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助缘时,“不禁面红耳赤,惭悚无以自容”,感觉“出家是不幸的事情,至少是受苦的事情”。若干年后,这位现代科学文化教育的提倡者和实践者,不仅没有感觉到当初李叔同出家的不幸,更随了弘一法师的缘,成了弘一的“虔诚地尽护法之劳”者。 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是李叔同出家成为弘一法师的亲历者。当时的丰子恺年方二十一岁,虽然还不完 正是因为李叔同的出家,影响了许许多多的社会各阶层的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改变对佛法的偏见和成见,护持佛法,甚至参与佛法的弘扬和佛教文化的创造。 有云:“出家是大丈夫之事”。在古代,出家当和尚虽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佛教历来有重出家的传统,并以出家的和尚为住持佛法的僧宝。僧宝是佛教的三宝之一,是佛法常住的象征和引领者。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出家人,除了有正式的剃度、受戒之仪式外,更要有相当的佛法义理和修行的基础。 古代的中国文化,是以儒、释、道三教为主要代表的。佛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主要不在于它有多少信徒和多少寺院,而在于它拥有博大精深和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国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辉煌灿烂,离不开佛门中的大批文化精英的劳动创造。翻开历代的高僧传和居士传,我们都会感觉到,中国佛教文化是中国古代的先进文化之代表,而中国古代的佛门高僧大德,则是中国古代社会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古代的中国文化正是这许许多多的佛门先进知识分子努力创造的智慧的结晶。 可是,宋代以后,中国佛教逐渐式微而走向衰落。特别是清代雍正皇帝废除度牒和戒牒制度以后,什么人都可以出家为僧,以至于有的佛教道场成了藏污纳垢之地。宋以后佛教文化的衰落,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出家寺僧素质的大幅下降,而宋以后的明末清初和近代的佛教文化之复兴,都得益于明末清初和近代一些社会知识分子如明末四高僧、清初遗民僧澹归、法幢和近代寄禅、太虚、印光、弘一等进入佛门、出家为僧,并努力振兴佛教文化。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