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攀缘、随缘、省缘(2)

随缘罢!这是后来人们对闷闷不乐、在攀缘中败下阵来的我常说的一句话,一时感到很亲切,很能入耳,很受用。但过后静下心来想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并没有真正读懂随缘。认为自己已经随缘了,其实追求没有遗憾的

随缘罢!这是后来人们对闷闷不乐、在攀缘中败下阵来的我常说的一句话,一时感到很亲切,很能入耳,很受用。但过后静下心来想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并没有真正读懂随缘。认为自己已经随缘了,其实追求没有遗憾的人生只能永远地遗憾,我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不知所以然的随大流,是一种不情愿的得过且过,是一种无可奈何之后的被动。真正的随缘讲的是真如一方面随顺众缘,而生起现象世界;另一方面又能保持其自身的清净性,不加改变。对于攀境不止、尘缘未了,离无心而照、照而无心的本觉尚有十万八千里的我,说已经达到了随缘那完全是自欺欺人之谈。

随缘不是没有原则,原则就是有无分别心。没有分别心,没有执著,以平常的心态淡定地看待一切人和事就是随缘。今后若能自觉的、主动的、心甘情愿的接受制约自己的各种条件和因素,逢茶喝茶、遇饭吃饭、困了睡觉、寒冷穿衣,不处处去和外缘作对,不徒劳的要求外部条件来适应自己,而主动地转变自己的思想与言行,让主观自觉地去适应客观存在的外缘,与各种因缘和谐相处,可能就离随缘近了一些。譬如,我们最不愿意的逆来顺受,也许就是一种随缘。可,由于我执放不下,对此,总感到有点被动和消极,总有点不甘心情愿,总还有点逆反心理。

最近,眼前一亮的是宗舜先生在《吃茶去的前世今生》一文中提到的“省缘”。先生在不厌其烦地介绍茶艺的繁杂规程之后,笔峰一转又谈到了“禅宗要专务省缘办道”。这是我以前闻所未闻的新鲜话题,大家不要认为可笑,由于孤陋寡闻,以前只听说过攀缘和随缘,不知“省缘”是何意。缘还能省?正是闻所未闻。平日里我们恨不得将对自己有利的缘用干用净,一星半点也不留,谁又何曾考虑过还要省一点,且又如何为省呢?读了先生关于:“省缘就是少一些交际、应酬、向外攀缘的事情,不管是该做不该做,能省则省”的阐述,的确耳目一新,尤如醍醐灌顶。仔细想想很有深意,认为这就是修行中的一件大事,所以试着做如下思考。

一是,处巧若拙。说白了就是做人不要张扬,还是人们常说的话,低调一点的好。即使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外在的条件也是很不得了的人,也要切记韬光养晦,尽量少一点外露,省一点可攀的外缘。若像我等才不出众、貌不惊人、胸无点墨、獐头鼠目,此种极其平常的普通人,本来就无资本可炫耀,更需要夹着尾巴做人,从小事点滴做起,更多地注意内在的养拙,寓巧于拙。千万不要人前卖弄自己,常言道:“枪打出头鸟,雨淋露檐椽”。君不见,身边哪些喜欢张扬、卖弄的人,往往不是十分的讨人嫌吗?常常也不是自食其果吗?

二是,处明若暗。虽然说人人都有好胜之心,总希望能够高出别人一头。但孰知人胜我无害,我胜人非福。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高处不胜寒。众目睽睽之下,稍有不慎就可能招来横祸。即便你的见地十分的高明,即便你做的比别人都好,也要善自韬晦,必要时装聋作哑也不一定就有坏处。特别要坚决做到不论人非,俗话虽说: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可,背后议论他人的确是一种非常要不得的行为,三人与我好、三人与他好,“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君如果热衷于此道,那么祸事可能就离你不远了。

三是,处繁若简。当今社会可以说繁花织锦,烈火烹油,是个热闹非凡的时代。着实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欲望的琴弦被人为的不断地拨弄并拔高,像加入了上品酵母一样情不自禁地无限膨涨。这档口面对迎面扑来的五花八门的众缘,我们只有管好自己的当下,其中省缘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句话也就是惜福,弘一大师说的好:“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更何况今天的我们哪有十分的福气啊!在奢侈淫逸、暴殄天物已成为风气,在纸醉金迷、声色犬马已成为习惯,在大批量的耕地被不断征用的今天,我看到了这样一幅近乎哀求地对联:“余点方寸地,留给子孙耕”,不禁使人潸然泪下。物极必反,真的,我担心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再一次地被饿死,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省缘,就个人而言,我更喜欢《小窗幽记》上的这一段话:“累月独处,一室萧条,取云霞为侣伴,引青松为知心;或稚子老翁,闲中来过,浊酒一壶,蹲鸱一盂,相共开笑口,所谈浮生闲话,绝不及市朝。客去关门,了无报谢。如是毕余生足矣。”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