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时期,小行大隐时期。佛灭度后第一个五百年,小乘教盛行,教典有《阿含经》等,大乘经隐没不彰。现流行于世、保持原状并发扬光大的是以斯里兰卡为中心,流传到缅甸、泰国及越南、马来群岛等地的巴利语系佛教。 第二个时期,大主小从时期。佛灭度后第二个五百年,大乘佛教盛行,包括般若、法相唯识,从马鸣菩萨写《起信论》,到龙树菩萨弘扬般若,再到无著、世亲菩萨弘扬法相唯识。现流行于世的是以中国为中心,由中国而流传到朝鲜半岛、日本及越南等地的汉语系佛教,也可称为中国系佛教。实际上印度三期佛教,中国皆有,但主要以第二期为主。 第三个时期,密主显从时期。佛灭度后第三个五百年,密宗盛行。密宗是佛教一种特殊的形式,讲三密相应,灌顶、修供、念咒。形式上结合当时的印度教,内容上包括大乘中观的思想。密又有东密、西密,西密就是指以中国XZang为中心,东密就是指日本真言宗,但日本的密教还是中国唐朝时传过去的。现存于世的是以中国XZang为中心,由XZang而流传于中国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及尼泊尔等国,为藏语系佛教。 2.理之实际,三级三宗 什么叫理之实际呢?就是佛教的教理符合佛陀的本怀,也与客观真理相合,所以就叫实际。 什么叫三级呢?佛教分为五乘: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其中,又分为三级: 第一级,五乘共法。五乘共同之处是要相信因果道理、因果事实,以及因缘生法的原理,这是基础。 第二级,三乘共法。三乘就是指声闻、缘觉、菩萨这三种出世的圣人;共法就是说这三乘虽有差殊,但要断烦恼了生死,修解脱行,必须要通过四谛、三法印的修习,求证出世涅槃,所以叫三乘共法。 第三级,大乘特法。即缘起性空、唯识法相、真如法界是菩萨所特有、不共于人天、二乘的,也叫大乘不共法。 五乘共法的因缘生法,三乘共法的四谛、三法印,大乘不共法的缘起性空、唯识法相、真如法界,为三级。大师又将此三级汇成三宗: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这三宗就把中国大乘佛教的八个宗派全部融会起来了,八宗汇成三宗。法性空慧宗,讲般若,为龙树一系的中观派;法相唯识宗,讲唯识法相,是无著、世亲一派;法界圆觉宗,根据《起信论》、《楞严经》、《圆觉经》,直讲真心,回俗向真,转妄成真,直指如来真心,叫法界圆觉宗。 3.行之当机,三依三趣 行就要随机,必须要适应根机而弘法,这是从实践方面来谈。机是根据地点不同、人不同、时间不同来进行,即因地制宜、因机制宜、因时制宜。 (1)依声闻乘行果趋发大乘心。由佛世时至正法的千年,是以小乘为主,先求解脱道,后来趋发大乘心,回小向大,大乘心一发,即知已入菩萨道,不难成佛,属正法时期。 (2)依天乘行果趋获大乘果。天乘行果就是密宗讲的天幻身、净土讲的天国土。密宗讲以天人形象作本尊,先修成天色身的幻身成化身佛,做到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佛。净土如兜率净土和弥陀净土都是天国。依密净的天乘行果,先成天幻身或上生天净土,以期速达成佛的目的,是属于第二千年的像法时期。 (3)依人乘行果趋向佛乘。依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业报,发菩萨心,向上增进,就可以趋修大乘行,得到佛果,这就是第三千年开始的末法时期,这个时期比较长。 太虚大师认为,第一个时期,依声闻乘行果,现在不实际,因为那是与世隔绝,在山林水边修行,是隐遁、保守的,容易受到讥嫌。第二个时期,依天乘行果,难免带神秘色彩,容易被讥谤为迷信、神秘,也不适合。现在的时代必须依人乘行果趋向菩萨乘而证佛果,才比较切合实际。基于这个理论,他提倡人生佛教。 (三)关于人生佛教 太虚大师讲,做一个人,首先要做一个完人,就要遵守三皈五戒十善,明因识果,保持人身,完成人的人格,提高人的道德;以后就要做超人,超人就要修解脱行,少欲知足,宁静淡泊,求身解脱、心解脱、慧解脱;超人以后要做超超人,超超人就是菩萨,就要具足大悲、大智、大愿、大无畏的精神,发菩提心,修四无量心、四摄六度,去救苦救难,度脱一切苦厄,这就是成佛的因。完人、超人、超超人,成佛就是这么一个过程。佛陀就是一个超超人,完成人格的第一人。 提倡首先完成人格,这样就避免世人将佛教当成消极保守和神秘迷信的这种讥嫌,而是人格化、是做完人的这么一个目的,现代社会就适应这种根机,因此必须要提倡人生佛教。 太虚大师在晚年,就把关于人生佛教的理论,收集起来,编成《人生佛教》这样一本书,在临终之前四天,把赵朴初老居士喊到身边,把这本书交给他,对他说:“你好好学习,这是我的志愿。我不久要到无锡、常州去。”几天后,他就圆寂了,无锡、常州即“无常”嘛,赵朴初老居士这才知道“人生佛教”是大师托付的遗愿。后来赵朴初老居士根据他的人生佛教,提倡人间佛教,所以今天的人间佛教,其基础就是人生佛教。当然人间佛教的内容根据当今时代,又有所发挥。 太虚大师有两首诗: 第一首: 【仰止唯佛陀 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 是名真现实】 这是他基于人成即佛成的真现实论写的。 第二首: 【如果发愿学佛 先须立志做人 三皈四维淑世 八德十善严身】 这就把佛教的道德与儒家的道德融合在一起了。三皈就是皈依佛、法、僧,四维就是礼、义、廉、耻。战国时期的管子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八德,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也是儒家讲的内容。十善,就是佛家的身业三:不杀、不盗、不邪淫;语业四: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意业三:不贪、不嗔、不痴。太虚大师讲五戒的时候,把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以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来解释,所以他对儒家很肯定,认为儒家在做人的道德方面的确有道理,很符合中国传统。 四、有关僧制建设的论述 鉴于当时僧制由于中国旧社会的影响,已经腐朽、变质了,完全是家族化、法派化,流于形式,大师就提倡改革僧制,有四种论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