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部的内容,第一长行:就是每一部经、律、论的正文,从头到尾,都是一行一行的连续下去,故叫长行。第二重颂:分为二种,一是追颂,即经中道理,上面已经讲过,恐怕人们不注意,重新把它再来追颂一下,等于再听一次,使人更加清楚。二是超颂,就是经文中,没有讲过的道理,现在利用偈颂先来叙说一下。第三授记:即是《金刚经》中说的燃灯佛与释迦牟尼佛授记的道理。或者是佛与诸大弟子授记当来作佛:即《法华经》所讲的佛为许多弟子授记。第四孤起:这就是在经文突然间孤立提起某件事,象这种孤起情况,在经文中是经常看得到的。第五无问自说:在一般经文中,佛每次说法都有菩萨或罗汉等发起因缘。可是如《佛说阿弥陀经》没有人问法和请法,而是由佛大慈悲心中,说出来这个净土法门。第六因缘:有许多经典里面讲有因缘和因果的道理,如《贤愚因缘经》,《三世因果经》等。第七是譬喻:有些经文里面佛说了许多譬喻,因为有些道理高深,不容易听得懂,所以佛引用使人容易明白的事情来作譬喻。通过譬喻,就会了解。如《百喻经》等。第八本事:指佛说自己或其他古佛和弟子们过去生中的历史本事,如《法华经》说:“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定当说法华”。又说,过去有十六王子,随妙光法师出家的故事。阿弥陀佛就是第十一个王子,释迦牟尼佛就是第十三个王子。第九本生:在经中也看到佛说他的本生的事情,《释迦谱》和《释迦如来应化事迹》里引用的许多故事。第十方广:如指经中讲的高深玄妙不可思议,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圆觉经》等。第十一未曾有:指经中说到未曾有的事情,如《金刚经》说的希有世尊者。《楞严经》说的“法筵清众,得未曾有”。第十二论议:指许多经中所说的论议,佛与弟子或菩萨的互相辩论玄妙的道理,也有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以上是简单介绍十二部经的内容。 古人对十二部经曾经作了六句偈子:“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具成十二名,广如大论三十三”。对十二部予以高度概括。大迦叶就把佛对弟子们所讲的许多论议,对于佛教理论中一些重大课题,加以解释和研究的很多论说,完全结集起来,这叫做论藏。上面所讲的,就是阿难、优婆离、摩诃迦叶三位大德长老,在毕钵罗窟所结集的三藏圣教,这都是佛灭度之后,第一次开始所结集的情况。 (三)第二次和以后几次结集 在佛涅槃一百十年之后,有一位耶舍长老就召集了七百位德学兼优的比丘。在毗舍离城一个僧团寺庙之中,对于佛教戒律上的许多有争议的论点,进行了一次评定。这就是对十事问题,究竟是否非法,进行评定。这是第二次的结集。 根据南传佛教记载:佛逝世后二百三十五年,在印度阿育王的大力支持下,以国师目犍连子帝须长老为首的,有一千比丘在波叱利弗城,会诵了三藏的教义。这是第三次结集。 在佛涅槃四百年左右,以世友菩萨为首的五百比丘,在大月氏国,大家共同来造论,解释经律论。其中有一部就是《大毗婆沙论》。这是论藏中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论。这是第四次结集。 乃至在九十多年前。缅甸的明顿王邀集了许多比丘,校勘了一部巴利文的三藏,今人称之为第六次结集。 第二节 部派佛教的分裂 (一)窟内、窟外结集和上座部、大众部 一、窟内、窟外结集:在佛灭度后一百年里,把佛所说教义和弟子们所传承的教义,作为遗教,依教修行。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根据佛所制定戒律,一丝不苟地如律行持,严禁勿犯。一是有一小部份弟子,对于戒条细则方面,产生了不同看法,例如富楼那尊者和迦叶尊者,他们在讨论戒律时,对于僧人住宿地方、留藏食物的问题等戒条,产生了不同见解。一方面认为要坚定如法行持,丝毫不能变改。一方面认为因时、因事、因地可以融通随缘。同时在结集背诵三藏教法方面,迦叶尊者与五比丘之一的跋波尊者,也存在着不同意见。特别在戒律问题上面,意见分岐,无法统一。所以在这一时期中,就发生了窟内、窟外两处分别结集,会诵三藏圣教的大会。当时在印度的摩竭陀国、阿输迦王遵奉小乘佛教。因此全国教徒都要信崇小乘教法,这种情况持续了相当长久时间。印度佛教在这一阶段表面上可以说是和合一味,基本一致的大好时代。也正是小乘教义十分兴盛时代,实际上这就是含蓄了彼此见解不同的分裂因素。 二、上座部与大众部:到了佛圆寂一百年以后至第一个四百年中间,从原始佛教逐渐就形成了部派分裂时代。由根本分裂又发展到枝末分裂,所以才有上座部与大众部两大部派。引起分裂的主要原因,是在戒条方面发生了严重争执。印度西方的波利族比丘耶舍尊者等和印度东方毗舍离城的跋祇族比丘等为了有关戒律十事,发生意见分岐。耶舍斥责跋祇比丘十事非法,遭到跋祇僧团许多比丘的反对。因此波利族耶舍尊者就到各地去邀请了七百位大德长老,在毗舍离城举行了第二次结集传颂大会,对这十件事,宣布为非法。所以波利族长老就叫做上座部;而上座部遵循的戒律是依据《十诵律》《四分律》它的内容就是细节繁多,保守不变。但是在当时却赞成这十事戒条是合法的,正确的规律。跋祇族大德比丘,他们也在大规模地召集了一万比丘,在另外一个地方,进行集结传诵大会,就叫做大众部。而大众部所依据的戒律是《摩诃僧祇律》《梵网经》,它的内容就是精要简略,融通随缘。另一方面,根据北传佛教的《大毗婆沙论》和《异部宗轮论》等的记载。在佛灭度以后一百年左右,有一位大天比丘,非常聪明智慧,深得阿育王的崇敬。他创立了五条新的教义,叫做五事。在当地也受到佛教僧团许多长老比丘们的反对。这时凡是支持和同意大天比丘所创立五事的就是大众部。反对这五事的长老比丘们就是上座部。不仅如此,当时对于教义方面,也只是四阿含经,四谛、三法印、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理论。从此以后,佛教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二派。就叫做根本的分裂。 经过一个时期,大约在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第一个四百年中。在各个僧团里面,由于他们所承受和传统的见解不同,所以又进一步加深了上座部与大众部二大派的分裂。 (二)十八部派与二十部派 又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是从佛灭度以后一百年到二百年之间。印度佛教由二大部派逐渐地形成了十八部派。又从佛灭之后二百年到三百年之间又扩大到二十部派之多。部派的源流,简介如下。 大众部分出之部派: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