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积德修行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4)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济群法师在《汉传佛教的反思》里说:“大乘本是积极入世的佛教,可在中国却给民众留下了消极出世的印象。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正是因为忽略菩提心所致。以往,我们一直认为大乘经典便代表着大乘佛教,学习大乘经论自然便是大乘行者。岂不知区别大小乘的关键在于发心,在于是否具足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才是成佛的不共因,才是大乘的不共教法。反观汉传佛教的各大宗派,普遍对菩提心不够重视。也正因为如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六度四摄等菩萨行门,似乎只是为大菩萨们所说,与个人修学并无关联。”“鉴于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认为,未来的佛教发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菩提心,大乘法门的修学必须以菩提心为根本,唯其如此,才能导入佛道,而不是停留在人天乘或只求自了......”

净空法师也说:发菩提心比念佛还重要!”

“《无量寿经》上说得很明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不发菩提心,单有一向专念不能往生。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两、三个。为什么那么少?(就是)虽做到一向专念,(却)没有发菩提心。”

“真正发菩提心,临终一念、十念决定往生,为什么?他已经是上善之人,已经够资格了,只要动一个念头,发愿想往生就成功。所以,我们要仔细去思惟经文,不能够含糊念过。”

《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三辈往生”中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了。我们这一生当中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这就能往生了。可是要记住,前面还有一句话,“发菩提心”。你要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一定要发菩提心。(净空法师《学佛问答》)

西方净土虽有四土之辈,然皆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往生要件。不为自己就是菩提心,一切为佛法,一切为众生,心量愈大,成就愈殊胜。(《怎样念佛往生成佛》1997年4月讲于洛杉矶)

“《无量寿经》讲往生的条件,无论是上辈、中辈、下辈,最重要的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我们只做到一向专念,没有发菩提心,不能往生。再说一句老实话,真正发菩提心,没有念佛也能往生。”(《地藏经讲义》)

有一次,阿底峡尊者在提到他的各位上师时皆合掌当胸,但说到他的根本上师金洲大师时,双手合什于头顶上并流下眼泪,呼唤上师的尊名。他的弟子不解地问:“尊者,为何偏偏在说金洲大师时合掌于头顶,难道其他诸上师都比不上金洲大师的功德大吗?”阿底峡尊者答道:“我的所有上师都与佛无别,功德没有任何的差别,只是对我的恩德不一样。我现在心中有的这一点点菩提心,全都有赖于金洲大师的恩德而得到的,因此,他对我的恩德最大。”

发菩提心者是世间最尊贵的人。经中说:一有人发菩提心,大地就会震动,诸佛宝座也将颤动。因为大地是有情共业的力量所感,发菩提心者将引导无量有情,动摇轮回,大地无法承受而产生震动。

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的解释里,讲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他说:成佛不是大乘菩萨的目标。如果成佛也不是目标的话,那么大乘修行人到底有没有目标呢?此话的真实意趣是,如果仅仅因为佛非常伟大,远离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而发愿成佛,就没有考虑众生的解脱,所以不是大乘法。这句话揭示出,如果不考虑众生的解脱,即使为发誓成佛而努力也不是大乘法。(《三殊胜修法》慈诚洛珠堪布

《菩提心略修法》(慈诚洛珠堪布)中说:“出离心与菩提心,是凌驾于一切修法之上的无上大法。”“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那就真正是失去了一切,因为他连修行的门径都没有趋入。”“华智仁波切讲过,在不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即使闭关九年,断绝与任何人的来往而修大圆满,连解脱的种子都不能播下。若在心田中不曾播下解脱的种子,那成就就更谈不上了。”“佛陀曾经讲过,想成佛的人不要学太多,只需要学一个法,这个法就是大悲心。为什么只须学大悲心呢?如果有了大悲心,一切都很好办。”“如果我们有菩提心,就能于一刹那间清净无始以来的罪业,犯别解脱戒和密乘戒的罪过也能清净,同时也能圆满众多资粮,这是菩提心自身所具备的能力。也就是说,即使既没有单独修金刚萨埵等忏悔的法,也没有单独修曼茶罗等积累资粮的法,仅仅依靠菩提心,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所以,如果有菩提心,一切就都可以圆满。”

“在《经庄严论》里讲,有菩提心的人,即或造了堕地狱的业,也不可能近期内堕落,此业在很久以后才会成熟;堕入地狱后,他所能感受到的痛苦也很轻微,历时很短,不同于其它的地狱众生;在感受这些痛苦的同时,他也从未舍弃过利益众生的决心;而且此念一出,他就象从梦中苏醒过来一样,地狱苦报便会立即结束。”

“我曾多次要求大家,在没有修出离心和菩提心之前,先不要修其它的法。这不仅仅是我的要求,在佛经中也如是记载着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欲成佛者,无须修很多法,只修大悲心一法即可。”

“一天早晨,阿底峡尊者说,在印度,他的一个修喜金刚的弟子堕入了声闻的灭定。尊者身边的侍者就问,修喜金刚怎么会堕落小乘道呢?阿底峡尊者讲得很清楚,若不能如理如法地修喜金刚,也有可能堕入小乘,也有可能堕入恶趣。那么,大乘和小乘的差别究竟是什么呢?阿底峡尊者强调,其差别只在于是否发了菩提心,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差别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