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五浊恶世”,因而我们就更加有出离的必要了,因此,在六祖的开示中有这 样的偈颂:“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法宝坛经·般若品》)。 正因为我们还是凡夫,所以我们还得如常人那般去从事社会工作,还得解决好穿衣、吃饭等实 际问题,但在此前提下又不可以昧失了我们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这中间就自然牵涉到了一个如何 处理好世出世间法之间矛盾的难题。而且,我们如果一旦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还会使我们的道业 受到种种牵累。在而今的每个单位或每个部门,都是由各种层面的人所构成,即使是文化层次高一 点的单位,在文化素养普遍提高的前提下也不免存在着人品的良莠不齐。因而我们如何行“四摄” 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在与各种不同人品的人和谐共事的同时,又不妨碍我们修行正道, 这确实需要我们时时以般若的佛慧加以观照,随时遣除(打发)各种障缘才行。在一个单位里,往 往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人干实事,有的人却耍尽虚头;有的人做了大事也不居功,而有的人 什么也没有做却极尽各种作秀之能事;有的人逢人谦让,有的人却事事要抢在别人前面;有的人忠 厚踏实,但有的人却耍尽心机……面对这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我们如何去回应?如何去打发?其 中自然少不了采用般若的法宝去观照了。假如我们试着将那个有相的“我”剔除,站在一种普遍的 高度来凌空观照这些芸芸众生,静观他们是如何为了名名利利所奔走不休的,则你将会发现他们是 何等地辛苦!何等地可怜!此时,你非但会顿歇与他们竞争的念头,而且你还会以他们为借鉴,从 而认识到如此驰心外求将会虚度此生的害处。 更有一等事,那就是当一个人无端地遭受别人构陷,遭受那种莫名的打击时,则更是需要我们 具有一种非凡的慈忍力,才会使我们不至于乱了自己阵脚,迷失了自家的主人公。记得唐代的永嘉 禅师,他在住温州开元寺时,因为要赡养自己的老母,以故常常遭人白眼(参见《祖堂集》等文 献),但在永嘉禅师看来,“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 议。”(参见《证道歌》第十四节)他认为:“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 亲,何表无生慈忍力。”(同上第十五节)我曾亲见文革初期的个别知识分子,他们因为无法接收 那种莫名的人身攻击,却为了别人的造谣中伤而自尽,白白地断送了自己的慧命,实在是可惜。倘 使当年的那些人,他们能够具有般若的慧眼,那么,他们面对眼前的逆境,将会泰然处之,“也无 风雨也无晴”了。其实,我们在遇上了这种现实时,大可不必生瞋忿心,须知无端地遭人诽谤或打 击是在替你消业,如果我们以牙还牙,则反而会折损自己的福报。 与此同时,只要我们没有脱离这个世间,那些名名利利总会不断地来招惹你的,有时还会弄得 你眼花缭乱,乃至迷失自家的主人公。宋代的芙蓉道楷禅师是我所至为钦佩的大德之一,他不慕紫 衣不避刑,晚年出住於芙蓉庵,建立了他高邈的山规。他在上堂时开示学人说:“夫出家者为厌尘 劳,求脱生死。休心息念,断绝攀缘,故名出家。岂可以等闲利养,埋没平生。直须两头撒开,中 间放下。遇声遇色,如石上栽花。见利见名,似眼中着屑。”(参见《五灯会元》卷十四道楷传) 其实,不只是在禅门大德中有此开示,就连中国的《老子》也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 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参见《道德经》第十三章) 事实上,我们如果耽着虚名,则很容易忘却自家所要履践的终极目标,甚至还会被它们诱惑得迷失 了自性。同时,我们如果耽着目前的物质利益,则也会财迷心窍,从而偏离我们所要履践的慧业的 轨道。再则,人的无明贪欲是没有任何止境的,而名利等法尘也是幻化无穷的,致使许多人终生扰 扰、奔走不休,到了腊月三十日那天,他什么也带不走,相反还带去了自己无量的业债。那么,对 待世间的名利,应当如何打发呢?假如你对社会奉献很多,且各种因缘也成就,那个“优秀”或者 “劳模”的称号轮到了你的头上,那么,你大可用“无所得心”得之;假如是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名利却又归属了无所事事的他人,你也大可不必动怒,或许其中还潜藏了可以因祸得福的契机, 亦未可知。总之,尽管世间名名利利在纷纷扰扰,但皆不关我胸次,任他“胡来胡现,汉来汉现” 去吧!记得苏轼在乌台诗案之后游赤壁,曾经写下了这样几个句子,颇可作为我们的借鉴,谨抄录 如下。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 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参 见《苏东坡全集·前赤壁赋》) 倘使我们以这样的心量来看待世间的名利,则自然会生得失一如之想,至于那些世人无端的诽 誉,也就自然更不关于胸次了。 人生枯荣不齐,但人所共有的生、老、病、死诸苦总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而由人的原始爱欲 所派生出来的苦,则有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诸苦,而总诸苦之根源,盖全在于“五阴炽盛”这 个根子上面。因而,只要我们能在捣毁“五阴窟宅”这个根本处下功夫,一刀斩断贪爱缘,或曰一 刀切断“末那识”,则人世间寻常的得失、诽誉、荣辱等分别境相,皆会变得一如平等起来,各人 自家心头上的那片月白风清的良辰美景,也便会顿然显现。 三、踏实用功,不虚此生 “人身难得”,我们已经贵为人身,就应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人身”;且佛法难闻,在《法 华经》中,曾经以盲龟浮木的譬喻来说明“佛难得值”的道理。而今我们两者俱得,自然更应当不 虚此生了。记得洞山禅师有一次问一个僧人:“世间何物最苦?”僧人说:“地狱最苦。”洞山说: “不然。”那僧便问为何如此?洞山说:“在此衣線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可见我们已经贵为 人身,而若不明佛法至理,不能依法修行,则自然会虚度一生,这实在是人生中最大的痛苦了。 虽然,在净土法门中颇主张“带业往生”,但我始终认为那是佛陀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为劝化 有情的权宜之说,因为众生总是安於火宅,所以佛才巧说“三车”,因而佛陀的“带业往生”说,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