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饮食 第十一章 吃得合理:有关食物与健康的八项基本原则(3)

我将这些补充剂称为“让人远离自然的药品”,因为以沃土中生长的新鲜有机纯天然 素食 为主的健康膳食,以及定期户外运动,这样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真正的保障。这种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我将这些补充剂称为“让人远离自然的药品”,因为以沃土中生长的新鲜有机纯天然素食为主的健康膳食,以及定期户外运动,这样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真正的保障。这种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原则四
  基因自身并不能注定你会患上某种疾病。基因必须启动或是显性之后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营养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它能决定基因(无论是好基因还是坏基因)是否能够表达。
  
  我可以很确定地说,每一种疾病的起因都是有基因背景的。我们的基因负责编码我们机体的一切蛋白质,不管它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基因那就没有癌症,没有基因也就没有肥胖、糖尿病和心脏病。最重要的是,没有基因就不会有生命。
  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要花费数以亿计的研究经费,找出哪一种基因能导致哪种疾病,以及我们怎样处理才能使这些有害的基因不表达。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有些很年轻、看起来很健康的妇女,仅仅因为发现她们携带与乳腺癌有关联的基因就切除了乳房。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今大量的科学和健康资源都转向基因研究。康奈尔大学最近就募集了五亿多美金,启动了一项名为“"生命科学预案”的专案,希望借此永久地改变生命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教学方式。这个专案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将所有自然科学研究都纳入到基因研究的框架当中。这是康奈尔大学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科研投入之一。
  但是这种对基因研究的大规模投入忽略了一个很简单、但是很关键的事实:基因并不是在所有时间内都会完全表达,如果这些基因没有被启动气,或是没有表达的话,它们就一直会呈现生化惰性,这种惰性基因对我们的健康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对于绝大多数科学家来说这是最明显不过的事实了,但是这一观点的意义却很少有人真正关注过。那么是什么导致有些基因处于惰性状态,而令其他基因表达呢?就是环境,特别是膳食。
  我们重新引用一下我们前面所用过的一个类比。在那个类比当中,将基因看作是种子,种子并不能自发地长成植物,除非它们被种在营养丰富的土壤当中,而且有充足的水分和日照。基因也是一样的道理。除非在合适的环境之下,否则基因是不会表达的。在我们的体内,营养就是决定基因活性的重要环境因素。就像我们在第三章当中所讲到的那样,导致癌症的基因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蛋白质摄入量的影响。我所在的研究小组的工作也证实,只要改变蛋白质的摄入量,我们就能启动或是关闭癌基因的表达。
  而且,中国健康调查中的发现也证实,在同一遗传背景的人群中,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尽管这些人的遗传背景非常相似,但他们仍然患上了不同的疾病,这主要取决于他们所生存的环境。已经有数十项研究表明,当人迁往异地以后,他们疾病的发病率很快就会与当地人群的发病情况趋于一致。他们的基因并没有改变,但他们仍然会患上当地人群所患的各种疾病,而且患病的危险也大致相同。但是他们所患的疾病在他们的原出生地却是非常罕见的。
  还有,我们知道疾病发病率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这种改变的程度大到不能通过遗传背景来解释。在过去25年间,我们的肥胖率从15%增加到30%,几乎增加了1倍,而糖尿病、心脏病以及许多其他富贵病,一度在历史上非常罕见,现在却相当流行。而我们的遗传密码不可能在这25年、100年甚至500年内有这样大的变化。
  我们承认基因对机体有重大影响,但我们也有强有力的证据说明,基因的表达主要受环境因素的调控,特别是营养的调控。
  这种基因研究的另外一个荒唐之处在于,人们认为搞清我们的基因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其实这并不简单。最近研究者对一个很小的蠕虫系的生物基因进行了研究,试图了解基因对这种生物的体重的调控作用。科学家一共分析了16757种基因,将其中每一种基因的表达逐个关闭掉,然后观察其对体重的影响。他们一共发现有417个基因可能与体重变化有关。这几百种基因长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是怎样反应的?什么样的反应导致体重增加或者是减少?这是一个无比复杂的未解之谜。高斯曾经说过:“所知愈少,认识愈明确;所知愈多,愈发困惑。”
  实际上,我们的遗传密码的表达是一个无比复杂的生化反应体系。而这个体系又和其他很多不同的系统相互关联,其中就包括营养。而营养本身又是另外一个非常复杂的生化反应体系。我们希望通过基因研究,能够找到一条捷径,来改变我们现在面临的这种巨大的困境。但是我怀疑这种抄捷径的办法不仅不能使我们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且会让我们倒退得更远。
  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基因研究并不重要呢?当然不是这样。举例来说,如果两个美国人生活在相同的环境当中,而且他们每天吃的都是完全相同的肉食,其中,一个人54岁的时候死于心脏病发作,而另外一个人80岁的时候死于癌症,对此我一点也不会觉得惊讶。怎样解释这种差别呢?基因。基因是造成个体差别的主要原因,因为我们的遗传背景不尽相同,我们患上各种疾病的危险也不尽相同。我们也许永远也不能确定我们到底会患上哪一种疾病,但是我们知道怎么样去控制这种危险,降低这种危险的几率。无论我们的遗传背景如何,我们都可以给我们的身体提供尽可能好的环境,让好基因得到表达,坏基因得到抑制。在这里,我说的“尽可能好的环境”就是指好的营养。在上述例子中,那两个美国人会在不同的时间患上不同的疾病。但是对于他们两个人来说,改变他们的膳食习惯,让他们能够活得更长一些,生命品质更高一些,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原则五
  营养可以有效地控制有毒化学物质的不良影响。
  
  有关化学致癌物的报导经常见诸于媒体。丙烯酰胺、人造甜味剂、亚硝胺、亚硝酸盐、丁酰肼、杂环胺以及黄曲霉毒素都被证明和癌症有关。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癌症是由进入我们身体中的有毒化学物质所造成的。例如,人们经常出于对健康的担忧,反对农场饲养动物时使用抗生素和荷尔蒙。人们认为,如果不使用这些非天然的化学物质,我们食用的肉制品会更安全。但是,其实更危险的是肉制品本身带给我们的营养不均衡,不管其中是否存在这些有害的化学物质。在这些化学物质广泛用于食品生产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大量摄入肉类蛋白了。从那时开始,人们已开始经历更多的癌症和心脏病。
  将化学物质误解为“公共健康威胁”的一个经典范例,就是纽约长岛花费千万美元对乳腺癌发病情况进行的冗长调查,而启动这一调查的原因仅仅是乳腺癌发病率的轻微升高。这个例子的具体细节我们已经在第八章中提到了。表面上看,从某些工业场所产生或是泄漏出来的化学物质是生活在这些场所附近的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增高的罪魁祸首。但是这样一个刻意捏造的故事已被证明并不属实。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