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佛学教本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 综合指要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 综合指要 1. 看了十善业的因果,就可以知道:一、有因必有果,有善因必有善果,决不落空。二、果之所得,超过于因甚多,有如经商,一本万利。三、若不回向,皆得人天福报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 综合指要


1.
看了十善业的因果,就可以知道:一、有因必有果,有善因必有善果,决不落空。二、果之所得,超过于因甚多,有如经商,一本万利。三、若不回向,皆得人天福报,若回向无上菩提,皆成为作佛的条件。四、世间一切富贵享乐人,他们皆于过去生中,作过十善中的某善,而未曾回向佛法界者。五、佛法是以十善作基础,基础若坏,必将倾坍。六、作十善,得各种善报,这皆是就正面说,但若说到反面,当然造作与这相反的十恶业,也必有种种恶报,这些恶报,多在三恶道中寻求,要等到报满,重新为人时,才得到与这相反的苦报。

2.
有许多人,认身体为实,纵使有少数人,能了解它是空的,也是指死后为空,并不知道当其生时,只是两种因素所和合而成:一是肉体,二是知识。肉体只是若干种原质的集合,若把它用化学分析法,分析了一下,则从头至脚,只是若干种原质而已,此身既成右干种原质,那么,一个人也就没有了。色法比较真实点,尚且如此,心法并无物质,只是妄想,更属渺茫了,这便是五蕴当体即空的道理。圆觉经说:「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暧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这是说身空,也就是色法空。其下又说:「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这是说识空也就是心法空。总之,色心皆属因缘所生法,无有自性,因缘合即生,因缘散即灭,故似有非实,但同幻象了。

3.
十业的分类,虽然是心三、身三、口四,但是:身和口只是一种器官,器官的作善作恶,非器官的功过,而是指挥器官者的功过。指挥者要行善,则器官之所作,不得不善;指挥者要行恶,则器官之所作,不得不恶。因此虽然说是心三、身三、口四,实际上十善和十恶,全是心作的,与身口无关,这样三业只是一业,行者但须正心,则身口自然皆就范矣。例如前期的周处,横行乡里,为三害之魁,但后期的周处,射虎斩蛟,折节向学,而三害皆除,身和口前后并无两样,所关键处,是心改变了,万法唯心造,于此益信。

4.
身口意的每一举动,皆经过第六识分别依,第七识染净依,第八识种子依,然后种下种子,作将来受报之因。所以外面的一举一动,皆与里面的识田,息息相关。三业的为善利人,结果亦能利己,为恶害人,结果亦能害己。故因果之理愈明,则恶业必然愈少,盖深知有恶果在后,而不敢作也。善业必然愈多,盖深知有善果在后,而勇于向前也。举凡修身、齐家、处世、学佛,皆须先明因果,就是这个缘故。

5.
有人疑及:妻及眷属之是否贞良,是出于妻及眷属的业,与主人之曾否邪淫或两舌,不相关涉。若论这一事,与祖宗为善,子孙腾达相同,就表面说:任何人的思想行动,乃至运命,若受他人所影响,则变成因果是由他人所操纵。而不由自己,揆之于理,显有不合。殊不知:不良的妇女,和不良的儿孙,世间多有,其所以不良者,确是由于彼自身恶业果所致。倘男人前生或今世不邪淫,则在果报上,不应配得不贞的妻室,自然论婚时,以夙业故,必不会与之结合,而另与贞淑的女性结合,所以妻及眷属贞良,此是一说。又世间恶子孙甚多,若祖宗行善,其后代必昌,则此辈恶子孙,因自业与荣通的家运不符,必不会投生其家,而改由行善享受福报之人投入,并非祖宗积德,能改造子孙的业力,此又是一说。万事因虽成熟,必待外缘凑泊,乃起现行,若有因无缘,亦不成办。所此纵使与某不贞的妇女结合,但以夫网严正,门庭雍肃,身修家齐,邪淫种子虽熟,必须藏伏待缘,待至盖棺时,此生即成贞妇,虽有淫种,只好留待他生,再看机遇矣。经中所言「得不坏眷属」「妻莫能侵」等,其道理即在于此,非他人能操纵因果,此又是一说。纵使因他转业,也是因外境感动自心,使心改,
而影响识田中邪恶种子,今之或伏或灭,自心若不改变,他力虽大,亦无办法,此又是一说。以上各说,理由皆甚充份,此
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

6.
看了十善业因果事,就可知:一切善行,做了之后,若不回向于修道成佛方面,则将来将通成世福,报尽仍堕。若回向于修道成佛方面,则将来皆当作佛,化为佛的果德,所以行者在身口意三业上,若有微善,皆当回向无上菩提,或求生极乐世界,大善更不用说矣。因生彼世界,即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直至证得无上菩提为止,经有明训也。

7.
据五蕴中受想行识四心法看来,可知环境与心理大有关系,此即孟子所谓:「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然而许多人住在同样环境中,因为德学造诣的不同,其所生的感觉和思想,也就各有不同。例如一个极乐世界,就有四种净土:在一般往生者,名凡圣同居土,在二乘名方便有余土,在菩萨名实报无障碍土,在佛名常寂光土,此皆随工夫深浅,发生不同的感觉也。又如颜回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他不改其乐;文天祥说:「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提婆达多,堕大地狱中,如住天宫,情形也是这样。这都可以证实:不同的德学,处于同样的境界,而所发生的受想行识,则确有天壤之别也。

8.
口说坏话,名口恶业,果报在三恶道中。或疑说话是空的,不应发生果报,这是只知心法,不知心法的过误。请问:心若无斯骗之念,口中安有妄语?心若无邪淫之念,口中安有绮语?心若无嗔毒之念,口中安有恶语?心若无幸灾乐祸之念,口中安有两舌挑唆语?观此便知:每说一句话,都是先发之于心,然后才宣之于口,这样若造口四恶业,第八识田中,如何不会种下恶性种子呢?何况言语之祸,尚会害人造孽,焉可不慎。孔子入周太庙中,见有铜人,三缄其口,乃为文铭其背,其中有云:「戒之哉!勿多言,多言多害,勿多事,多事多败,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涓涓不塞,将成江河,星星不息,可使燎原,......」此皆说慎言的重要性,如此天大的祸事,安得无果报呢?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