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戒中的饮酒戒(释慧果)(3)

佛言人于世间,喜饮酒醉,得三十六失。何等三十六失:一者饮酒醉,使子不敬父母,臣不敬君,君臣父子,无有上下;二者语言多乱误;三者醉便两舌多口;四者人有伏匿隐私之事,醉便道之;五者醉便,骂天溺社,不避忌

  佛言人于世间,喜饮酒醉,得三十六失。何等三十六失:一者饮酒醉,使子不敬父母,臣不敬君,君臣父子,无有上下;二者语言多乱误;三者醉便两舌多口;四者人有伏匿隐私之事,醉便道之;五者醉便,骂天溺社,不避忌讳;六者便卧道中,不能复归,或亡所持什物;七者醉便不能自正;八者醉便低仰横行,或堕沟坑;九者醉便躄顿,复起破伤面目;十者所卖买谬误妄触抵;十一者醉便失事,不忧治生;十二者所有财物耗减;十三者醉便不念妻子饥寒;十四者醉便嚾骂不避王法;十五者醉便解衣脱裈袴,裸形而走;十六者醉便妄入人家中,牵人妇女语言干乱,其过无状;十七者人过其傍欲与共斗;十八者蹋地唤呼惊动四邻;十九者醉便妄杀虫豸;二十者醉便挝捶舍中付物破碎之;二十一者醉便家室视之如醉囚,语言冲口而出;二十二者朋党恶人;二十三者疏远贤善;二十四者醉卧觉时,身体如疾病;二十五者醉便吐逆,如恶露出,妻子自憎其所状;二十六者醉便意欲前荡,象狼无所避;二十七者醉便不敬明经贤者,不敬道士,不敬沙门;二十八者醉便淫劮,无所畏避;二十九者醉便如狂人,人见之皆走;三十者醉便如死人,无所复识知;三十一者醉或得疱面,或得酒病,正萎黄熟;三十二者天龙鬼神,皆以酒为恶;三十三者亲厚知识日远之;三十四者醉便蹲踞视长吏,或得鞭搒合两目;三十五者万分之后,当入太山地狱,常销铜入口,焦腹中过下去。如是求生难得,求死难得,千万岁;三十六者从地狱中来出,生为人常愚痴,无所识知。今见有愚痴无所识知人,皆从故世宿命喜嗜酒所致。如是分明,亦可慎酒。酒有三十六失,人饮酒皆犯三十六失。〔15〕

  又《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义》、《分别善恶报应经》与《沙弥尼戒经》等经论中均言酒有三十多种过。别说自饮酒,会有如此多过失。《梵网经》云:“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则)五百世无手。”即以自己的身手过酒器及与人饮酒,就感五百世无手之果报(指生于畜生道,如蚯蚓、水蛭等类动物),而自己饮酒其果报更是不堪设想。所以佛子要严护此戒,千万别轻易毁犯,以免遭受苦果。如《佛说鬼问目连经》记载:“一鬼问言:我一生已来,顽无所知,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为人时,强劝人酒,令其颠倒。今受此报故入地狱。”〔16〕《正法念处经》卷第七中所云:自饮、教人饮酒,所感果报更是可怕。
  古人对于酒祸也是早有认识的。据《战国策·魏策》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嗜酒而能亡国,似乎有点危言耸听,然征诸史实,却不幸而言中。如殷朝末年,纣王嗜酒,造酒池肉林,与爱妃妲己长饮终日,为政荒淫残暴,终致亡国。又战国时,齐宣王过于贪酒,淳于髡就劝谏说:“酒极则乱,乐极生悲。”这句话可以说是一针见血,指出了一切酗酒者的必然结果。如现代社会,由于酒文化的繁荣,已到了无酒不成宴、无酒不尽兴的地步。酒民们是:喜事喝,丧事也喝;私宴喝,公宴更喝。最终喝酒乱性而犯罪的人,不知有多少,因喝酒而家破人亡的悲剧,也是不胜枚举。所以不论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都有必要少饮酒,不论你有受戒或没有受戒,对于酒戒我们不可不谨慎。故《大爱道比丘尼经》中将酒譬之为“毒药、毒水、毒气,是众矢之原(源),众恶之本。残贤毁圣败乱道德,轻毁致灾立祸根本”。〔17〕又在《正法念处经》卷第七中劝导:
  莫喜乐饮酒,酒为毒中毒。常喜乐饮酒,能杀害善法。若常乐饮酒,彼人非正意。意动法叵得,故应常舍酒。酒为失中失,是智者所说。如是莫乐酒,自失令他失。常喜乐饮酒,得不爱恶法。如是得言恶,故应舍饮酒。财尽人中鄙,第一懈怠本。饮酒则有过,如是应舍酒。酒能炽燃欲,瞋心亦如是。痴亦因酒盛,是故应舍酒。〔18〕

  如若持饮酒戒,就不会有如上过恶,无过即是功德利益。因不饮酒,身体就不会产生疾病,而能健康长寿。身心清宁,则能产生智慧,看清事物的本质,不会被外象所迷,从而出离生死。《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云:
  佛言人于世间不饮酒醉,从不醉得五善。何等五:一者传言上事,进见长吏,语言不谬误,亦仕宦如意;二者家事修治,常有余财;三者假借求利疾得,亦为人所敬爱。四者得上天,亦为诸天所尊重。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洁白自喜。黠慧晓事,皆从故世宿命不饮酒所致,(所以)慎莫饮酒。〔19〕
  因此有智者,慎勿饮酒。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引导民风民俗向善,改善、丰富中华民族的饮食结构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佛教认识到酒的过患,教人戒酒,同时倡导以茶代酒,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如佛教中的禅师们对茶的种植、焙制、烹煮,做了大量研究并予以提倡,促成了我国民间饮茶风俗的形成。茶有清心、提神、疗疾、醒酒之功,百利而无一害。它作为一种健康饮料,带着佛教戒酒的精神,融入人民的饮食生活,形成了“诚、敬、清、宁”的茶文化。它虽然无法取代酒的地位和作用,但对于改善我国的饮料构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佛教是重视般若智慧的宗教,认为通过戒酒,能使神智清楚,思路清晰,智慧明朗,对酒及酒祸有着清醒的认识。犹如智慧之舟,过去曾从茫茫酒海中救出了无数的众生,让他们领略到茶的清香。今天我们更应努力弘扬佛教的戒酒思想,提倡多喝茶,少饮酒乃至以水代酒,以茶代酒,为社会的净化和人民的健康作出贡献。

  参考书目:
  1.《四分律》,《大正藏》第22册。
  2.《妙法圣念处经》,《大正藏》第17册。
  3.《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大正藏》第24册。
  4.《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大正藏》第24册。
  5.道宣律师著:《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第8册。
  6.圣严法师著:《戒律学纲要》,闽南佛学院教材。
  7.佛莹法师编:《四分比丘尼戒本注解》,南林出版社1998年版。
  8.胜雨比丘尼著:《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记》,悟光精舍2000年版。
  9.慧律法师著:《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高雄文殊讲堂1993年版。
  10.李圆净汇编:《梵网经菩萨戒本汇解》,悟光精舍1990年印。
  11.广化法师著:《沙弥律仪要略集注》,南林出版社出版。
  12.弘赞律师著:《沙弥律仪要略增注》,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
  13.广化法师著:《五戒相经笺要集注》,慈光图书馆台中净宗学会2000年版。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