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概要·第九章 佛教各宗概况

第九章 佛教各宗概况 佛教传入我国,先后形成十宗,流传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十宗有俱舍、成实、三论、天台、华严、法相、律、净土、禅、密等宗。本书对禅、净土、律三宗已有专章叙述,这里不谈
第九章 佛教各宗概况
   佛教传入我国,先后形成十宗,流传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十宗有俱舍、成实、三论、天台、华严、法相、律、净土、禅、密等宗。本书对禅、净土、律三宗已有专章叙述,这里不谈。其它七宗概况,现分述如下:
   第一节 俱舍宗
   佛灭后九百年,犍陀罗国有世亲尊者,取“经藏中有义”造《俱舍论》。发扬诸法的有谛。陈代真谛三藏,即将此论传入中土,其本人并著有论疏五十卷,阐释弘扬,惟后渐次亡失,迨至唐代玄奘大师,在慈恩寺内译成三十卷,传于门人普光、法宝二师,普光并有《论记》三十卷,法宝亦著有《论疏》三十卷,析理分类,颇带科学的色彩。六朝时有专弘此宗,唐后失传,典论亡失,近始由日本取回。现为唯识学者所研究,以明破立的妙用。本宗的成立,全在一部《俱舍论》,但《俱舍论》有二种译本:陈真谛三藏所译的,称为旧译。唐玄奘三藏所译的,称为新译。《俱舍论》的组织分为九品,前八品说明一切万法的有漏、无漏的因果。后一品阐明无我的理论,这是本宗立论的要旨。因为宇宙的业力不灭,所有万法皆是实有、有漏的我,亦无非由诸法的和合而成,故我体亦是虚妄,这即是“我空法有”,一部《俱舍论》的内容。本宗对于宇宙间一切万有的认识,别为五位,即:一、色法。二、心法。三、心所法。四、心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
   《阿毗达摩俱舍论》,意译为“对法藏论”。对法是指“发智本论”而言,这有二种意义:一、是对向涅槃义,二、是对观四谛义。现先述“本论”的组织如下:
   古人为了容易记忆品名,造有一偈:“界二根五世间五,业六随三贤圣四,智二定二破我一,是名俱舍三十卷”。
   第二节 成实宗
   佛灭后九百年间,有诃梨跋摩,智慧深远,采取诸部中所长,而造《成实论》,明一切法空义。鸠摩罗什东来长安,于姚秦弘始年中,译成此论,传门人僧睿、昙影等,阐扬讲习,遂成一宗。至六朝时,道亮、昙度、智藏、洪偃诸大师,各造疏释,弘扬最力。唐以后日形沉寂,不再振作。现为研究三论宗者所修习,是为大乘空有二宗的前茅,本宗所依的经典,仅一《成实论》,本论的教义,即是建立在无常、无我、寂静涅槃三法印上。而说示一切万法,皆是因缘假有和合相,无有实体,显示我法二空的义理,而以涅槃的空寂为所归趣。
   《成实论》是一部以四圣谛的组织来解释一切佛教的论书。成实就是释“成”如来所说之三藏中的“实义”的意思。所谓实义,即是指四圣谛。其组织如下:
   发聚
   佛宝论(1至5品)
   法宝论(6至8品)
   僧宝论(9至18品)
   十论(19至35品)
   苦谛聚
   色论(36至59品)
   识论(60至76品)
   想论(77品)
   受论(78至83品)
   行论(84至94品)
   集谛聚
   业论(95至120品)
   烦恼论(121至140品)
   灭谛聚
   (141至154品)
   道谛聚
   定论(155至180品)
   定具(181至188品)
   智论(189至202品)
   如上表成实一论的组织,分为五聚二百二品。发聚是解释三宝,而其次的十论是说明作论的目的。本论对于苦谛聚即以五阴来说明,集谛是详述业和烦恼的部分,由此可知苦、集二谛聚不外是阐明世界的现实和原因的了。灭谛聚是涅槃的说明,其中所立之“假名心”、“法心”、“空心”为成实论特殊的教理。最后的道谛聚和灭谛聚同样,由大体上分为“智”和“定”二种,这是说明证果的原因的部分。
   第三节 三论宗
