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食,谓四种食物。食(梵ahara),为牵引、滋养、持续之义,指养育和维持生命所需的食物,属世间的各种众生维持生命所必需。经论中说一切众生需要四食,《杂阿含》卷十五第378经佛告比丘: 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 1.段食,又作“抟食”、“揣食”、“见取食”,意谓分段(一口一口吃或一顿一顿吃)而食,《增一阿含经》卷二一解释: 如今人中所食,诸入口之物,可食啖者,是谓揣食。 此食又有粗细之分,粗者如米面鱼肉之类,细者酥、油、水、饮料等。段食以香、味、触三种尘为体,唯是欲界众生所需要,是维持色身所必需的,属马斯洛所言生理性需要。《成唯识论》卷四说段食“以变坏为相”,意谓食物须被破坏或经化学变化方起作用。段食的实质是吃物质,吸取物质性的营养以进行新陈代谢。 2.触食,又作“更乐食”、“温食”、“细滑食”,以心所法中的“触”为体,指根境识和合,由感官摄受的使人感到快乐喜悦的各种刺激,如衣着、被褥、抚摩、拥抱、洗浴、按摩、音乐、香味,观赏可意的风景、书画等艺术品,欣赏美人的仪态等。《增一阿含经》卷二一释云: 衣裳、伞盖、杂香华熏,火及香油,与妇人集聚,诸余身体所更乐者,是谓更乐食。 触食的实质是吃感觉,主要属感觉层面的需要,包含了一部分生理需要,其作用是维持受蕴,保持愉快的情绪。 3.思食,又作“意思食”、“意食”、“念食”,以第六意识的思、念为体,其实质是吃意念。《成唯识论》卷四: 意思食,希望为相,谓有漏思与欲俱转,希可爱境,能为食事。 谓思念可爱的、悦意的境和事,能起食物滋养生命的作用。是则理想、对未来的向往,及学习、读书、获得知识、满足求知欲等,都属思食。意思食为意识层面、精神层面的需要,可包括弗洛姆所说寻根的、定向的需要等。 4.识食,以心识的活动为维持生命(名色)不可或缺的食粮。《成唯识论》卷四谓识食“以执持为相”,主要指第八识处理信息、维持生命的作用。或阿陀那识执受个体生命的作用,或叔本华所谓心灵深层“生的意志”。生的欲望,无疑是维持人生存的最根本的食粮,“人生,人生,把人与生连缀成词,是颇富深意的。欲生,大概就是人类最根本的欲望吧!”[1]当失去这种欲望时,人就会自杀。然对此根本欲望,诸家心理学颇少言及。 四食中后三种,通于三界一切众生,色界以触食为主,无色界当以识食为主。马斯洛等所说安全、归属、爱、尊重、认同等社会性的需要,佛学亦非不谈,经中常说“名闻利养恭敬”为系缚世人的缰锁,是腐蚀出家者而导致佛教衰落的魔网,名闻恭敬和利养(供养),即是获得别人尊重和认同的需要。 四食说明:众生的生命,需要吸收、摄取物质的、感觉的、意识的、精神的各种养料或信息,才能维持。维持生命的需要,使众生不自觉地产生种种“食欲”。 《增一阿含经》卷三一佛告阿那律: 一切诸法由食而存,非食不存。 意谓吸收所需,是众生存在的必要条件,即佛,亦需以涅槃为食,而涅槃又以不放逸为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