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把心分为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我们平常能见色闻声等,是前面五个识的作用,这譬如门口招徕客货的人;第六意识由前五识所引起的,活动的力量最强,这譬如接收客货入栈的专使;第七末那识,‘末那’译为‘意’,意就是思量,它坚固执住第八识为我,恒常思量,为烦恼的根本,这譬如完全以主观来收受货物的人;第八阿赖耶识,译为藏识,我们有生以来,所经过的千万事情,都能不忘,学习技能工巧,而能办成,都是这藏识的作用。它能含藏一切种子,这譬如大栈房,一切大小、好坏、净污等物,无不藏入。这第八识原是真妄和合,为诸识的根本,力用很大,众生的六道流转,就是由六识的造业,而由它去受报。这八个识,也叫做八个心王。另有五十一个为心所有的各种思想现象,叫做五十一个心所。其中五个是起心动念的必经步骤,叫做‘遍行心所’——触(接触)、作意(注意)、受(感受)、想(想像)、思(思维),这五个是连贯的;五个是各有各的境界,并不连贯,叫做‘别境心所’——欲(欲望)、胜解(认为)、念(记忆)、定(专注)、慧(判断);有十一个‘善心所’是做一切善事、自利利人的依据——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有六个是‘根本烦恼心所’,是一切烦恼的总根——贪、嗔、痴、慢、疑、恶见;有二十个是‘随烦恼心所’,是随根本烦恼而起的——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不静)、失正念、不正知(谬解)、散乱;有四个是‘不定心所’,是善恶并不固定的——悔、眠、寻(寻求)、伺(伺察)。 八个心王譬如军官,五十一个心所如所统率的士兵,而且军官所带的士兵各有多少?如前五识只与卅四个心所相应;六识与五十一个心所都相应;七识与十八个心所相应;八识只与五个遍行心所相应。 以上八识和五十一心所,是佛法对于心理现象的说明,而且尚是提纲挈领的大要,假使仔细分析更是无量无尽。专研究这方面的叫法相宗,也叫唯识宗。但是由博返约,万法本属一体,而所以要这样详细分析的缘故,在便于了解它的幻妄而破除之。所以佛说法相,目的在于破相;说唯识,目的在于转识,正因为无相之相乃为实相,无心之心方是真心! (三)心、物和性的相互关系 人们都把心物分开来看,只知其为不一,不知其为不二。在佛法,则心和物是不可分割的两面,是一体圆观的,圆融无碍的。心因物而有,物因心而显,譬如眼见茶杯,便起茶杯的影像,所以心乃因物而有,是存在决定意识的;但茶杯虽客观存在,若‘心不在焉则视而不见’;又如学佛至相当程度,转识成智时,也能心不系属,不受客观的反映,所以物必因心而显,心有它的主观能动的积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意识也就有决定存在的意义。从知即心之处物在其中,即物之处心在其中,心外无物,物外无心,心物是不二的。 以上是说心和物的关系。至于心、物和性的关系,也是不二的,心和物都是在自性上所起的影像。心和物是有为法,是相对真理,性是无为法,是绝对真理;但相对与绝对,并非两个东西,离开相对便没有绝对,绝对即在相对中去认识,离开绝对也没有相对,相对的当体之物即是绝对。所以心经说:‘色(物质现象)即是空(性空),空即是色。’即是性和物的不二。楞严经所谓色身、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儒家的孟子养到了浩然之气以后,也有‘万物皆备于我矣’的说法。心经又说:‘受、想、行、识(心理现象),亦复如是。’即是心和性的不二。前面已有水波的譬喻,不难了解。 佛法上有一句名言:‘心本无生因境有’,完全是唯物的观点。但妙在有这‘本无生’三字,‘本无生’不是就没有,还有一个‘本无生’的光景。这是佛法所独有,是学佛的精髓。但这光景究竟是什么?只好让读者去领会了。 四、关于实践问题 任何学问假使只有理论而不能实践,是不中用的。佛法是注重实证的,要实证必须实践,因此,学佛实际上就是一个实践问题。佛法的理论一点一滴都是实践的结晶,而且佛法认为认识与实践,理解与事修,根本就是一回事,两者是分不开的。以下我们就来谈谈实践的方法,但在谈方法之前,必先来总结一下学佛的目的,譬如行路,必先确定方向。 (一)学佛的目的 根据上面的叙述,我们已可了解宇宙人生是生灭不停的假相,是惑、业、苦三者的连锁,而惑、业、苦又总不出自心的昏迷妄动。因此学佛的目的,就在于端正行为,澄清妄念,转迷为觉,明心见性;革除一切主观上迷妄的、暂有的烦恼习气,证悟到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以广大法界为范畴的客观真理——常住真心;开发智慧,明达生死烦恼本不可得,因而从根本上彻底解脱生死流转和世出世间的一切苦厄,证悟到不是与苦相对的极乐;并广泛地做自觉觉人的工作,达到觉行究竟圆满的境界,即所谓‘佛’! (二)几个学佛的基本条件 学佛的人,必先养成一个‘人’应有的优良品质,具备下列几个基本条件,譬如要造摩天高楼,必先巩固地基。 一、要常思己过。我们平日举止行动一定有很多缺点,应该常自检点,发露忏悔,努力改正;并要养廉、忠职,要慎言、择交。勤息贪、嗔、痴、慢,戒除杀、盗、淫(邪淫)、妄(妄语)。 二、要存心诚厚。常常悲愍、敬爱和协助众生,因为一切众生同具心性,他人受诸苦恼时,正与我受诸苦恼时的苦,无二无别,易地一想,自然油然而生大悲之心。华严经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又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就是教导我们要常修慈心,护念众生。 三、要生正信。信有生必有死;信眼前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信诸法推求本来无我;信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信世间、出世间离不开因果的规律等等,更要时常涵养省察,以作学佛的准备。 四、要发大愿。学世间技艺、学术尚须发愤立志,方克有成,学佛是关系自他死生大事,非同小可。因此必须发百千万劫永行佛道的决心,愿度无边的众生,愿断无尽的烦恼,愿学无量的法门,愿成无上的佛道。有此大愿,必有大成。 五、要务实行。就是要痛切而实在,恒久老实,坚毅勇猛,不偏执自是,不自欺欺人。 学佛的人具备这五项,自然进趋有路。 (三)修心的一般法则 ‘佛’是觉的意思,觉悟了的人,就称做佛。学佛就是学觉,学觉就须修心。修心与修理物件不同,修物须仗工具,修心还仗自心。不断以觉心对治妄心,到光明自在为止。所以学佛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过程。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