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佛法如何看待人生这些问题呢?佛经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是无常的,但生命也是无限相续的!在地狱、饿鬼、旁生、人、阿修罗、天等六道中不断头出头没。在六道轮回的无限生命中,得到人身是非常希有和珍贵的,应该让人生过得有意义,充分发挥生命的价值,这就要学习佛法!如同一个偈颂所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佛教告诉我们世间上所有的问题都源自人心,人生有这么多的忧苦、困惑,其原因是人们内心被无明所迷惑,充满了烦恼,使内在的灵性不能得到解放,使智慧之光不能发挥。佛法的信仰正是帮助我们从内心的源头上解决问题,无明烦恼去掉了,所有的痛苦、困惑就解决了。 具体该怎么办呢?佛经里面讲:以智慧剑,破烦恼贼。智慧的核心是通达缘起性空的道理。只有将人自身身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这些重重缘起观察清楚、洞达无余,我们的邪见才会破除,正知正见才能建立。反过来说,人之所以有邪见,就是因为不能深入缘起性空,仅仅看眼前的表象,不能看到背后更宽广的因缘。实际上我们往往不想去看,也不想去了解、接受和面对,而计较的都是些非常渺小的、甚至是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事情。只有智慧才能解决自己内在的三毒。有了智慧才不会做损人损己的恶事、错事,才容易做利国利民的好事。 孙中山曾说:“佛法是救世之仁。”佛教慈悲为怀,慈能与乐,能够给众生快乐;悲能拔苦,去除众生的痛苦,所以救世济人就是以慈悲心普度众生!要让自己的生命有价值、让人性的尊严得到体现,那就要承担责任——普度众生。所谓普度众生,就是要把我们的心跟一切有情的心相联系,把我们的生命跟所有众生的生命相联系,去实践人溺己溺的精神: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佛教里常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慈是没有条件的,不依赖于人为设立的种种关系,平等地对待众生;大悲是视自他为一体,没有远近亲疏之分,爱护任何众生都是与自己无二无别的。这些不仅仅是口号,而是我们学佛的人可以随顺实践、必应达到的精神境界。 二、了解理解除误解,体验佛法辨真伪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一。世界上三大宗教都是发源于亚洲,但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其中基督教、天主教成了西方盛行的宗教,伊斯兰教、佛教也在西方有所弘传。佛教流传到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佛教传入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深受佛教的影响,佛教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安顿心灵、涵养道德、济世利人的信仰中心。一个真正信仰佛法的人,或者说有佛教信仰的人,肯定是一个对社会有帮助、有利益的人。佛教非常注重自我完善、断恶修善、调伏烦恼、发菩提心、普度众生、利乐有情等等,这些思想观念和行为,不仅能够让个人得以道德完善、心灵提升和生活幸福,而且对社会国家都是非常有好处的。遗憾的是,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对佛教很陌生,同时又有很多误解,不知道佛教是怎么一回事,乃至于把佛教和迷信混为一谈。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佛教增加了解和理解,消除误解,进一步再去学习、体验佛法,得到真实的受用,并将佛教在中华大地重新发扬光大。 佛教创立于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佛”也称“佛陀”,意思是觉悟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教主释迦牟尼佛出家前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释迦牟尼为了寻求宇宙人生的真谛,放弃了世间五欲出家修行,并最终在菩提树下觉悟真理而成为万众敬仰的佛陀。释迦牟尼佛有很多弟子,其中象舍利弗、目犍连等经常跟随在佛身边的出家弟子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另外还有很多出家、在家的弟子们遍布在恒河两岸。佛陀及其弟子们视一切众生如同自己的父母,用慈悲和智慧帮助了许许多多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带给他们无比的温暖和无限的光明。