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的般若思想(济群)(3)

《坛经》继承般若法门的修证方针,同样也重视生活中的修行。《坛经》中说:“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渡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

  《坛经》继承般若法门的修证方针,同样也重视生活中的修行。《坛经》中说:“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渡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具打却,菩提性宛然”(见《般若品》)。道在哪里?道在世间,不离世间。凡夫无智,充满妄想执著,故不见道。倘能以智慧观照世间,自然能与道契合。
  《坛经》还有一段六祖为在家居士开示的修行法要。经中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定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此依法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见《疑问品》)。所谓持戒、参禅都在生活中,而不是离开生活另有修行的方式。
  对于往生西方净土,通常人们总是执著十万亿佛土外的西方,而忽略自心的净化。针对于此,《坛经》也提出了心净国土净的思想。愚人不识自净其心,终日愿东愿西。有智慧的人,应该从自心入手,消除内心的不清净因素,十恶八邪,当下便是西方净土了,何必去追求十万亿佛土之外的西方呢(见《疑问品》)?

  六、结论
   
  纵观《坛经》的般若思想,是以性空、无所得为基础,开显般若性。一切众生心中具有般若性,只因无明、妄想、执著而不得显现。在认识到心中具有般若性的前提下,时时保持智慧的朗照,以无相、无住、无念的修证方法,明心见性,成就般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