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鹤教授: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第四集:研究心得(2)

5、行善一事可以说是‘愿或不愿’的问题,而绝对不是‘能或不能’的问题,因为一个人只要具备善心或助人的意念,那么只要对于需要帮忙的人施予援手,则不管是用物质或精神,只要使这些不幸的人得到温暖、安慰、喜悦


5、行善一事可以说是‘愿或不愿’的问题,而绝对不是‘能或不能’的问题,因为一个人只要具备善心或助人的意念,那么只要对于需要帮忙的人施予援手,则不管是用物质或精神,只要使这些不幸的人得到温暖、安慰、喜悦或智慧,便可以说是一种善行,因此对一个饥饿的灾民施予面包、衣物、医药、金钱固然是善行,给他一个亲切的微笑、关怀、握手、鼓励、希望、信心和理想,等等精神方面的支援,也同样是善行,这种善行甚至比前者更可贵,更有意义。因此行善不一定要用财物,何况要从事财施,每次也不一定要用很多的钱。目前有很多人都误会,认为要行善必须要有很多钱,因此认为应该等到将来赚了大钱以后再来考虑行善,这种想法实在是似是而非,因为行善不一定要一次布施很多的金钱,只要量力而为一次一百、两百,甚至五十元、十元都可以布施,而且都有相当的功德,事实上功德的大小并不一定与布施金额的大小成正比例,而是视布施者的发心程度而定的。一个出卖劳力的工人,平常生活很困苦,这时如果看到一个比他更不幸的人,那么他只要节省一百元或五十元来救助对方,或者拨时间去照顾对方或服务大众,这种功德也要比那些腰缠万贯日进斗金的富豪动辄捐款几千或几万,要大得多。此外,我们千万不要存有‘善小不为,为之亦无用’的错误想法,须知许多小善足以累积成为大善,无数的小功德足以累积成为大功德,所谓‘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因此千万不要忽视平常点点滴滴的努力。一个人如果能够发心每月或每周甚至每日都能日行一善,则长期累积的结果,将来必定极为可观。因此行善乃是一个人肯不肯做的问题,而不是有没有能力的问题。

6、有些人长期参加行善的工作,常常感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回馈,内心也觉到很愉快,不过如果一旦遭遇到一些很不如意的事时,则往往令人信心动摇,甚至怀疑一向所作的善事是否妥当,是否值得继续下去,这种想法可以说是人情之常。不过如果经过冷静的检讨,结果认为这些善事确实对社会人群或世道人心有益处,则应当坚定信心,千万不要因一时的挫折就心灰意冷,否则为德不瘁,功亏一篑,那就太可惜了。记得两三年前,笔者有一次出差时忽然发生车祸,当时笔者驾驶一辆一九七六年份的裕隆老爷车在嘉义至新港的途中,一辆幼稚园的娃娃车为了抢越车道忽然由侧面冲到车前,由于一时措手不及加上汽车老旧,刹车效果不佳,因此竟然撞上了对方的车子,而且将它撞倒在路旁。车里的小孩出来后个个吓得哇哇大哭。当时目睹自己撞烂的车头,以及对方人车一片混乱与哭叫的场面,心中感到无限的歉疚与难过,幸亏不幸中的大幸则是娃娃车上的十几个小朋友和护送的老师,除了头部和手部有点擦伤之外,都没有骨折或内伤,他们经过两三天的住院观察后也都没有脑震荡的现象,而笔者的眉毛处除了缝了两针之外,也没有其他的问题。事后在开和解会议的时候,对方的代表向笔者表示,这一个肇事地点可以说时常发生车祸,而且很多次都造成命案,所以他们当时接到消息说是幼稚园的车子在该处出事后,心里就十分担心事情可能不妙,后来据随车的老师说,校车在被撞后翻转时,路旁刚好有一根广告的大柱子,车子也就刚好倾靠在这柱子的半腰,后来由于柱子支持不住才与车子一齐倾倒下来,由于倾倒的速度非常缓慢,因此车中的乘客伤势也就减少到最小的程度,这实在是一种奇迹,如果不如此,那么后果实在是不堪设想。这次车祸,由于受伤的小朋友和老师都有平安保险或劳保,因此笔者也就免除了一笔可观的医药费的负担,后来汽车的修理,除了保险公司的理赔之外,笔者一共也只负担了两万元,说起来大致可以说是有惊无险逃过一劫。事后有些人曾经表示,笔者曾经写过三本非常风行的善书,劝化无数的世人,平时又主持一个慈善团体协助了许许多多偏僻的学校和不幸的家庭,照理说功德相当不小,但是怎么还会发生车祸,因此感到很怀疑。笔者对于此事也曾经一度感到耿耿于怀,无法感到平衡,后来一位法师向笔者开示:一个人不管做了多大的善事,积了多少的功德,一旦遇到了命中注定的劫数,大都还是无法完全逃避,不过这时候,却可以使受苦的程度依其功德的大小加以酌量的减轻,因此行善绝对不是没有效。试问,如果不是平常做了不少的善行,那么这一次的车祸能够如此奇迹似的化险为夷,平安无事吗?因此我们千万不要有错误的观念,认为做了善事就可以永远不会有意外或劫数发生。过去唐朝玄奘大师到西方取经,回国后又将这些经典全部翻译成为十三部经典;这种了不起的弘法事业,功德之大可以说是无以伦比,然而大师在临终之前却也浑身病发,痛苦万分,后来忍不住痛苦,就开始怀疑自己翻译的经典内容是否有错误或不当,后来佛祖显化向他指示,他所以会有这种可怕的果报并非翻译的经典有问题,主要还是因为他在过去生中有一次当国王,在位时向老百姓征税过重,使百姓的生活困苦,因此现在必须接受这种痛苦的报应,这件事足以提醒我们千万不要随便做出害人或有违道德的坏事来,否则将来必定要自作自受,付出应有的代价。同时也不要认为只要行善,则过去所有的恶因便会一笔勾销,这是不可能的,正如一个人如果曾经向银行借钱,事后难道能够借口说我现在已经作了很多善事,就可以要求银行将这一笔借款勾销,或者可以赖帐不还吗?职是之故,佛经上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是有相当的道理的,不过话说回来,一个人如果热心行善,对社会贡献特多,人人感动佩服,则纵然曾经向人贷款,则期限到时,债主也大都会对他很客气,不致于严厉催讨,可以通融延期归还,或分期付款,甚至债主在感佩其善心之余,还可以减少债款,甚至进一步完全放弃这项债权,以示尊敬。行善的结果所以能够消解冤孽,减少恶报的程度,而长期热心行善的结果,可以逢凶化吉,使劫数消弥于无形,其道理也可说与此相似。