佛陀游化的足迹遍布古印度,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度完有缘众生之后,于八十岁时示现涅槃。佛涅槃后,弟子们将佛所说的经典结集起来,并继续依法修行,代代传承着佛陀的教法。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在公元67年,汉明帝派人从印度请来佛像、经典及高僧二人,并在洛阳兴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如《历代法宝记》记述:“后汉明帝永平三年,夜梦见金人身长一丈六尺,项背圆光,飞行殿庭,于晨旦问朝臣是何瑞应?太史傅毅奏曰:西方有大圣人号曰佛,是其像也。明帝曰:何以知之?太史傅毅对曰:《周书异记》曰:昭王甲寅岁佛生,穆王壬申岁佛灭度,一千年后教法流于汉地。今时是也。明帝遣郎中蔡愔、博士秦景等使于天竺国,请得佛像菩萨形像,经《四十二章》;得法师二人:迦叶摩腾、竺法兰。明帝请升殿,(为)供养故,洛阳城西创置白马寺。” 从此以后,佛教经典就源源不断地从印度传到中国。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西行取经必经九死一生,若没有坚定的信念和超强的毅力是无法做到的。法显大师、玄奘大师、义净大师等就是为后人敬仰的西行取经、译经高僧。由于翻译梵文佛经的难度极高,加上印刷术不发达等原因,取来的佛经往往不能普遍流通,因此学习佛经需要有相当大的福报。译经工作大多由帝王护持,第一个有福报看到汉译佛经的人往往是当时的皇帝。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艰辛努力和无数佛弟子的默默付出,饱含着佛陀无量悲智的佛教种子不仅在中华大地扎下根来,而且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很好的融合,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而且还进一步远播朝鲜半岛、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等国。 在中国历史上,从东汉以后直到清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佛教都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很多高僧会被尊为国师、帝师,从帝王、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愿意信佛学佛。如《归元直指集》说:“空谷曰:若说古今学佛者,不可胜数,今以简略言之。唐太宗笃志尚佛,迨无加矣!玄奘法师没世之日,高宗顾左右曰:朕失国宝矣!辍朝三日。若谓二帝泥于佛法,然则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虞世南、褚遂良、李靖、董常诸公何不力谏?盖为君圣臣贤,咸知佛法正大之道,其有补于政化,善利于人,所以同遵尚也。凡造寺译经,所有记序,若非御制,则系房、杜、魏、虞、褚作,其文章之谨严、敬佛之诚笃,可谓至矣!玄宗、肃宗、代宗、宣宗,尚佛尤甚,代宗指南阳忠国师曰:国中无宝,此僧乃国宝也!宋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诸帝,尚佛其尤甚焉。上古历代明君,敬佛尤甚于此:隋文稽颡昙延,梁武投诚宝志,姚秦拜首罗什,齐主师崇上统,苻坚礼敬道安,晋主虔恭慧远。呜呼!古今圣主尚乃诚信归佛,况吾辈乎?相国韩公琦,侍郎欧阳修、张端明,秘书关彦长、章表民,员外郎陈舜俞等,未读佛书,未知敬佛,逮乎明教嵩禅师并《镡津集》一出,无不敛衽,迭称赞曰:不意僧中有此郎,非唯空宗通,亦乃文格高。良史之笔,大公之道也!诸公自此敬佛。后有好佛之甚者礼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岂不其然乎?自晋以来,谢安石才德之量,经纶之手,孰能加焉?王羲之识量高古,才思逸群,孰能加焉?陶渊明性情之正,去住之高,孰能加焉?谢灵运风规潇洒,文章之精,孰能加焉?崔公群相天下,而天下贤之,孰能加焉?衡阳庞蕴识见之高,道学之胜,孰能加焉?裴晋公树大勋业,著于盛唐,孰能加焉?颜鲁公具大节义,文章书法,孰能加焉?相国裴公文章之古,道学之至,孰能加焉?二苏子、黄山谷儒学之至,禅学之胜,孰能加焉?陈忠肃公道学致事,高识美德,孰能加焉?学士王日休博学智识,高明正大,孰能加焉?未暇广而论之,略言此诸名贤,笃志尚佛,天下孰不知之!此诸名贤道德明敏,岂不逮于晦庵乎?岂不逮于后世排佛之人乎?盖为意诚心正,公而无私,重于佛圣,人之至道也。晦庵多注书故,后学敬之,矧不识其心病,故不择其言、皆从其说也。”(卷下)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