定要以穷苦为清高,佛教鼓励在家信众可以荣华富贵,可以营生聚财,如《大宝积经》说「在家菩萨如法集聚钱财,非不如法。」只要「平直正求」,而且有了财富以后要「给事父母妻子,给施亲友、眷属、知识,然后施法。」

有了金钱财富,还要懂得怎样处理自己的财富,这才是重要的课题。在《杂阿含经》里面有一首偈语说:「一份自食用,二份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抚于贫乏。」意思是说:假如你每一个月有十万元的收入,应该拿出四万元来经营事业;两万元做为家庭生活所需;两万元储蓄以应不时之需;剩余之两万元用以布施,回馈社会,救济贫乏。

此外,在《大宝积经》中,佛陀以波斯匿王为例,告诉我们财富处理的方法。由于波斯匿王已经不需要为生活计算,因此分作三分:三分之一用来供养宗教;三分之一用来救济贫穷;三分之一用来奉献给国家作为资源。

在《涅槃经》中,对财富的处理方法则说,除了生活所需之外,分为四分:一分供养父母妻子,一分补助仆佣属下,一分施给亲属朋友,一分奉事国家沙门。

以上是佛教处理财富的方法。至于我个人的理财哲学是:把钱全部花在必要的开销上,没有钱了再努力赚回来,否则钱太多就会怠惰。我个人从小在贫困的家庭中长大,但我很会用钱,我经常把一个钱当作十个钱来用,甚至我把明年的钱,今年就用了。我们在「日日难过日日过」的生活下,将每一分净财都用在培养人才、弘法利生的佛教事业上。因此佛光山并不矫情的视金钱为罪恶,也不滥用金钱、积聚金钱,使金钱成为罪恶的渊源,我们的信念是要借着佛教的力量,把苦难的娑婆世界建设成富乐的人间净土。所以钱财的处理运用,不在有无多少,而在观念的正不正确,以及会不会用钱。有钱而不会用钱,和贫穷一样匮乏,因此我常说「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

当初我创建佛光山的时候,一开始就先确立佛教处理钱财的方法。我告诉佛光山的徒众,佛教振兴之道,在于佛教有人才、有净财、有道业、有事业,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净财,无法成事。此外,我手拟佛光人守则,明订佛光人不能私自化缘、私建道场、私置产业、私蓄钱财,而且申令管钱的人不可掌权,掌权的人不能管钱;大职事有权,小职事管钱;有钱,要为佛教和社会用了,不可以储存。

很多人看到佛光山一栋栋金碧辉煌的建筑,但很少有人知道佛光山经常无隔宿之粮,甚至一直举债度日。三十多年来,我最高兴的倒不是将十方信施净财用于建设道场,我最欢喜的事是将钱财培养了人才。一千多个僧众,他们弘教说法,长于解除信徒疑难;他们住持道场,善于行政法务;他们在世界各地参学,通晓各国语言;他们把佛教带向人间化、现代化、生活化、国际化,这是对信徒布施净财的最大回馈。

我也经常告诉信徒,应该追求另类的财富,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金钱。如果拥有了智慧、人缘、勤劳、信念、健康及平安也是财富;相反的,富裕的人如果烦恼很多、夫妻经常吵架,有钱又有甚么用呢?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