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四弘誓愿(继平)

浅谈四弘誓愿 ◎继平 对于修学佛法的人来说,发愿是十分重要的。不论是诸佛菩萨还是历代祖师,在修行时都十分重视发愿。在佛教中,最为佛菩萨和历代祖师所推崇的是四弘誓愿。这四弘誓愿分别为

浅谈四弘誓愿

◎继平

对于修学佛法的人来说,发愿是十分重要的。不论是诸佛菩萨还是历代祖师,在修行时都十分重视发愿。在佛教中,最为佛菩萨和历代祖师所推崇的是四弘誓愿。这四弘誓愿分别为:“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现简述如下。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

诸佛菩萨见到世间众生有各种各样的痛苦,这些众生每天都被贪瞋痴心所障蔽,都在为名利财色,为自己的情爱、家庭、父母、儿女和事业在努力奋斗。这些都是烦恼因,由于烦恼的因缘,将来就会招感苦果,因为一切都只是为自己着想,都是我执。我们观众生,有生、老、病、死苦等种种苦恼,这个世界就像个苦海一样,众生都在生死苦海当中沉浮,所以,佛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便发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来救拔众生离苦,这是依四圣谛中的苦谛而发。

众生无边誓愿度,是佛陀最初所发的宏愿。佛陀为王子之时,经常思考人生的诸多问题。他未出家前看到农夫耕地之时,有许多虫子被翻耕出来,被太阳晒死,佛陀心中无限悲悯。他在出四城门时,见到生老病死等各种令人痛心的现象,便萌发了出家修行救度众生的宏愿。于是,他便在一天深夜,趁着妻子熟睡的时候,默默地告别妻子,毅然出家修行,目的是为救度无边众生的各种痛苦,使他们都能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

正是怀着「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宏愿,佛陀出家之后,开始行苦行,因为他一天只食一麻或一粟,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足,最后在尼连禅河边沐浴时因体力不支而昏倒。幸被牧羊女以乳糜供养,佛陀才恢复体力。佛陀最后盘坐在菩提树下发愿“若不证得正觉,誓不起此座”。经过七七四十九天,佛陀夜睹明星悟道,从此开始了度化众生的生涯。

佛陀为实现“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言,在成道后,先度化五比丘等人,后又游走诸方,度化各方众生。他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不计其数的众生在佛陀的教化下悟道。

不仅佛陀,诸菩萨也是誓愿度众生的典范。地藏菩萨为了度化众生,曾发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和“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愿。观世音菩萨则以“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的随缘示现来度化众生,凡是众生有苦难,观音菩萨都会寻声救苦,有求必应来度化众生。

诸佛菩萨不仅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并且身体力行地度化众生,同时要求一般的修行者在发愿修行时,应当发度化一切众生的大愿,只有具足这种愿望,在修行上才有勇猛精进的心,修行才能取得成就。

作为现代的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应当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修行中的发愿,就如同世间的读书,一定要有个目标,只有向着既定目标前进,学习才能取得大成就。修行学佛,最重要的也是愿心,有愿心才能有成就。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

众生在生活中不停地造业,行为造成身业,言语造成口业,思绪造成意业,这些业有善业、恶业和非善非恶业三种。造了业就一定要得报,正因为众生的造业,所以要在六道中轮回流转不息,产生了种种烦恼和痛苦。

佛教认为人的烦恼有很多,主要有贪、瞋、痴、慢、疑等各种各样的烦恼。有了烦恼就会造作各种恶业,因为恶业的缘故,不仅要受到报应,而且还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仅就贪心造成的烦恼而言,因为贪心,人们常会唯多得求,从不知满足,但是人的欲望没有止境,人们会为满足贪欲不断去追求,其结果不仅仅是给自己带来烦恼,有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有则佛教故事说:有个很吝啬的人,他也知道自己这个毛病,但就是无法改掉。他家里很穷,穷得连床也没有,家徒四壁,只有一张长凳。他每天晚上就只有在长凳上睡觉。他向佛祖祈祷:“如果我发财了,我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吝啬。”

佛祖看他可怜,就给了他一个装钱的口袋,说:“这个袋子里有一个金币,当你把它拿出来以后,里面又会有一个金币,但是当你想花钱的时候,只有把这个钱袋扔掉才能花钱。”

那个人就不断地往外拿金币,整整一个晚上都没有合眼,地上到处都是金币。即使他这一辈子甚么都不做,地上的钱也足够他活一生了。可是每当他决定扔掉那个钱袋去花钱的时候,又都舍不得,心想还可以再拿一些金币出来。于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金币,直到把整个屋子都装满了。可是他还是对自己说:“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钱还在源源不断地出,还是让钱更多一些的时候再把袋子扔掉吧。”到了最后,他虚弱得连把钱从口袋里拿出来的力气都没有了,可他还是不肯把袋子扔了,终于死在了钱袋的旁边。

修行的最终目的是断除一切烦恼,要断除烦恼,首先就要认清烦恼的本质。禅宗认为,烦恼不是外来的,而是众生自心的妄动,是清净自性被迷惑之后的体现。假如能做到一念不生,就可以用自心里的般若光明照亮无边的黑暗,消灭虚妄不实的思想。

我们心中有种种烦恼,集就是一种烦恼,是集合我们过去善业和恶业所造成。因为有烦恼,就要断烦恼,所以发“烦恼无尽誓愿断”。

在佛教中断除烦恼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比如用六波罗蜜和勤修戒定慧来对治贪瞋痴等种种烦恼。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用来断烦恼的。我们发了“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个大愿,自然就能把烦恼伏下去,因为有愿力,这心念就会产生力量。假使没有发这个大愿,烦恼一来,没有力量,就被烦恼给吞没、给打败,就会退失菩提心,所以愿行要广大。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陀住世之时,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性,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说了八万四千法门。这些不同的法门,一方面能够让众生断除烦恼,另一方面是让众生在断除烦恼的同时能够成就佛道,以便将来更好地度化众生。

中国佛教在从印度传入之后,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文化民俗习惯的不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佛教宗派。在不同的朝代,根据众生的不同需求,分别建立了净土宗、三论宗、律宗、唯识宗和禅宗等不同的宗派。仅就禅宗而言,禅宗在惠能之后,分别形成了“一花开五叶”的繁盛局面,而这些不同的禅宗派别,则是根据众生的根性的不同而权巧施设。对于每一佛教法门,特别是适应自己根性的佛教法门,我们应当认真去学习和体会,即便是难度再大,也要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信心。

在佛门中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法门,都是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而施设。我们要想断烦恼,要想度众生,总要有一些本事、有一些方法,就如同医生为人治病,总要懂得一些处方、一些脉理才可以。我们内心有这么多的烦恼,外面也有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必须要发“法门无量誓愿学”的大愿。发了法门无量誓愿学的大愿,无形中心量也会日益广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