7、英国哲学家休姆在一七三九年曾发表一篇‘人性论’的文章,文中指出普遍为人接受的因果关系的观念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常认为是‘因’的事件总是发生在我们认为是‘果’的事件之前,而且两者在时间上接近,事实上两事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是思维习惯而已’。今天有不少的社会人士,尤其是高级知识份子对于因果的观念也都抱同样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认为因果观念根本就是一种迷信,不值一提。笔者认为一种观念或看法是否能够成立,并不能完全根据纯学理的判断,或只是依据自己的经验来加以推论,而应该根据更客观的求证和更多方面的探讨,才能获得可靠的结论。笔者根据这几年来的观察研究,以及长期体验的结果,现在深深感觉到宇宙间因果的现象是存在的,而且越加以研究,就越觉得它的真实性。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大科学牛顿为什么会说:‘有限的知识容量常使我们远离上帝,增加知识的容量后又常使我们回到上帝的身边。’为什么爱因斯坦在年轻时并不信神,但年长后却愈来愈相信上帝的存在。他在临终前为什么要说:‘宇宙是神秘的,上帝是存在的’。为什么达尔文在去世前会说:‘我观察这个世界,尤其是人类的特质,我不赞成“世界是任由无目的的力量来支配”这种武断的看法。事实上,这个世界,无论是善或恶,必然有一个无所不在,巨细无遗,遍及宇宙的定则存在其间’,此外,我也深深体会到为什么柏拉图在其不朽的名著‘理想国’中会指出:‘凡人在世有一罪者,在死后当受十倍的惩罚,凡人在世公道而勇敢者,在死后每一项亦受十倍的报酬’。......此外还有许许多多伟大的智慧人物,他们为什么都几乎不约而同的相信宇宙间冥冥中,有一个维持秩序与正义的主宰和力量存在。今天世界上主要的一些宗教莫不一致强调不可做害人利己的事,以及人死后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的因果观念,而且全世界超过五十亿的人口中,一大半以上均相信宗教以及上述死后赏善罚恶的说法。此外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来也一再的谆谆告诫后代子孙‘积善之家庆有余’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教训,由此种种看来,因果报应的现象,相信是很正确的,而不是迷信的或错误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