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九 恭迎华严菩萨圣诞(6)

第四、性不染情碍之境:情,是爱情的情;碍,是障碍的碍,不是情情爱爱的爱。对于情,有障碍的这种境界,他不染。不染,就是不着住到这上面。 第五、足不履尼寺之尘:这个愿看起来不太公道,比丘尼很不高兴的,但是


第四、性不染情碍之境:情,是爱情的情;碍,是障碍的碍,不是情情爱爱的爱。对于情,有障碍的这种境界,他不染。不染,就是不着住到这上面。

第五、足不履尼寺之尘:这个愿看起来不太公道,比丘尼很不高兴的,但是他还是照常地发愿。说什么呢?他说他的脚不踩到尼寺院门口的土上;他不仅不走到尼寺里面,就是连门口的尘土他都不踩。

尼,就是比丘尼,单单住有比丘尼的庙,就是尼姑庵。他就连门口的尘土,都不踩的。这个意思怎么样?就是他不到比丘尼的庙上去。所以他一生都没有到过比丘尼的寺庙去,因此很多比丘尼也不去亲近他:‘他不来算了,我们也不去。’你们想一想,这要是你们西方人就会说:‘哎呀,这简直神经病嘛,这又有什么意思呢?走到比丘尼的庙上,又有什么不好呢?我一天跑一百趟,都觉得没什么问题的。这位清凉国师他太清凉了,凉得太厉害了,一点都没有热情’,对不对啊?因为他太过清凉了,一点情感也没有,没有什么情感,所以能发这个清凉的愿。

第六、身不触居士之榻:不要说到在家人的地方去住,他连在家居士睡的床,他都不触。触,就是不touch, no touch,不接触。你想一想你够不够这个资格啊?你怎么样啊?哈!

第七、目不视非仪之彩:非仪,就是不合乎威仪的,不合乎礼仪的这种因缘,他都不看。好像那作戏的,或者跳舞的,或者唱歌的,或者好像是怪物、妖怪,在街上那地方蹦蹦跳跳的,这些他都不看的。

第八、舌不味过午之肴:过了午,口里不要说吃东西,就连尝一尝它有什么味道,他都不尝的。他不会说:‘这个东西什么滋味?我试一点点’,他都不试的,更不要说吃。你看看人家高僧所行所做,都是什么样子。想出家,那么容易的?放不下,你就不要出家!

肴,就是吃的菜饭;肴馔,就是包括水果等一切吃的东西,什么都包括在内。他不要说菜饭,甚至于连一个水果都不吃的。所以修行持戒律是要很严厉的。有人说:‘师父许可我们晚间吃个苹果,或者橘子,或者是什么水果之类的,这许可的啊!’不错,就因为你做不到,所以勉勉强强开这么一个方便法,说可以的。到时候,你若真想要修行,出家了,就连水果都不可以吃的,甚至连牛奶等浆类都不喝的。你们要是饿的话,也可以喝点浆类,不要偷着吃东西,听见没有?要依教奉行,不要听了不注意。

第九、手不释圆明之珠:他手里总拿着念珠,不断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么念佛。

第十、宿不离衣钵之侧:他睡觉总要把衣钵放在旁边,保护他这个衣钵。

所以这位清凉国师,他天天以这十种的事来勉励自己,没有师父教他的。没有哪个师父说:‘你要持午啊!你不要背着经坐。’没有的!都是他自己立出来的条件,不是师父教的,所以他才能‘生历九朝,为七帝师’,他历经九个皇帝,而有七个皇帝都拜他做师父。

这九个皇帝都是谁呢?是唐朝的,(一)唐玄宗、(二)唐肃宗、(三)唐代宗、(四)唐德宗、(五)唐顺宗、(六)唐宪宗、(七)唐穆宗、(八)唐敬宗、(九)唐文宗。由代宗以后,都是拜这位清凉国师做国师的。

唐贞元十四年四月,逢帝诞日,当时他住锡在五台山‘大华严寺’,德宗皇帝诏请入殿,开示《华严》宗旨。皇帝一听龙心大悦,赞叹说:‘讲得真是妙啊!’于是赐紫衲方袍,礼为‘教授和尚’;言其他是皇帝的教授和尚,常常给皇帝讲经说法。

为什么他叫‘清凉国师’呢?贞元十五年四月,又逢帝诞日,皇帝再诏请教授和尚入内殿,阐扬《华严》大经。他给皇帝说法,皇帝听了之后,说:‘您真是令我得到清凉!现在真是好!真是得到自在清凉了。’所以就赐‘清凉’为国师之号,说:‘以后就称澄观法师叫“清凉国师”,不称他的名字。’后人也就称‘五台山’为‘清凉山’。

你们看看,他一个人经过九个皇帝,七个皇帝都拜他做师父,如果他没有道德,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应
----宣化上人开示《华严菩萨化身的七帝之师华严宗第四祖澄观法师》 

正顺大师:

元朝正顺法师,出家于五台山,平时以深密的树林为茅蓬,以读诵《华严经》为修行的日课,数目超过一千余部。他同时修学法界三观,每次一进入华严法界的观想以后,三、五天才出定,因此人人都称他为华严菩萨。将要圆寂的时候,门徒乞求开示法语,他说:“历劫本无去住,应用何思何虑,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莫顾。”入灭时,灵桌上出现五彩之龙,飞游于烛光庭宇之间。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