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几位悲剧人物新评

红楼梦,与佛法

                                         《红楼梦》几位悲剧人物新评


曹雪芹是传统文化一位了不起的通家,他对于儒、释、道,以及天文、地理、医药无不通晓。《红楼梦》是他以自身家庭身世为蓝本,用他的生花妙笔,呕心沥血十载所创作出的煌煌巨著。对于这样的一部不巧名著,后人无不以自己偏颇的知见,一味地歪曲理解,把它看成是认识“封建社会”腐化的教科书,完全忽略了它积极的警世意义。在此,末学尝试着以佛法的视角,结合现代人的观点,重新审视《红楼梦》中几位人物的悲剧性结局,使得现代人重新理解这部名著,也许对于人生和修行有些许的启发。

不过,要说明的是,《红楼梦》绝非是一本尽善尽美的“善书”,其中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所以古人就有“少不看红楼,老不看三国”之说,是因为怕少年人看了书中爱啊情啊,失去纯正的心性,容易误入歧途。当然,由于末学的“水平”实在有限,因此,不恰当之处,恳请诸位大德批评指正。

自从荣国公和宁国公这老哥俩,以开国功臣起家之后,到了贾珍这一代,贾家已经是第四代世袭官位了,历经了近百年安享尊荣,这不能不说皇恩浩荡、祖上有德。多少研究者都不负责任地说:贾家的败落是封建家族制必然的败落,这些曲解古人的邪知邪见,哪里有不说为妙?试问在现代还能找出几个辉煌百年的家族吗?贾府能做到百年显赫,实在来说今天的人做不到,现代人绝大多数都是几年时间就把几代人的福报给享光了,更不要说百年了,岂可以一味地苛求古人吗?其实,贾府的败落是后人不懂得励精图治、修福修慧,只知道贪图享乐、骄奢淫逸的结果,说到底问题还是出在教育上。在第五回《红楼曲》之《好事终》一词说道:“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从诗文中可以看出,家庭败落的根源就是:“擅风情”和“秉月貌。”的伦常颠倒。而贾家败落的开端者就是宁国府的贾敬,他不能以身作则教育后代,一味骄奢淫逸最终导致了贾家的败亡。

一、林黛玉的致命爱情

黛玉和宝玉的前生,实在是一段极其浪漫的传说。黛玉本是生长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宝玉本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神瑛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仙草,绛珠才得以生长繁茂。绛珠既受天地精华,又得雨露滋养,于是脱去草木之胎,修成女体。后因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触动她五内郁结着的这一段缠绵不尽之情,于是绛珠决意随同下世为人,用一生所有泪水来偿还神瑛侍者,以报答滋润之恩。这就是二玉所谓的“木石前盟”。

既降生人间,黛玉的身世实在凄凉,母亲贾敏是荣国府老太君贾母最宠爱的女儿,然而在黛玉十来岁的时候,母亲就过早去世了。老太君念及外孙女没有母亲照顾,于是派人到苏州,从她父亲身边把她接到京城。而黛玉到贾府后,时间不长,父亲林如海也病故了。由于父母双亡又加上寄人篱下,所以说,黛玉忧郁的性格不能不受到严重影响,而同样是父母早逝的湘云,却是“幸生来英雄豪阔大宽宏亮,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在心上。”所以说身世的不幸,对于一个人的性格构成也是因人而异的,并不是造成一个人人生悲剧的决定因素。

那黛玉整天忧愁的是什么呢?就是和宝玉的这份爱情。黛玉有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就是宝钗。从感情上,黛玉当然是宝玉生命中最深爱的女孩,为了黛玉他变着法地哭过、闹过、病过,尽管他是贾母最心疼的孙子,但是没有用的。在古代家长制的制度下,没有自由恋爱这个词的,家长的意愿是绝对的权威。宝玉的父母和贾母看中的是宝钗,宝钗当然也是喜欢宝玉的。

不错,宝玉不喜欢宝钗,但是宝钗有着黛玉所没有的绝对优势。首先,宝玉落草时从口中带出来的一块美玉,小时候,一个赖头和尚告诉贾家,说宝玉的这个玉必须要攒在金器上,也就是说宝玉找对象要找从小佩戴金器的女孩子。巧的是,宝钗小时候也有一位赖头和尚送了一件金锁,而和尚告诉她的父母说,必须要配玉器才好,也就是说宝钗嫁人必须要嫁从小戴玉的男子。从这两件饰物上所刻的字,也能看出它们是一对,宝玉的美玉上刻的是“莫失莫忘,仙寿永昌。”宝钗的金锁上刻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就是所谓的“金玉良缘”。如此天造地设的一对,贾家和薛家当然都认为是最吉祥的婚配。所以,宝玉和宝钗的婚姻也是注定的。而且宝钗还有个表面温良其实老辣的母亲薛姨妈。

黛玉的性格越来越忧郁到了病态的地步,在旁人看来,大观园富贵荣华、诗情画意的生活,在她看来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写的诗歌,也充满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凉之感,整天不是愁眉就是泪眼,她的丫鬟紫鹃刚跟着她的时候,还以为她是刚到贾府想家的原故,后来看她长期如此,天天坚持不懈地哭鼻子,完全没有好转的迹象,紫鹃也就习以为常,懒得再去劝她。

再说宝钗,这个女孩子不简单,她写的《咏絮诗》隐隐透露出了她的志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有野心,要向上爬。她对于自己的爱情之战有着成功的规划。她走的是“孝顺路线”。她非常善于投宝玉的母亲和贾母之所好,笼络贾家上下人,因此深得贾家上下的欢心。点菜时她点老年人容易咀嚼的菜,看戏时,她点贾母喜欢看的戏文。当宝玉母亲王夫人的丫头金钏跳井自尽后,她不但婉言劝导王夫人,而且她把自己的衣服送给金钏作为送老衣穿,她一点也不忌讳普通人迷信的晦气之说。因此说,黛玉对于这样一样位强大的竞争对手,她心里是时时刻刻充满着烦忧的,她既没有金去配宝玉的玉,也没有宝钗那样的手段来笼络人心,更没有父母为她操心终身大事。又加上先天体弱、性格多疑、心胸狭隘,这相思病可就一天一天的酿成了。随着对宝玉的爱情一天比一天深沉,希望一天比一天渺茫,泪水也就一天比一天增多,身体也一天比一天病弱。当宝玉和宝钗洞房花烛之时,也正是她花落人亡的时候。最终真的用她那短暂一生的泪水,偿清了神瑛侍者的滋润之情。

从黛玉的爱情悲剧上来看,如果你生命中出现了一位能让你生让你死的“天魔星”,如果你不幸爱上了一个人,爱得如痴如醉、死去活来,这实在是很危险的一件事。从佛法上来说,这其实都是有宿缘的,都是来讨债的。热恋中的人,其实是深中情魔的可怜人。当人在热恋之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实在可以把他们暂时划规为精神病人之例。因为热恋中的人,有着强烈的控制欲,强烈地执著于爱恋着的对象,他们的生命在燃烧,内心涌动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如果受到某种阻力,热恋中的人,很可能会做出有害自他的极端行为。即使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也有可能像黛玉一样,最终因为无望的相思而忧郁致死。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