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诠释 苦 心 自从遁入空门的那一天开始,“爱”这个字眼就逐渐淡出了我的记忆,师太告诉我,情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必须先伏后断,否则无法 走上真正的解脱之道,于是年轻的我,便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远离爱与被爱的土壤,庄严、肃穆地踏上了修行者的生命旅程。 十多年过去了,我的学佛生涯如潺潺流水,没有惊涛拍岸的壮观,却始终保持着一份平平淡淡的从容,美丽动人;没有万花丛中一枝独秀的绚丽,却也时常领略到夕阳西下,杨柳依依的迷人风光。原以为,从此就真正走上了一条没有“爱”伴随的人生之路;原以为这就是坐上了驶向生命彼岸的渡人法船,前方将是风平浪静,波澜不兴。其实不然!人生有很多东西是无法选择的,比如说远离爱,这几乎不太可能,十多年了,自己不仅没有远离爱,反而无时无刻不被父情母爱,友情师爱重重包围。至于自己曾经多少次面对世人关于僧尼是否也有爱的提问作出回答的次数,简直数都数不清,况且每次答案都会因人而异,或肯定,或否决,几乎到了遗失自我的程度。近日因接受一位记者采访,他再一次提到了这个可以称之为“老生常谈”的问题,我想我不能再敷衍下去了,况且怎么也不能让这个疑惑伴随一生,永无答案吧。于是不得不开启尘封已久的记忆,寻觅点点滴滴关于对爱的最佳诠释。 爱之困惑 在夜澜人静,明月当空的夜晚,我会偶尔走出小小的书屋,仰望满天星斗,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颗,而每当寻寻觅觅,不得结果时,便不由产生些许遐想,人既为万物之灵,是否真正可以远离爱与被爱?显然,修行的最终目的决非让人变成毫无感情的异类,那么提倡断欲去爱的僧尼究竟有没有爱?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又曰:“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以及‘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如此看来,佛早已告诉了我们爱欲是障道之本,恐怖之源。僧尼作为佛之弟子,无疑应以远离爱作为一生的追求,可经论读多了,又会发现,世尊经常赞叹菩萨留惑润生的伟大壮举,尤其是地藏菩萨那“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无尽大愿,无穷爱心,不知曾使多少人为之震憾!同样,每当看到报刊杂志上报道一些用自己一生精力乃至不惜生命也要珍惜自己的“那一半”时,常常为她(他)们演绎的一幕幕真情厚爱感动得泪流满面,真不知这是爱的复苏还是爱的萌动。直到有一天,我读到《华严经)中“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偈语时,才猛然醒悟:自己从前的种种感动,其实不是狭义上的爱,而是她们那种完全超越了自我的慈悲之心,利他之举。 爱之真谛 爱的含义应该是慈悲、平等、无所求,离开了这些,就不是爱,而只能是情欲,佛典称之为爱欲,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鲜有不对五欲境,色声香味触,不起贪欲之心者。这样的爱是自私的,有条件的,甚至包含着极强的占有欲,而真正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奉献,它最大的特别就是具有无所求的超越性,要达到这种具有超越境界的爱,就必须先放下对情欲的执着,世间情欲大致有纵欲、禁欲、寡欲、化欲四个类别,前二类与世出世法相违背,就世法而言,纵欲不仅伤身害体,还将堕落人格;外道不达无上妙法,强行禁欲,犹如治水堵而不疏,虽避害于一时,却留患于千古,故不足取法,清心寡欲,进退有度,世人奉为轨则;化欲乃智者之境界,唯普遍提倡,因为它是通过理性、智慧来转变,化导情欲的。如少数科学家、医学家,,她(他)们为了达到某一事业的顶峰,为人类的和平、健康、幸福提供保证,不惜放弃个人的恩爱,将个人情感转变为对事业的执著与追求,这种舍小取大之举,人格更加完美,至于修道之人,为了彻法源底;用一期生命去领悟无尽生命的奥秘,不惜辞亲割爱,舍身出家,此乃追求用智慧斩断凡情,断惑证真之无我境界。老子曾说:“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就有些慈悲、平等意识,但还不究竟,与佛门倡导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境界,还有很远差距。因此,诠释爱之真谛,佛门是最完美究竟的。 爱之升华 僧尼自学佛伊始,就以建立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一生的理想与追求,从而真正走上了爱之升华的漫长之路,在这条漫漫长路上,她(他)们常常会遭遇到世人的责难,被人定位最为冷酷的一族,而最为常见的责问是:“你们也有爱吗?懂爱吗?”一般情况下,僧尼都是显得支支唔晤,心虚气短。如果说有吧,人们会说,你六根不净,何必出家?如果说没有,他会说你虚伪,因为爱是人之常情,你是不敢承认罢了。真是令人左右为难。是啊,人在凡夫地,就有七情六欲,无论是自视清高,回避情爱,还是肯定真爱的伟大,都无法令红尘中充满好奇心的人满足。我常想,这个问题之所以难回答,主要是人们对爱的理解不同,人们常说的“爱情”是从狭义上说的,其实质是婚姻,这种爱从一开始就注入了目的,是包含极端的自私与很强的占有欲望的,故而只能称之为情欲,离真爱境界甚远。 如果说,人们都能将真爱建立在慈悲、平等、无所求的基础上,那么僧尼完全可以坦然回答:我们都有爱!这是被升华了的情爱观。爱的品质得到升华,就极自然地具有超越性质,这是佛门追求的无尽大爱,即慈悲心。 我曾经被妙华法师那篇(我的出家因缘)的文章所打动,文章用一种平淡的语气叙述了作者出家前的一段感情经历,没有愁哀叹息,没有缠绵思绪,没有华丽词句,简直就一位旁观者在娓娓叙述他人的往事,尤其那二句语气充满从容气度的“我的出家不是因为你,但愿你的不嫁也不是因为我”话语,令我折伏,因为任何一位没有经历过爱,而又获得爱的超越的人,是达不到如此坦荡胸襟的,也正因为实现了爱的转变与升华,才能这样无愧于心,无愧于人,也无愧于曾经所爱的人,谁说僧尼没有爱? 爱之实践 如果说世人注重对爱的呼唤,那么佛门注重的是对爱的实践。当今世界,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以及高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空前提高,而所有这些,并未让世人远离烦恼,反之使他们面临更大的困惑与挑战,就业的竞争与生存的压力,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浮躁、不安、失落、恐慌、嫉妒、不平等心态,严重困扰着人类,残酷的现实与竞争,使人们争先恐后的拒绝一切,排斥一切,同时又希望拥有一切;人们脆弱的心灵多么需要一个宁静的栖所,让疲惫之心得到短暂的休息。无疑,这为佛法在当今时代发挥其富国利民,导世化俗的功能提供了广阔舞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