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茶供会(2)

史载东晋僧人于卢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为助修。其使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由禅僧抚养于禅寺而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着《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

史载东晋僧人于卢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为助修。其使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由禅僧抚养于禅寺而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着《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宜茶生长。禅农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碧螺春、铁观音等,即禅僧所命名。其于茶种植、采撷、焙制、煎制、品酌之法多有创造。

佛教丛林制度,由唐百丈禅师立《百丈清规》而创定。《百丈清规》「赴茶」、亡僧之条,方丈四节将为首座大众茶,库司四节将为大众首座大众茶;旦望巡堂茶、方丈点行堂「茶」等条文中明文规定丛林茶禅及其作法次第,其「请新住持」文中记有「鸣僧堂钟集众门众,三门下钉挂帐设,向里设位,讲茶汤礼。请两序勤旧光伴,……揖坐烧香,揖香归位,相伴吃茶。……」讲经说法摆法鼓,集众饮茶敲茶鼓。茶会成为佛事活动内容。百丈禅师有三诀:「吃茶、珍重、歇」,使人体悟茶之清纯与禅之静寂圆融一体,故有茶禅一味之说。唐皎饮茶诗有「三饮便得道」之语,刘珍亮谓茶有「十德」,而赵州禅师「吃茶去」为禅宗最著名之大公案。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表法之具。

法门寺地宫供奉物中,有唐代系列茶具一套,系唐僖宗自用以供佛和大阿阇黎者(僖宗乳名「小五」,茶具墨书有「五」字略号),是最珍贵的皇室茶具,也是世界上现存唯一最古老的茶具。

大唐历代皇帝赏赐高僧大德多用茶供。如金刚智忌辰,举行千僧供,玄宗上赐茶一百一十串(唐代系饼茶,故可用线贯串),以供斋用。大兴善寺文殊阁上梁,代宗敕赐千僧饭,赏上梁赤钱二百贯,蒸饼二千颗,胡饼二千枚,茶二百串。惠果大师于贞元六年(790年)入宫,于长生殿为国持念七十余日,归时,每人赐绢三十匹,茶二十串。贞元十四年,惠果入内道场,赐绢一匹,茶十串。惠果常以所赐之茶换购丹青原料画曼荼罗,可见唐代皇室即以供养茶赐茶为供佛施僧的高级礼遇。

唐封演《封氏见闻记·卷六》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唐代用饼茶(即茶饼),故须煮饮。如煮饭然。丛林谓过午之后饮食,谓为小药,故茶又谓为茶汤,如药汤然。

日本文献记载,台密宗祖最澄及永忠和尚,遣唐回国,带茶种植于睿山麓。永忠和尚献茶于嵯峨天皇,天皇称赞并命当地普遍种茶,是为日本最早传茶之记载。又广东江门传说密宗一行大阿阇黎曾在江门白水暂住,日种山茶,夜观天象(一行为中国大天文学家),进士陈吾道建茶庵寺,并为一行塑像立碑。惠果常用皇帝赐茶换购丹青画曼荼罗。法门寺地宫密坛供用茶具等等,均可证明茶与密宗之关系。

《五灯会元》载有所谓饭后三碗茶的和尚家风,可见茶在唐代,已为僧伽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以茶敬客,更是寺院常规。自宋至清,举办茶宴,已成寺院中不可或缺的活动。如浙江余杭经山寺即有近千年的茶宴史。藏传佛寺,一般都举行茶会。十九世纪中叶,大喇嘛寺曾举办过数千喇嘛参加的法会,有时连续数天之久。由此可见茶不但与显教,而且与密教,不但与汉传,而且与藏传佛教都有密切关系。

《瑜伽施食》俗称放焰口,为密教一部法轨,后为寺庙应赴僧作赶经忏之用,从唐代流传至今不衰。其中文词科仪,历经几代高僧大德修订,已成为融佛教教义、文学、音乐、舞美于一体的演唱法本。

日本临济宗荣西禅师从中国留学回国后,将茶种栽于禅寺,并着《吃茶养生记》。之后大应国师又将中国寺庙饮茶方式传至日本。大应之后继有几位禅僧至中国习茶道并成为茶师。后大德寺一休和尚将茶道之法传弟子珠光,乃融日本文化之特色,创出富有东瀛风味的日本茶道,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千利修改良而普行于民间,称为千家流。以至于今有多流矣。山上宗二之茶书《山上宗二记》谓「茶道是从禅宗而来的,同时以禅宗为依归」。泽庵宗影《茶禅同一味》说:「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日本茶道,已成为日本文化支柱之一。

密教《大日经》第一品为「住心品」,为密宗根本教相(理论),第二品「用缘品」以下为事相(实践)。「住心品」讲密宗的根本理论,是全部《大日经》纲领,即「阿字本不生」,其因根究竟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是三句义。三句的修行,就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知自心」的心字,便是「阿字本不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