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来讲,悟道的人,在每一个动点上,他都会觉得很有意义。不管他洗厕所、捡菜,或者别人批评他、赞叹他。因为他用的是真心,不是生灭的意识心,所以,面对一切境界,他都能如如不动,安住在无量的喜悦与安祥当中,他对生命有了主宰,成为最会享受生命的人。师父不是常说一句话吗?‘不懂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众生就是这样,因为无法透视世间的无常,追求五欲时,他就很快乐;可是快乐一过,就是更大的空虚。他不懂得无常,当然更不懂得空。整天颠颠倒倒、反反覆覆、烦烦恼恼,你如果讲他,他还会编织一大堆理由,所以佛说众生是‘可怜悯者'。还有的人,认为生命是无常,佛性是常,这也是很严重的错误,这就成了‘自性见'。佛性是常就成了一潭死水,没办法转凡成圣,转烦恼为菩提。佛性如果是无常,则又成了生灭的世间法,无法进入大般涅槃的境界。 佛性的常是如如不动,本来如是。佛性的无常是神通变化,妙用现前。 所以,今天我们学佛提不起力量,学佛没有味道,那是因为你把生命、佛法分成两截,那是你对世间法的观照力量不够。因此,有时会知道世间无常,一切都在变化迁流,可是,一下子又觉得生活蛮愉快的,又忘记了精进。这都是因为平常没有观照的能力,所以提不起精神来。因此我们要多听经闻法,多薰习,薰习久了就有力量。如果只是单凭著一股热忱,但是对‘法'本身不能安住,那么心性就定不下来。 像师父的话,二十四小时都在念佛,从早到晚佛号不断,心里面就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求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在我的心,我的心就是极乐世界。何以故?因为师父念念都能观照无常,知道这个世界是幻化的东西,知道一切法苦空无我。因此,我时时都能放下,对这个世间没有一点贪恋。求生净土的信念,就一直从心里面生起,自然而然信念真切,自然就有力量。因为对师父而言,佛法和我的生命已经融为一体,因此也就不会患得患失,不会只是凭借著盲目和冲动,也不会在生活中失去观照,而陷入无力感当中。 佛法里面并没有两个法门,它就只有一个法门。虽然是求生极乐净土,但还是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就是极乐世界,是自他不二的东西。那么,甚么是唯一的法门?那就是‘不二法门'。如同前面我们提到的,佛性是常?是无常?其实佛性是常也是无常,不是常也不是无常,看你怎么去了解它,执著就不对了。因此我们说‘常'‘无常'不二,同样的‘娑婆'与‘极乐'不二,我和阿弥陀佛也是不二的,生死与涅槃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等等。佛法讲的就是不二法门,而不二法门是甚么呢?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本性,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自觉,我们的真心。故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度众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非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甚么是‘佛之知见'呢?就是‘觉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如果我们一切的修行,无论诵经、拜佛、参禅、打坐、念佛、持咒,若是不能汇入不生不灭的本性,那么都还是生灭的对立法。由于众生无始以来的无明,一念不觉,因此,总是存在著能所的观念,有主客二元的对立。除非是究竟的悟,究竟悟就是绝对的法界,清净的法身。否则,如果能所仍不能断除,一再透过无明的妄想分别,透过色心二法的主客对立,而用生灭的意识心来修行,则仍然无法超越能所,于是,六根攀缘六尘与六识虚妄和合,就变现了一切山河大地、宇宙世界,以及沉沦其中的六道有情。 所以说,你对法的薰习还不够,没有力量,因此要常亲近善知识,否则自己的生命无法与佛法融为一体,就达不到理事无碍,空有不二的境界。法本身不能安住,心也就定不下来,总是想:我再换个环境,日子就会好过一点。或者觉得修行总是起起落落,提不起力量,心里就想再去找一个道场。再不然就是念佛没有受用,觉得没有意思,就想:干脆换一个法门来修,念佛不适合我。这种种的想法,都是把自己的觉性设定在某种环境或某些条件之下,然后希望去追求去获得,那么,这种念头不对了!众生的无明,就是一直不断地向外追求某些东西,向外追求安慰,要求别人同情,而不知我们的本性本来就具足,放下就是。放下妄想执著、放下取舍分别、放下爱恨恩怨,你的本性自然就显现出来。 如果不能回光返照,而只是一直透过外在的追求,那永远都是一种取舍相、生灭相、轮回相。佛法是讲不生不灭的,讲返观自照的觉性,清净无染的本心。然而,众生就是放不下。不能在日用平常中,观照一切法都是无常性的东西,一切法都是虚妄不实,是不可靠的。他当然更不晓得,处处都是我们的觉性,时时都是我们本性的显现。你只要于一切境界都不执著、无所住、无念、不分别,以不生不灭的清净心,一念回光返照,这就完成了佛道。道理很简单,但习气很难除。我们的习气很不容易除掉,所以要多亲近善知识,多听经闻法。同时,如果你能够在许多复杂的观念里面,化作很简单的心性,把很多事情都用‘平常心是道'来看,那么,一切都没事,一切都是你知见立知,都是你的自我分别。 例如:两个人吵架,你觉得这个人受委曲,同情他,而责备对方,这就不对了。因为你介入中间,你就有了对立的观念。如果你能保持一颗清净心、平等的心。受委曲的人,我们稍微鼓励一下;欺负人家的,有因缘,我们私下再慢慢说,也许这样他比较能接受。因为,如果你介入他们的纷争,你还是能所不断,烦恼还是在,你本来是想解决烦恼,但人家会说你偏心,你怎么做都不对。 世间没有中庸,无相才是中庸。心无所住就是中庸,空一切法才是中庸之道。你说:‘我的心要安住在那里?'。无所住就是安住,想要安住在那里都不对。那你又问:‘无所住是甚么?'。无所住就是清净心的功夫。它无法透过语言表示,无所住就是自在,无所住就是解脱,无所住就是不著相,无所住就是没有分别,虽分别不作分别想,清清净净又明明白白的这颗心,用这颗心来修行就对了。如果我们假设立场,我要到达某种境界才叫做快乐,我要某种环境才觉得舒适,那么,这个假设本身就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只是用取舍的心在期待甚么,或者妄想明天,或那一天,情况会变好,这种透过时空假设的期望或追求,都是不对的。因为在佛法中,所有的解脱自在,当下完成,那是你现在就可以掌握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