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生脱死全集(又名念佛救度中阴法)(5)

上品上生感见三圣及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现在其前。以金刚台迎接而去。顿生彼国已。闻佛说法。即获无生法忍。随遍历十方佛土。次第受记。 上品中生。感见三圣有无量大众眷属围绕。以紫

  上品上生感见三圣及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现在其前。以金刚台迎接而去。顿生彼国已。闻佛说法。即获无生法忍。随遍历十方佛土。次第受记。
  上品中生。感见三圣有无量大众眷属围绕。以紫金台迎之。即生彼国七宝池中。经宿华开见佛。
  上品下生。感三圣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及五百化佛来迎。即生七宝池中。经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得见佛面。
  中品上生。感见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现前演说赞叹己。遂坐莲华台往生。莲华寻开。闻妙音声。得阿罗汉道。
  中品中生。感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来迎。即生彼国宝池中。经七日华开。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果。
  中品下生。此类根机。因闻善知识开示。欢喜信受。乘愿而终。不详境界。惟既生彼国。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大势至。闻法欢喜亦得须陀洹果。
  下品上生。感见化佛化观音化势至来迎。即乘宝莲华随化佛往生。在宝池中经七七日华开。见二菩萨说法。
  下品中生。先见地狱猛火。后忽化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即被迎接而去。生七宝池中。经时六劫。乃得华开。见二菩萨说法。
  下品下生。感见金莲华。犹如日轮。现在其前。随即往生。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方能开敷。见二菩萨说法。以上三种。皆缘善知识开示念佛。及自己忏悔罪愆为主因。

  净土预兆
  证无生法忍之人。十方净土皆能随意往生。凡夫或仗愿力。或仗密力。得入净土。皆属带业往生。两种境界高下不同。其能超娑婆则一。临终预兆约当人自见。不外净境现前。最胜者。依正庄严毕具。次惟见佛菩萨又次惟睹莲华。然皆无与旁人也。若就旁人共感之预兆言之。观古来圣贤往生遗迹可考据者。计有十种瑞应。
  一心不颠倒。二预知时至。三净念不失。即念头独羡净土。决弃娑婆。四洗漱更衣。五自能念佛。或出声。或默念。六端坐合掌。七异香满室。八光明照身。九天乐鸣空。十说偈励众。以上十条瑞应。全具者。生品固高。其但得一。三。五条亦可往生。至神识离体。并非全身一时顿冷。有上身先冷。有下身先冷。偈曰。善业下先冷。恶业上先冷。心留暖最久。余暖次第舍。出世顶后冷。天面人齐上。饿鬼小腹边。傍生膝狱脚。依此测验。死者当来果报。不难加以断语也。按此偈要义详解之。善业下先冷者。谓造善业者。神注于上。故下身先冷。上身后冷。造恶业者。神注于下。故上身先冷。下身后冷。乃至出世之人顶上留暖最久。即生西之征也。

  诸趣预兆
  众生宿世所造善恶诸业。临终交涌于心。力强者辄牵入其于相当境界。善业强。则所显之境乐。恶业强。所显之境苦。境乐为生善趣之预兆。境恶为生恶趣之预兆。兹于苦乐中。将牵入何趣者。分条目依守护国界主经中卷十要项略述于下。
  (甲)牵入地狱者。有十五种征验。
  (一)于自配偶。男女眷属。恶眼瞻视。(二)举其两手。扪摸虚空。(三)善知识教。不相随顺。(四)悲号。啼泣。呜咽。流泪。(五)大小便利。不知不觉。(六)闭目不开。(七)常覆头面。(八)侧卧饮啖(九)身口臭秽。(十)脚膝战掉。(十一)鼻梁欹侧。(十二)左眼瞷动。俗谓眼跳。(十三)两目变赤。(十四)仆面而卧。(十五)蜷身左胁着地而卧。
  (乙)牵入饿鬼趣者。有八种征验。
  (一)好舐其唇。(二)身热如火。(三)常患饥渴。好说饮食。(四)张目不合。(五)两目干枯。如雕孔雀。(六)无有小便。大便遗漏。(七)右膝先冷。(八)右手常拳。即心怀悭吝之表示。
  (丙)牵入傍生趣者。有五种征验。
  (一)爱染妻子。贪视不舍。(二)蜷手足指(三)遍体流汗(四)出粗涩声(五)口中咀味
  (丁)牵入人趣者。有十种征验。
  (一)临终能起善念。谓起柔软心。福德心。欢喜心。无忧心等。(二)身无痛苦。(三)少能似语。一心忆念父母。(四)于自配偶。男女作怜愍心。如常瞻视。无爱无恚。耳欲常闻兄弟姊妹亲识姓名。(五)于善于恶。心不错乱。(六)其心正直。无有谄诳。(七)知父母亲友眷属善护念我。(八)见所管理。心生赞叹。(九)遗嘱家事。藏举财宝。示之令出。(十)起净信心。请佛法僧对面皈依。
  (戊)牵入天趣者。亦有十种征验。
  (一)起怜愍心(二)发起善心(三)起欢喜心(四)正念现前(五)无诸臭秽(六)鼻无欹侧(七)心无恚怒(八)于家财宝。妻子眷属。心无爱恋。(九)眼色清净(十)仰面含笑。想念天宫当来迎我。
  以上五门征验非必一一全具。惟重要之件。应当表现。可细察之。如天。人。两趣。意识皆清。名起善念。然一则惟念天宫。能舍人事。一则频忆亲故。遗嘱家务。狱鬼两趣。意识皆迷。各呈苦况。然一则大乖兹和。状态丕变。一则独彰热燥。饥渴可悯。至傍生趣。汗流声涩。犹恋眷属。他经云「将生人趣。有手向虚空作抱物。或拒物势。与地狱顶下两手扪摸虚空之相。颇类似。复有临终落于无记心。苦乐情形不可见者。」凡此等等。欲定当生何处。皆须俟舍暖时再决之。

  作福
  作福之道。布施为主。或取亡人遗资最佳。或由亲友集资亦可。遗资作福。亡者定蒙利益。无常经云。「若命终后。当取亡者新好衣服。及以随身受用之物。可分三份。为其亡者将施佛陀。达摩。僧伽。由斯亡者业障转轻。获胜功德福利之益。不应与死尸着好衣等。将以送之。何以故。无利益故。」此印度天竺国。当日所行之法也。至现代情形。应以遗物变易钱币。庄严佛像。印送经典。布施僧伽。若更有余资。兼及济贫。放生。种种利益众生之事。集资作福。亡人若入鬼趣。得益较着。优婆塞戒经第五云。「若父丧已。堕饿鬼中。子为修福。当知即得。若生天中。都不思人中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胜妙宝故。若入地狱。身受苦恼。不暇思念。是故不得。畜生之中。亦复如是。若谓饿鬼。何缘即得。以其本有爱贪悭吝。故堕饿鬼。既为饿鬼。常悔本过。思念欲得。是故得之。」此详鬼趣之得益。然作福之功。终不虚掷。因有其他亲属亡魂。共分得故。本经续云。「若为生者于余道中。其余眷属。堕饿鬼者。皆悉得之。是故智者。应为饿鬼勤作福德。」按取亡者遗资作福时。先须察亡者生前是否悭吝。如其生前悭吝。见家属将遗资为作佛事。及行布施。妄见自己之物。今为他有。心生嗔悭。鄙劣不甘之心。如是邪念一生。即当召发业力。立即牵入恶道。善知识或家属。当作如下之开示云。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