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与贫

“金是宝,银是宝,心无贪念才是宝中宝。” 如能了解其个中道理,则“心不贪念、意不颠倒”,就是知足最大富的自在人生了。 二OO六年,在台湾报章媒体的报导下,有几则发人深省的新闻。有高官
“金是宝,银是宝,心无贪念才是宝中宝。” 如能了解其个中道理,则“心不贪念、意不颠倒”,就是知足最大富的自在人生了。

二OO六年,在台湾报章媒体的报导下,有几则发人深省的新闻。有高官显要贪污舞弊而身陷囹圄,有名医内线交易炒股而移送法办,有企业总裁恶性倒闭夹巨款潜逃出境,有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为聚赌而吃上官司。

没钱的人想尽办法要多赚一些,已经有钱的人则希望能成名,而有钱又有名的人则希望享受更多的权力。人人都在努力工作增加收入,以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也有人无所不用其极,尝试提升自己的名望与地位,以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如果努力的过程中是带着贪的念头,则可能会因价值观偏差,以致行为失去准绳而不自知,严重者误触法网,导致身败名裂,美好前途就因一念之差而毁于一旦。俗语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是这个道理。

在现今拜金主义的社会里,世风日衰败,道德日微弱,孝贫不笑娼的价值观扭曲了大多数人的人生方向。方向偏差,人生旅途当然会崎岖难行,这是许多人忧悲苦恼的缘起。如能了解“金是宝,银是宝,心无贪念才是宝中宝”的个中道理,则“心不贪念、意不颠倒”就是知足最大富的自在人生了。

马来西亚有一个马来族裔的慈济照顾户,家境十分清寒,因太太罹换肾病需长期洗肾,马六甲慈济义诊中心除了免费为其进行廔管手术之外,并长期全额补助其洗肾费用。年近六十的夫妻俩,为了报答慈济的实时援助而双双投入环保工作,先生更是在自己的校工之余,进行垃圾回收。有一次,文宣志工见他在垃圾堆里寻寻觅觅时,问他:“这样将垃圾一包包的打开,不嫌它脏吗?”他笑笑地回道:“不会啦!反而有时候,人的心比垃圾还脏啊!”一句智慧真言如醍醐灌顶,让人深自警惕。而他也常来静思堂做打扫环境的志工,问他为何不将时间挪去做散工多赚一点钱,他回道:“虽然生活上穷困,但什么都不缺,来做志工比较快乐!”并说:“人要服务别人,就像钢笔一样,要拿出来写才会出墨啊!”真是人穷“智”不穷,其实他就是我们的老师。

贫而不贱,历来少见,贱而不贫,随处可见。很多人不是因“不足”而贪,而是因“不知足”而贪。有些人虽贫,但安贫乐道,知足常乐,这就是贫中之富,也就是从黑暗走向光明。有些人其实已经很富有,但是对财富名利的追求依然是到了狂热的地步,贪求无厌的心理,让自己的内心永远感到匮乏,虽外表看起来风光,内心实则空虚,这就是富中之贫,也就是从光明走向黑暗。同样是自小吃苦的人,一旦努力有成,有者视钱如命、吝于施舍;有者则对别人的穷困感同身受,并以同理心广行布施、济助贫病。

以造字上来讲,贫与贪只是一点之别,其实也是一念之差,悭吝更是贫穷的主因。贪的人一定会贫,贫的人不一定会贪。“贪的人一定会贫”,是因为贪念的人,心中一直保持匮乏的状态,并常存“囤积”的念头。囤积是一种贫穷的表征,愈爱囤积,愈陷贫穷,心灵也愈受饥饿意识的折磨,这样生活就不快乐了。“贫的人不一定会贪”,是因为有些人虽物质不充裕,但人穷志不穷、随境而安,因知足天地宽而致心灵富足,所以不贪。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指“贫而不贱,苦而不怨”的高风亮节。

有些人常以为自己有苦恼是因为缺少某些东西,如财富、名利、地位等,但是当这些人一旦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以后,他体验到的快乐却只是在一瞬间,当那一瞬间过去后,他马上又开始想得到另外一样东西,或是想对同一样的东西得到更多。在这样情况下,这个人大部分时间不是在享受自己所拥有的,而是在苦苦追求自己所没有的,所以这个人真正的快乐时光往往只是短暂的一刻,这样的人即使拥有的再多,还是个穷者。

世间事复杂难明,如何才能洞见世法的真相,而在混乱当中保持清明呢?如同清澈见底的池水,无染无波,便能直透池底景色。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唯有拥有一颗没有贪恋、没有动乱、没有争执,并且宁静安详的心,才能洞悉世事的本来面目。佛家说:钱财是五家所共有:如水灾、火灾、盗贼小偷、不肖子孙、贪官污吏等等。一个人如果没有时常广积阴德,这五家就有可能随时找上我们。

子贡问孔子:“贫而不谄,富而不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所以,只是做一个虽贫亦不谄媚,或富而不骄的人还不够,要更进一步,做一个贫而快乐、富而谦卑的人。“贫富”不能论人品, 但“骄贱”却可评高下。如自认自己不是很富有,只要心无贪念,并且能做到“有钱就做好事,没钱就做好心”,依此持续付出,这样就是不贪又不贫的富人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