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特殊的教育法》(2)

这个禅师被赶走以后,觉得很惭愧,在外乡云游了一番,又回来了,还是请老婆婆方便,成就他,给他一个地方,让他继续参禅,又再参了三年。老婆婆又教女儿去试验他: 你再替我送饭去,抱住他,叫他说话。 这一次,年

这个禅师被赶走以后,觉得很惭愧,在外乡云游了一番,又回来了,还是请老婆婆方便,成就他,给他一个地方,让他继续参禅,又再参了三年。老婆婆又教女儿去试验他:

‘你再替我送饭去,抱住他,叫他说话。’

这一次,年轻貌美的小姐抱住禅师的时候,这个禅师怎么说呢?他说: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千万不要给老婆婆知道啊!’

小姐听了这话回来,照实告诉老婆婆,老婆婆一听,欢喜得不得了,她说:

‘好啊!好啊!我终于供养了一个真正开悟的大禅师了。’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能给别人知,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悟的境界,因为本心里的世界只有直下承担,生命里的蜕化只有个人知道;千言万语说给人听,没有人懂得,没有人知道啊!禅师已不是当年那种“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的自了汉,他现在是真正觉悟,直下承担的人了。自己虽然无所不知,别人不了解也无妨。因为悟的境界是内证,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禅师第一次被老婆婆烧庵逐出,是因为他锋芒太露,不知内敛,虽参得禅的貌,却没有禅的髓;第二次面对考验时,禅师已经融合了“妙高顶上,不容言传”的义谛,老婆婆派人来套话,他就无一句话。

二.以事明理的圆融教育 

有的人讲经,只有讲理没有讲事,太抽象、太玄妙,不容易懂得;有的人只讲事,不说理,又不能深入,不能使人心领神会。最好事以理显,理要事明,也就是事理要圆融。讲话、写文章更要有事有理。《华严经》是佛教经典之王,它也只不过讲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有时候,这个道理需要从事上来说明;有时候,那一个道理需要从理上去解释。

过去有一个寺院,客堂里挂着一幅对联:“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第一句“须弥藏芥子”,是说须弥山很大很大,处处可以藏一粒芥菜子;第二句“芥子纳须弥”,这可难说了,一粒小小的芥菜子怎能把须弥山放到里面去呢?

唐朝一个很有名的读书人叫李渤,因为读过的书达万卷之多,所以也有人称他“李万卷”。有一天,他在智常禅师的道场看到这幅对联,就对智常禅师说了:

‘唉!你们出家人文学太差了,这样不通的句子,也敢把它挂在墙上?’

禅师说:‘怎么不通呢?第一句可以从事上去解释,第二句要从理上去推想。’

这个读书人仍然不能理解,智常禅师就说了:

‘儒家也有两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你知道吗?’

‘当然知道啊!’

‘那么,请你告诉我,你“读书破万卷”,万卷书读到哪里里去了?’

那个读书人拍拍肚子:‘万卷书都到这里来了!’

禅师拿了本书说:‘既然万卷的书都可以读到肚子里去,我这一本书,也请你放到肚子里去吧!’

读书人一怔:‘这是什么话!?我是把万卷书的道理读进肚子里,这一本书是东西,我怎么能放到肚子里呢?’

智常禅师一听,笑了:‘万卷的书可以读到肚子里,那是理;芥子纳须弥,那也是理啊!’

有的东西从事上就可以解释,有的东西要从理上去体会;所以佛经很重视以事明理这种圆融的教育,像《法华经》、《华严经》、《大宝积经》,都好像在说故事一样,道理就在此。有人说佛法很深、很难懂,其实佛经很浅,都在讲故事,只是故事的道理很深,不容易懂。像《法华经》里有名的“穷子”的譬喻,说明穷子有“土中宝藏,衣里明珠”,但是自己却不知道啊!

有一个老父亲,家财万贯,因为担心儿子太小,将来等他长大了,家中的财富不知是否能维持到那个时候,就赶快把那许多金银财宝埋藏在地下,希望儿子长大了,就可以用那些埋藏的金银财宝。后来,不幸家里遭了火灾,穷了下来,老父亲也死了,那个儿子怎么办呢?只好流落街头做乞丐,他在外面乞讨,不知道家中有财宝,他忘记了!

这譬喻什么?譬喻我们自性都有一个宝藏--真如佛性,可是我们自己不知道,任它流落在尘世间,贪好世间五欲六尘的蝇头小利,去讨那一点东西维生,本性宝藏反而不晓得善用。

另一个“衣里明珠”的譬喻也一样:父母怕儿子未来生活穷困,又不能一直照顾着他,等到父母去了,他怎么办呢?就把一颗夜明珠密缝在他的衣服里,希望这衣服跟随他,将来没钱时,把这颗衣里明珠卖一卖,也能一生无忧啊!可是,这个穷子不知道衣里有明珠,依旧终日乞讨为生。

我们本性里面有一个真如之光,一个佛性之光,我们也不晓得去用它,所以流转三涂六道,受种种的业报苦刑啊!

佛经上说:众生虽然是千差万别,可是每个人的真如自性都是平等平等,一样一样的,不懂这个道理的人就怀疑了:“张三、李四、老人、小孩、圣贤愚痴……,明明是有差别,怎么说是平等平等呢?”

这个道理,要把它说清楚,只有以事明理。举一个例子来譬喻,就可以明白了。一群牛,有黄牛、黑牛、白牛、花牛等颜色的不同,但是,挤出来的牛奶,黄牛的牛奶是白色的,黑牛的牛奶是白色的,白牛的牛奶是白色的,花牛的牛奶也是白色的,你就可以明白:不同颜色的牛,挤出来的牛奶都同样是白色;不同的众生,佛性都相同,这道理还不懂吗?

佛陀所说的三藏十二部教法里,像“本事”、“本生”、“因缘”、“譬喻”等,多少部的经,都是以事来明理,可见事理兼融在弘法上的重要性。

我们的佛学讲座,承蒙大家来参加,如果光是讲理,讲理比较容易,但是讲理不一定大家都可以接受;讲事,各位不要以为故事很好讲、很浅,不是这样。我每次要讲演的时候,感到最苦的就是:佛经的道理很多,但是要举大家都听得懂的事例,大家一听就明白的事例,这是不容易的。

我现在说一段经里面以事明理的譬喻,非常精采:

有一个出外旅行的人,他经过一处旷野,忽然身后窜出了老虎,一路追赶他,为了逃命,他想找个地方躲起来,旷野中没有地方可以藏身,慌乱中一看,啊!有一口枯井,到枯井里藏身不就好了吗?这个旅行的人赶紧逃到井里,一看,吓!井底有四条毒蛇缓缓蠕动着,怎么办呢?还好,井里头有一条老藤垂下,旅人就吊住这条藤,悬在半空中,让脚不要着地,毒蛇就咬不到他了,他心里就想:“不管是上面的老虎,还是下面的毒蛇,现在都奈何不了我了吧!”正在得意之际,一看,不得了!井上面有两只老鼠,一只黑,一只白,正吱吱嘎 嘎地咬囓这条藤。万一藤断了,掉下去,不是被咬死了吗!?正在紧张恐惧的时候,井口飞来一群小蜜蜂,嗡嗡嗡地盘旋着,掉下来五滴蜜,这旅行的人舔着这五滴蜜,喔!好甜哪里!一时之间忘记了危险。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