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无分别智现世的利益 如虚空无染,是无分别智,种种极重恶,由唯信胜解。 这个「加行智」,我们现在资粮位、加行位的菩萨,就是加行智,带相观空。说「无分别智」,讲一个譬喻,就像「虚空」一样不受「染」污;虽然虚空很多的乌云,但乌云不能染污虚空,它是无住、不受染污的。一个菩萨经常修习无分别智,你经常能够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算你过去有「种种极重」的「恶」法,这个地方古德说极重恶法就是五逆十恶的重罪,因为你「信解」这个无分别智,对无分别智不断地相信、随顺、理解,本来你这个罪业要到三恶道去的,这个时候就能够免除到三恶道去,能够灭除你极重的恶罪,这个叫作无生忏。就是「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我们造了很多的罪,请问大家:这个罪跑哪里去了?跑到虚空去了,虚空跟你没有关系嘛。罪是你的心一动才做的,它从你的心发动出来,结果还是回到你的心中去,所以那个心是一切罪的根源。所以你用无分别智,观照你这一念心的时候,你的心就变化,心若灭时罪亦亡,断相续心。我们心中的思想跟业力是互动的,你思想改变了,你的业力就会改变,这个惑业苦是相牵动的。所以你经常修无分别智,你能够灭除罪障、灭除业障。 如虚空无染,是无分别智,解脱一切障,得成办相应。 这个地方是对治烦恼障,加行智破业障,这个「根本智」破烦恼障。「无分别智」就像你心中有一个「虚空」一样,不受「染」污,它能够「解脱一切」烦恼「障」跟所知「障」,成就「成办」跟「相应」的解脱,「相应」是初地,「成办」是二地到十地。 如虚空无染,是无分别智,常行于世间,非世法所染。 你得到一个果报体、得到异熟果报,在「世间」上教化众生、积集资粮,你不会被「世」间的八风所「染」污,这个因缘,这个报障,能够免除报障。就是这个加行智破除业障,根本智破烦恼障,后得智破除报障,真谛三藏是这样分配的。这个是讲到修习这种无分别智的三种利益。
加行智 根本智 后得智 此中加行无分别智有三种,谓因缘、引发、数习生差别故。 「加行智」就是一种观照的智慧,假借名言的观照,叫四寻思。这个寻思的智慧,「有三种」因缘会生起。第一个是「因缘生」:「因缘生」指的是,你过去生曾经听闻大乘佛法,有这样的正见善根,所以你今生遇到大乘佛法,很自然地产生欢喜好乐的心情,这个是过去正见的善根。第二个「引发」:你在过去生当中,曾经修习无分别智的止观加行,有这个思慧,这个就不是正见了,而是正念。所以你前生有这样正念的善根,你听到大乘佛法,很快地就随顺悟入。第三个「数习生」:「数习生」是指你今生能够听闻、又能够修习止观,使令它增长。所以这个「加行智」,「有三种」的因缘可以生起。蕅益大师在菩萨戒,讲到大乘善根,就是我们一般说的菩萨种姓,有二种。一种菩萨种姓是不坚固的:就是说你发了菩提心以后,很容易退的,就是你只有过去的善根,而今生没有数数地栽培;或者你前生没有善根,今生才开始栽培的:这种善根都是容易退的。有一种菩萨种姓的善根是坚固的:就是你有「因缘生」跟「引发生」的前生的栽培,又有今生的数「数」熏「习」,这样子菩萨的善根就坚固了。所以这个「加行智」,「有三种」差别。 根本无分别智亦有三种,谓喜足、无颠倒、无戏论无分别差别故。 这个「根本智」也「有三种」的品类:第一个是「喜足无分别」。这个地方,古德的解释有一点不太一样,我们就根据天亲菩萨的解释。天亲菩萨说这个「喜足」,是指胜解行地的菩萨。这个菩萨,他透过闻、思的智慧,能够思惟我空、法空的真理,内心产生一种欢喜、满足的心情,这就是「喜足」。这个「喜足」,就是形容菩萨跟真如相应的那种相貌,就是我们一个人从小波浪回到大海的时候的那个心情,感到非常的欢喜跟满足。这个讲胜解行地菩萨的无分别智。第二个是「无颠倒无分别」。这个地方,古德是一致认为是小乘四果的无分别。小乘的学者修习四念处观,对治凡夫的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所以他在我空的真理当中,是远离凡夫颠到的,所以他这个无分别叫作「无颠倒无分别」,这个地方是指小乘我空的智慧。