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佛教对「经济问题」的看法》(3)

智慧是人类最大的财富,有时候惭愧也是财富,谦卑也是财富,知足也是财富。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他有知足的财富;佛门的苦行僧,树下宴坐、洞中一宿,一样生活得非常惬意。 贫

智慧是人类最大的财富,有时候惭愧也是财富,谦卑也是财富,知足也是财富。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他有知足的财富;佛门的苦行僧,树下宴坐、洞中一宿,一样生活得非常惬意。

贫富只是比较性的说法,真正贫穷的人,内心安贫乐道,也不差于富者;富者天天妄想、贪欲,不知足,生活也不快乐。

有一对年轻夫妇,同在一所小学里教书,虽然待遇不高,但是每天夫唱妇随的上下班,倒也愉快。隔壁的大楼里,住了一位董事长,每天为钱苦恼,怕被偷、被抢,所以生活得很不自在。

有一天,他听到隔壁传来愉快的歌声,非常不高兴的说道:「他们住的如此简陋,生活得如此清贫,还弹什么琴、唱什么歌?我住在高楼大厦,有地位、有财富,为什么这么苦恼呢?」

他的秘书忍不住开口:「报告董事长,如果您嫌苦恼的话,可以把烦恼送给隔壁的夫妇啊!」

「怎么把烦恼送给他们呢?」

「您可以送给他们一百万元,反正一百万对您来说也只是九牛一毛。」董事长勉为其难的决定试一试。

这对甜蜜夫妻一夕之间得到一百万,欢喜的不得了,整个晚上无法安眠,不知道要将一百万藏在那里,放在枕头下、床底下、抽屉里、橱子里,到处都不安全。就这样折腾了一夜,直到第二天天亮,这对夫妻终于有了一个醒悟,决定把这一百万元还给董事长,并说:「这是您的烦恼,还是还给您吧!」

高楼上的董事长,天天忧烦股票的涨跌,天天计算支票的数字,天天挂碍金钱的有无,那有陋屋里的人唱歌说笑为乐呢?所以经济没有绝对的贫富,再多的钱财,不知足就是富贵的穷人;一无所有的人,他能满足,就是穷人中的富者。

财富,要靠自己去开创,不管用金钱、人力、智慧、结缘、储蓄、置产、投资,或是将本求利做生意去赚钱,总之,人生要有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晴时要准备雨伞,以应雨天所需,白天要备妥手电筒,以便夜晚所需。解决家庭的经济,要有预算,所谓「吃不穷,穿不穷,算盘不到一世穷。」

如果一时的经济周转困然,还是要本着自己勤劳的态度,对工作的热诚,例如莳花种菜,贩卖小吃,为人帮佣,有淡泊物欲、节衣缩食的美德,自助而后自然有人帮助,也会渡过难关。再者,能有克难精神,以及克苦耐劳的毅力,则尽管人生路上风雨飘摇,任何苦难,都能安然度过。希望我们的社会,能让「克难」的精神再度复活!

--------------------------------------------------------------------------------

三、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千古不易的致富秘诀,那就是「开源节流」。请问大师,如何开源节流?

答:开源节流,这是经济学上千古不易的致富秘诀。开源节流,到底要开什么源,节什么流呢?

首先我们要开佛法之源,佛法就是我们的源头,有佛法就有慈悲,就有智慧。一个人即使物质生活欠缺,只要他有慈悲、有智慧,生命就会变得充实、富有。所以我们要有佛法,要点亮一盏欢喜的灯,点亮一盏信仰的灯,内心有了欢喜、信仰,比世界上有形的财富更为重要。

节流,节什么流?我们要节省我们的用钱,节制我们的贪心,不要好买。我一生自觉自己不要钱,我也不好买;因为我不要钱,我不好买,所以我有钱建设世界,建设佛光山。我「以无为有」,淡泊就是我的节流,爱惜时间就是我的节流,每一个信徒的发心,我珍惜它、宝贵它,就是我的节流。

开源节流其实不一定只朝金钱上看,每一个人的生涯规画里也都不能少了「开源节流」。创新一种事业,先要评估,在这项事业上我能开源节流吗?甚至国家政府一年高达千万亿元的预算,也不能只是把他当成纸上的数字,而是需要有人在实际情况里,例如负责主计室和经济部的人,要能确实有一套开源节流的方法,政府的各个部门才能顺利运作。

开源节流的方法很多,有的人在家中的庭院里,种上几棵菜蔬,偶而锅中所煮,不必花钱购买,这是他「开源节流」的所得;有的人从山边引水到厨下,无须动用自来水,一年也能节省不少开支。甚至制造家庭的和谐、热情、幽默、赞美,使全家的份子都乐于工作;乃至人人奉公守法,不浪费社会成本,平时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节约用水,这都是开源节流。

现在家家几乎都有冷气机,懂得把冷气设在一定的室温下,不要经常动用开关,这也是节约能源的方法。团体里人多,每日垃圾量大,如果能够加以分类,不但减少处理垃圾的搬运费,还能资源回收,增加一笔额外收入呢?

开源节流也不一定只限于经济能源上,平时多结交一些朋友,多发心担任义工,多培养与别人互动的因缘,这也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开源节流。

购买东西,分期付款,这是开源节流;不用的物品,能省则省,少了堆置的拥挤,多了空旷的简朴,这也是开源节流的良好习惯。甚至于对自己不当看的东西不看,免得视力疲倦;不当听的语言不听,免得听出是非烦恼;不当做的事不做,免得造业;不当想的不想,免得心烦意乱。节制我们的贪欲、瞋恨心,节制我们的口德,不要乱说话,这都是身体的节流。

此外,身体也可以开源。当看的人,不但要看,还要行注目礼,而且要看出个中的所以然来;当听的,不但听懂,而且要听出别人话中的弦外之音;应该想的,不但要思惟前后、左右的因果关系,而且要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把宇宙万有、世界人生,都想在自己的心中。每天所思所想,都是道、都是德、都是学、都是扩大、都是普遍,这都是开拓自己能量的源流。

开源节流是管理财富的原则。在佛光山理财的人,不但有因果观念,更可贵的是不贪不私,点滴都为常住。佛光山从开山来,在经济方面每天都是在「日日难过日日过」的情况下度过,常常是明年的预算今年就把它用了,所以常有人说佛光山很有钱,其实佛光山不是很有钱,只是很会用钱,所以我曾说:「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钱用了才是自己的」、「用智慧庄严,不用要金钱堆砌」不过我希望未来佛光山还是能在有计划、有制度的财务体系下,量入为出。

其实,开源节流固然是与资本、能量等外在的因缘条件有关,例如没有高山,又何能开采出金银宝藏;没有沙漠、海洋,又怎能开采出原油?但是也有许多的修道者,他们不看外界,专看内心;不想他方,只是思惟本性。卧榻之上,一书在手,可以周游天下;蒲团之间,未尝不能开辟心中的天地?

说到开源节流,外在的天地,内心的世界,都可以开源节流。只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拥有智慧、信仰、毅力、能量,乃至通达因缘所成、明白共有关系,这些都是开发能源的条件。尤其佛教讲「发心」,就是要开发我们的「心田」,我们的心田广大,心里的能量无穷,只要我们开发心里的惭愧,惭愧就是我们的财富;开发心中的感恩,感恩就是我们的财富;开发心底的勤劳,勤劳就是我们的财富。乃至开发人缘、开发感动、开发自己的真如佛性、开发我们的佛法大海、开发我们的信仰的宝藏。最重要的,我们要开发「无」的世界,不要只从有形有相上去开发。「有」是有限有量,「无」才是无穷无尽。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