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与现代心理健康(2)

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意志健全、行为协调。 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情绪稳定、心境乐观。 不邪淫而守礼,自然有强烈的主观幸福感。 不妄语而诚实守信,自然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谐相处。 不饮酒而清心寡欲,自然能

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意志健全、行为协调。

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情绪稳定、心境乐观。

不邪淫而守礼,自然有强烈的主观幸福感。

不妄语而诚实守信,自然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谐相处。

不饮酒而清心寡欲,自然能正确认识现实,看问题能持客观的态度。

从上可以看出,五戒与现代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不谋而合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大胆地推论说,佛教戒律对调节和改善人的心理健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四)五戒与心理疾病预防

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人类正处于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然而,人的精神并未能与科技和经济同步提高,反而呈逐步下降之势,信仰崩溃、价值紊乱,成为全球普遍的社会问题。浮躁、不安、厌倦、麻木不仁、自我迷失,人与自己、他人及自然界隔离等如瘟疫般流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纵欲主义、享乐主义泛滥;道德沦丧,人情冷漠,滋生出贪污腐化、营私舞弊、吸毒贩毒、拐骗扒窃、卖淫嫖娼等社会毒瘤,犯罪率直线上升;恐怖事件连续不断。在这种社会情形下,抑郁、焦虑、神经衰弱、失眠、强迫症、癔病、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患者越来越多。

我们之所以产生心理疾病,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欲望。世间上的人,一天到晚关心的是什么?无非是五欲六尘,那就是怎么样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音乐,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头不停地追逐美味,身体不停地追逐妙触,整天胡思乱想。很少有人去考察生命的内在,只知道随着欲望而忙碌。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感到烦恼、自卑、痛苦。即使欲望暂时实现了,又生怕会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欲望。因此,我们的身心在欲望的苦海中沉浮,头出头没,备受煎熬。执着于外境使我们迷失了自己。

正如《法华经》所言:“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由于一味地执着外境,结果迷失了自己,这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因此现代人尽管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中,依然感到空虚、失落、无聊、孤独,这都是因为迷失了自己的缘故。

在我们的人性中,贪、瞋、痴是危害我们心理健康的三种主要毒素,当它们发作时,就会带来杀、盗、淫、妄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不仅会纵容我们的烦恼,助长人性中邪恶的力量,伤害到我们的心灵健康,更会侵犯到他人的利益,由此造成无量无数无边的罪恶,饱受六道轮回之痛苦。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佛就是无上大医王啊!要实现心灵宁静,身心健康,就要遵从诸佛、菩萨、祖师的教导,还要靠自己去实行。对于心理疾病,预防为先,戒律就具有防非止恶的功能,能调伏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使之舍染取净,没有持戒的基础,就得不到真实的利益。作为佛弟子的基本行为规范,正是着眼于现实人生的道德培育和心灵重塑。五戒是良医,受持五戒,帮助我们克服贪、瞋、痴的烦恼习气,要求我们制止不善的行为。如果多一个人学佛,多一个人受持五戒,世界就会多一份安宁,多一份和谐,多一份美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守好五戒,能消除我们心灵上的负担,能够使我们拥有一颗独立的心,能够使我们减少无谓的妄念,能够使我们干枯的心灵得到和风细雨般的滋润,能够使我们真正地实现心理健康。我们学佛,就是要通过三无漏学——戒、定、慧,提升生命,开显本具的佛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五)忏悔与心理疾病治疗

我们婆娑世界的芸芸众生自无始劫以来在身、口、意上积集了太多的业障。“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我们一定要时时忏悔自己的思想、行为,来消罪业除障,解脱才有根基,才更有把握。

忏,为梵语“忏摩”之略译,乃“忍”之义,即请求他人忍罪;悔,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因此,“忏悔”就具有了自己承认并对人发露所犯罪过以求容忍宽恕之义。忏悔是在自己做错事之后,知错改过的表示,也是一种不甘堕落、向上升进的心志。在五戒中,所犯的罪有轻重之分。同为杀生戒,杀生的果报有轻有重,它是根据所完成的因缘来决定的。

忏悔在佛教的宗教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佛教徒皈依佛门之前,必须首先忏悔往业,然后方可为僧团所接纳。出家修行后,若有过犯,应随犯随悔。“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忏悔要发心,只有至诚发心,罪业才能消除。真诚的忏悔,可以洗除我们无边的罪孽,还给我们本来清净的面目,譬如磨镜,垢去而光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在犯错误,可怕的是明知是错却不肯承认错误,可怕的是不肯改正错误。面对如此众多的“可怕”,忏悔者没有胆怯,因为他们对生命真诚,对自己负责。忏悔是一种高尚而又坚强的勇气,把自己毫不留情地层层剥开,坦坦荡荡地把胸襟敞开,毫不容情地自我反省和自我解剖,把生命提升至天心月圆、水月相融的境界。忏悔不仅是流露自己内心的歉疚和羞愧,更是展示生命的纯洁与无染。把尘埃与浮华一同拂去,显示真我无与伦比的光芒,这是一个痛苦而又伟大的过程。所以忏悔不但是一种勇气,更是认识罪业的良心,是去恶向善的方法,是净化身心的力量。

佛教的忏悔是在洗刷染污了的心,使之恢复清净。时时处处进行忏悔,正是时时处处在远离地狱之苦。因为时时能存忏悔之心,即是时时能起警觉之心。时时能生警觉之心,即能尽力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能洗涤一切烦恼垢,长养无边诸善根,消除业障,种植福田,获大安乐。忏悔无疑是世尊为沉溺于五浊恶世的众生开的一剂驱除心理恶魔、实现心理健康的良药。日日忏悔,日日改进,性情胸襟自然开阔,生活品质自然提升,必然能够获得心灵的清净。

(六)现代典型心理问题分析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人际关系的冷漠,生活与工作节奏的越来越快以及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中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人口流动、都市化、人口老龄化、高等教育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紧张的工作环境和独生子女教育等,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成为每个人的切身问题,而且也成为一种值得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