「无戏论无分别」,这个地方是指大乘,大乘的我空观、法空观,它在一念的清净心当中,是决断名言、契会真如,是我不可得,一切的法──清净的法相,生死、涅槃的法都不可得,这个是大乘真正的无分别智,「无戏论无分别」。我们看第三段的「后得智」: 后得无分别智有五种,谓通达、随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择差别故。 这个后得智「有五种」,「后得无分别智」,就是后得智。第一个是「通达思择」:后得智当然是要分别,但是它这个分别叫作「通达」,就是说他证到真如三昧,从真如三昧出来以后,他自己能够证知自己已经通达真如了,所以这个五分法身讲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什么他解脱以后,要多一个解脱知见呢?就是说,他自己能够证知自己已经解脱了,不必靠别人的印证。这个「通达」真如,就是说他自己能够证知自己已经通达真如理,它能作出这样的「思择」。第二个是「随念思择」:这个地方是说这个菩萨能够忆念真如的相貌。前面的通达,是讲通达真如的道理;这个地方是忆念真如的相貌,真如是清净的、广大的,他能够忆念它的相貌。第三个是「安立思择」:他能够安立种种的名言,来宣说真如的相貌,来开导众生。第四个是「和合思择」:这个「和合」的意思,就是说它能够统摄一切的六度,会归到真如。刚开始他可能是观照这一念心,最后他能够历事练心,把这一念心,普遍地运用到整个五度的修行上去。第五个是「如意思择」:这个「如意思择」是讲神通,菩萨从真如三昧出来以后,他能够随所思念皆能如愿,成就种种无碍的神通。
教与宗——观照真如的二个方法 这个地方的后得智,我们把安立真如说明一下。在大乘的学习当中,我们观照真如有二个方法:第一个是属于教门,第二个是属于宗门。我个人的学习,刚开始是根据教法来学习真如,就是依教起观。佛陀一个字一个字地告诉我们,比如说我们最习惯用的龙树菩萨《中观论》的无生偈,最有名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观察一切法是因缘生,所以它的自性是空的,它这个空是这样安立的。因为它因缘生,它不是自性生,所以它的本性是空,这个时候就观到空性去了。这是由教法的引导,而悟入真如,这个是教门常用的方法。但是我后来觉得禅宗的方法,也是非常的妙。禅宗是不依止教法,禅宗的祖师在开导真如,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你看他的传承就知道。比如二祖遇到初祖说:「弟子心不安,乞和尚安心。」我弟子心不安。你看这个初祖,他没有告诉他一个名词让他去思惟,没有!他就说:你心不安,那你「将心来,我与汝安」。结果他回光返照这一念心──觅心了不可得,心就安定下来。三祖去参访二祖的道理,也是这样,你看三祖去参访二祖说:弟子心中有很多障碍,请和尚开示破障的法门。二祖说:是谁障碍你?他一观察,诶,也觅之了不可得,障碍破除。禅宗修行是不靠文字的,它就是说:你从哪里跌倒,就从那个地方站起来。你心中有障碍,你不要去看书本,你就观察那个障碍。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方法非常的妙。这个《楞严经》说是逆流照性,我们一般是顺从它攀缘的流,寻声故流转;它这个逆流就是你回转它这样的流动,往它的根源观进去,你会发觉生命有新的面貌出现。所以禅宗的安立,也是有它不可思议的方法,它不根据文字。就是说,你在那个地方有障碍,他就从那个地方观进去,就路还家,把它的根源找出来。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我们平常的因缘观,生起善念、生起恶念、生起无记念、生起无量无边的念头,其实这个念头、这样的差别念头,它的根源只有一个,你只要找到一个根源,你其它的根源通通清楚。这个禅宗的理论就是这样,就是安立真如。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