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无闻中播撒种子
一生几经波折的南怀瑾,在人生的最后时光选择效法孔子,习儒授课。 2000年,他在太湖边的一片芦苇荡开始兴建太湖大学堂;六年后,年近九旬的他在大学堂首次开讲,内容是禅修与生命科学。“我想运用认知科学、生命科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研究与传播,挽回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危机。”他如是解释创办大学堂的初衷,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延伸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而他纵论古今的渊博学识和拉家常式的平易风格,一如既往地吸引了各方人士从四面八方赶来。 除成人教育外,太湖大学堂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小学被辟为他的一块“试验田”,践行着他对教育的理解。那里完全是另一方天地,不同于普通的民办教育,孩子们远离数理化,可以学习武当拳、咏春拳,诵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学校没有现代的操场,只有孩子们玩泥巴、野炊的草地。没有学习成绩的压力,到处都飘散着自由自在的空气。 南怀瑾将在太湖大学堂培养孩子当做“在默默无闻中,播撒无形的种子”,在他看来“文化推广不如自己求学读书,影响后一代”。作为知识分子,在这个“最好与最坏并存的时代”中,既不应随波逐流,更不要畏惧踟蹰,必须认清方向,把稳船舵,无论在边缘或在核心,都应各安本位,勤慎明敏的各尽所能,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 去世前三个月,他在太湖大学堂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小学首届毕业典礼上对30位毕业生说,“你们学的重点就是生活的教育,大的照顾小的,爱同学,爱团体,教育的目的是成功做一个人,不是一张文凭、一个学位……不能只学学谋生的技术和知识,把人道人心的本位忘记了,忘记了怎么做一个人。” 而这,正是他对教育的坚持,也是他一生的坚持。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