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修行生活 > 忍辱 >

嗔心浅探(释圣醒)(2)

综上可见,嗔心生起时,首当其冲成为受害者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因此,当嗔火燃心之时,吾人应首先反省自己,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修学忍辱等加以对治,否则以自我为中心,就认为我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又不能

  综上可见,嗔心生起时,首当其冲成为受害者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因此,当嗔火燃心之时,吾人应首先反省自己,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修学忍辱等加以对治,否则以自我为中心,就认为我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又不能倾听他人忠告,我行我素,嗔恼与他 ,如此则成不明事理,不讲情面,藐视因果,自暴自弃,丧失善心,丧失风度等自损损他之大恶,行者可不慎之!

  (二)劫功德财
  嗔恚之害,不仅会造成我们人际关系的破裂,影响自己身心的健康,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摧毁我们长久以来所积集的善法功德,令我们烦恼增盛,破坏吾人现在未来之可爱善果,所谓“—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 吾人在修行过程中辛辛苦苦所积累的功德法财,由于一念无名火起,即可烧个精光。何以故?因佛教里所说的功德与福德不同,功德即是定慧,一发脾气,定必退失,并且在吾人在心头存有嗔恨恼怒之时,自性之智慧光明自然也就不得以显现,如此定慧皆失 ,故说火烧功德林。所以宗喀巴大师在《入行论》中也曾说过:“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12〕又云:“由起刹那嗔恚意乐,能摧百劫修习施戒波罗蜜所集诸善。”〔13〕佛在《遗教经》中就也曾谆谆教导我们:“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14〕可见嗔心实为摧毁劫取我们功德法财之一大怨贼啊!虽然平素所修的福德不会失去,但是由于经常发脾气的缘故,也会招人讨厌,不喜与之来往,正如《诸经要集》中所云:“复多嗔恚,面貌丑陋,人所憎恶。”〔15〕
  因此,吾人必须时刻警惕之。尤其我们是修学大乘法门者,更应了知诸法如梦如幻之理,凡事不动无名火,不生烦恼魔。此嗔火不仅烧不到我们,而且会转化成智慧之光,吾人修学解脱才有望。否则任凭怨贼在心,自盗家珍,即使吾人再精进修学也难以进步,因此吾人必须时刻预防之、调服之。

  (三)失菩萨戒
  众所周知,作为一名志求佛道的大乘行者,发菩提心,上求下化,必须以接引众生为第一要务,因此就要求行者不论什么时候与众生来往都应以亲切之感,和颜悦色地与众生相处,如果常对众生生嗔心,则必与自己所受之菩萨戒相乖,与道相违,与众生及佛道皆相远离,所以其罪亦是很重。故《瑜伽菩萨戒》中就有规定,如果菩萨长养自己的嗔恨之心,于行为上,对人恶言相向甚至使用暴力伤害;于情绪上,内怀猛利忿恨意乐,且对方道歉时还耿耿于怀,不接受其悔过,不能忍辱,不愿舍弃自己的冤气,不愿化干戈为玉帛,即犯重罪,失菩萨戒。天台《菩萨戒疏》中亦云:“第九嗔心不受忏谢戒。夫为菩萨忍辱为怀,而反嗔毒蕴积内心伤慈损道。劫功德贼无过嗔恚,今生微恨当为大怨故制重罪。”〔16〕
  因此,对我们修学佛法者而言,不可不慎也。如若依然惯以世智辩聪、意识思维来为人处事,即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我行我素,忽视他人的存在,常常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别人不顺从,便起嗔心,如此修行,不仅自己难以解脱,还常与众生结怨,甚至迁怒与他人,而导致其毁谤三宝,断其法身慧命,更是可憎可恶,亦为自己当来下堕之因缘。
  综上可知,嗔恚使吾人之内心无法感受到寂静调柔的快乐,只能给吾人带来寝食不安、内心狂乱等诸多烦恼,并且也会因此导致我们亲友远离,人不喜见。如《遗教经》云:“若人不能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生后世,人不喜见。”〔17〕
  所以智者大师有云:“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18〕对于欲出离生死的修行人而言,如若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体察对治此烦恼心所,勤修慈悲、忍辱等,则一生的修行都可能付之一炬,更何谈解脱?而且尚有堕落三途之嫌,岂能不戒除之!

  (四)嗔心之恶报
  由上文可见,嗔恚对行者之修行解脱过患极大,就现生来说,可导致吾人心烦气躁,寝食不安以及身心疾病等过患;并且还可以导致亲友生厌、远离等人际关系的破裂。此就一般众生而言,若对菩萨生嗔,过失更重。如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略论》即曾说过:对同梵行者生嗔,比对常人为重,而对菩萨生嗔又比对同梵行者为重。《三昧王经》中也说:“若一于一作害心,持戒闻法不能救,静虑及住阿兰若,施与供佛不能救。”〔19〕《入行论》也有偈言:“如此胜子施主所,设若有发暴恶心,能仁说如恶心数,当住地狱经尔劫。”〔20〕此中胜子即是菩萨,对菩萨生嗔心必感地狱果报。所以宗喀巴大师在《入生信力印经》中说:
  较以忿心将十方一切有情逼入黑暗狱中,罪尤重大,而无可数量。又于菩萨生嗔害心,出不雅言,较将尽恒河沙数诸宰堵坡(塔)毁坏焚烧,所生之罪,如上所说。〔21〕

  总之,怀嗔心者,现生是难以安乐生活的。同时,还能“坏自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至堕落地狱受无量苦,故嗔恚在《十善业道经》中被列为十恶业之一,其果报更是令人毛骨悚然。具体来说,嗔心之异熟果:上堕地狱,中堕饿鬼,下堕畜生。等流果:感恒生恐怖,世乱身危,灾多障重。又《地持论》中也说:
  嗔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为一切求其长短;二者常为众人之所恼害。何故嗔恼堕于地狱?缘此嗔恚恼害苦物,受地狱苦。何故嗔恼出为畜生?缘此嗔恼不能仁恕,所以出狱受畜生身。何故嗔恼复为饿鬼?缘此嗔恼从悭心起,悭心罪故复为饿鬼。何故嗔恼常为一切求其长短?缘此嗔恼不能含容,故为一切求其长短。何故嗔恼常为众人之所恼害?缘此嗔恼恼害于人,人亦恼害。〔22〕
  此即应了佛门的一句话:“如是因,如是果”,善恶唯业,苦乐自招,业果的铁律是谁也躲避不了的。放纵嗔恨,承受更多苦果的还是自己。
  由上可见,嗔心之过患及果报,皆有损于吾人现前乃至当来之安乐果报,其给吾人今生乃至后世皆可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吾人必须要对治之、断除之。

  三、嗔心之对治
  由上可知嗔心是吾人遇到违背自己意愿之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嗔恚、憎恶心理。通常表现为忿、恨、恼、嫉、害等种种形式,又为三毒之一,实为吾人修行中之最大障碍,也是最难对治的。如上文《大智度论》中就有说到:“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23〕因此吾人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必须依法断除之。俗话说:“治病须寻根,断根方可治病。”所以,吾人要除己嗔心大病,还须追寻此病生起之根源,再以法药除之。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