   佛灭后七百年间,龙树菩萨依佛说的般若经造《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沦》,是为本宗的鼻祖。继承龙树系统而弘传本宗的,为提婆菩萨,造《百论》,广破外道小乘。故般若真空,在佛灭后七百年,成为有力的学说。至东晋、姚秦弘始三年十二月,罗什师东来,翻译《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以及《智度论》等,是为我国三论宗的起源。隋吉藏大师,专弘此三论。并造疏解释,一时大江南北,风起云涌,学者景从,故号三论宗。或加《大智度论》名曰四论宗。惟自从天台宗兴起后,不啻沦为天台的附庸,未有专论本宗的了。本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藏为所依的经典,故称三论宗。这三部论的大纲:为破邪显正,灭除众生一切迷执,而归于中道实相的空义。在三部论中,《中论》是正破小乘的法执,旁破外道而显大乘实相的法义。《百论》是正破外道我执,旁破小乘而显大乘实相的法义。《十二门论》显大乘正道,并破小乘外道。又《中论》以二谛为宗,《百论》以智为宗,《十二门论》以智境为宗,这即是三部论不同的概况。本宗所明的教义,在毕竟空理。而所谓空,即是无相、无得的空,诸法实相。在无所得空上,要破除一切有所得的迷执,实相的本体,自然亦就显现。所以本宗为要显正,必先破邪,而破邪即所以显正,这是本宗最高的纲要。要破邪显正,依三论的话来说:“破邪则下拯沉沦,显正则上弘大法,振领提纲,理唯斯二。”所谓破邪,即是总破一切有所得的见执,概括言之,见执有四种:即一、外道--实我的邪见。二、毗昙--实有的执见。三、成实--偏空的情见。四、大乘人--一切有所得的见解。以上四种的迷惑,悉皆破灭,大小的见执,亦皆斥除,以达无我的境界。因为破邪已尽,无有所得,既无迷执,即此中道实相的真理,便可显现出来。《金刚般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本宗破邪的大意,开示诸法实相的教义。但诸迷妄无量无数,如何破法,可依《中观》建立八不要义。即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这即是说明宇宙万事万物,没有固定的自性,是随关系而变演的。能明白这八不的理论,一念观空,无相安乐,即可破除迷妄,显现真体,确是本宗觉心不生的根本法门。《中论疏》说:“八不者,盖是正观之止归,方等之心髓,诸佛法之知见,示得失之根源。迷之即八万法藏,冥若夜游,悟之即十二部经,如对白日”。总之,本宗以自性本空,空即不执着、不实在的意思。明不生灭排遣一切妄执,断除一切意欲。主张从理解佛理,使内心解脱流转,证入真空本性。从智慧入手,以求大智慧而履行中道救世,故本宗又名空宗,或称空慧宗。
   第四节 天台宗
   天台宗以龙树为初祖,北齐慧文为二祖。慧文禅师学行精严,读《大智度论》:“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一语,和《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一偈。于是朗然顿悟一心三观的哲学,口传弟子南岳慧思。思受心观后,在禅定中悟得法华三昧,后入南岳,广开法门,教化群众。时有智者大师前来学禅,师徒二人,一见甚契合,思师曰:“昔在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遂,今后来矣!”智者看到《法华经药王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供养如来”的文句,即悟法华三昧,在定中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提示宗师,慧思曰:“非尔弗知,非我莫识。”住大苏山潜修七年,三十二岁始下山,在南京瓦官阐说定慧双修的教化凡八年,又立止观四教,摄尽大乘的教义。后移住天台山,天台大师的称呼,由此而起。隋炀帝晋王广,迎至扬州,授菩萨戒,赐号智者大师。开皇十七年,享寿六十七岁,逝世于石城寺。著有《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世称天台三大部。又著有《观音义疏》、《观音玄义》、《观经疏》、《金光明经义疏》、《金光明经文句》等,称为天台五小部。又荆溪大师说:“本宗以《法华》为宗髓,以《智论》为指南,以《大经》为扶疏,以《大品》为观法”。故此外加《大智度论》、《大般涅槃经》、《大品般若经》亦为本宗旁依之经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