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本知识 第三章 声闻行果 第二节 果(2)

关于十六心中分为见道和修道,与道类智为什么不是见道摄?及前七智是忍可谛理以后之智,既是已见今见,为什么也是见道摄?今抄录《俱舍论颂疏》文解释如下:‘论云:此十六心,皆见谛理,一切可说见道摄耶?不尔!
  关于十六心中分为见道和修道,与道类智为什么不是见道摄?及前七智是忍可谛理以后之智,既是已见今见,为什么也是见道摄?今抄录《俱舍论颂疏》文解释如下:‘论云:此十六心,皆见谛理,一切可说见道摄耶?不尔!云何?颂曰:前十五见道,见未曾见故。释曰:除道类智,前十五心,名为见道。于四谛理,未见今见,见未曾见,故得见名。至道类智,无一谛理未见今见,如修曾见,故修道摄。问:如道类忍是道谛理。此道类智缘道类忍,于道类忍未见今见,何故道类智非真见道摄耶?答:此中约谛,不约刹那,虽于道类忍一刹那心,未见今见,于上下八谛,皆已曾见,故修道摄,如刈畦稻,唯余一科,不可名为一畦未刈。问:忍于谛理未见今见,可名见道:中间七智,已见今见,何缘七智亦见道摄:答:知谛未尽,中间起故,亦见道摄。’末段义说,士智虽是重见谛理,但尚有未见的谛理,以是于已见的谛理和未见的谛理的中间生起,见未周遍究竟,故非修道所摄。   住预流果的圣者,速即现生证得无学果位。最迟亦只经欲界七返生死,即人间天上往返各七生,必证阿罗汉果,入般涅槃。《俱舍论》说,在七返生死中,所有圣道,必得成就。故论二十三卷说:‘至第七有,逢无佛法时,彼在居家,得阿罗汉果。即得果已,必不住家,法尔必得比丘形相。’   (二)一来向及一来果   梵语斯陀合,译言一来,是二果圣人的名称。住预流果的圣者,虽然断尽了三界的见惑,但对于欲界的九品修惑,一品也没有断除。为了进趣二级圣位,再前进修习,断除了欲界六品修惑,则能证得二果圣位,名一来果。如前所说,迷事烦恼是修道所断惑,于九地中,每一地各有九品。如欲界五趣杂居地根本品有上中下,此三又各分三品,故成九品。下品分三是:下下、下中、下上。中品分三是:中下、中中、中上。上品分三是:上下、上中、上上。其余八地,依此照分,三界九地,九九总有八十一品无间道,八十一品解脱道。其能治道与所治烦恼的对比是:下下品道,能断上上品障,乃至上上品道,能断下下品障。原因是:上上品障是粗惑,容易断除,故下下品道能断。下下品惑是细惑,微细难断,故须上上品道才能断除。如洗衣物,粗垢先除,后除细垢。圣道与惑障相对,也是这样。以白法力强,黑法为弱;故刹那顷的下下品道,能断无始以来的上上品惑。一来果圣者,只断了欲界九品修惑中的前六品,有后三品烦恼存在;由于后三品烦恼的润生力量,现生死后,必须于欲界天上受生一次,更来人间受生一次,欲界的生死才能了结。以其死后还要在欲界天上人间往来受生一次,故得名一来果。若只断了欲界修惑一品乃至五品的圣者,是趣向于一来果的因行道位,故名一来向。   一来向的圣者,由于进断修惑的品数有差别,因而名称亦异。断欲界修惑三四品的,总名家家。家是指受生的处所,即从天上人间三处二处受生,故名家家。断了欲界三品修惑的,名三生家家。断了四品修惑的,名二生家家。原因是:欲界九品修惑的润生势力,能润七生:上上品,能润两生。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各润一生。中中品,中下品,合润一生。下三品惑,共润一生。既然上三品惑能润四生,故断了上三品惑的一来向人,四生便已损害,只在欲界中受三生,故名三生家家。既然中上品润一生,故断了中上品惑,复损害一生。故断了四品修惑的一来向人,总损五生;在欲生死中,唯余二生,故名二生家家。这三生家家和二生家家,又各分为天家家与人家家两种:(一)天家家,即于欲界天处,生三二家,此是从一天处,受三二生,或从二三天处,受三生二生,而证圆寂,故名天家家。(二)人家家,即于人趣,生三二家;此是从人趣一洲处,或二洲处,或三洲处,受三生二生,而证圆寂,故名人家家。天家家中,若是三生家家,其受生处,天三人二;即于天处受三生,于人间受二生。若是二生家家,其受生处,天二人一;即于天处受二生,于人间受一生。此天家家,都是在人中得见道者。人家家中,若是三生家家,即其受生处,人三天二;即于人间受三生,天上受二生。若是二生家家,其受生处,人二天一;即于人间受二生,天上受一生。此人家家,都是在天中得见道者。如天家家中,称天三人二者,先于人中得见道已,进断三品修惑,从此命终,而生天处,受天一生(大一):又从天中死殁,来生人间,受人一生(人一);又从人死,而生天处,受天一生,并前一生,名为二生(天二);复从天死,来生人间,受人一生,兼前一生,名人二生(人二);又从人死,复生天处,更受一生,并前二生,名天三生(天三),故是天三生,人二生。此天家家即于第三生天中断尽烦恼,而证阿罗汉果。又如人家家中,称人三天二者,先于天中得见道已,进断三品修惑,从天死殁,生于人间(人一);又从人死,生于天中(天一):再从天死,生于人间(人二);复从人死,三生于天中(天二);最后从天死殁,来生人间(人三),故是人三生,天二生。此人家家,即于第三生人中,断尽烦恼,而证阿罗汉果。其余二生家家中的天二人一,及人二天一,准前例释应知。今总摄前义,列表如表九:   (表九)     如上所说,一来向中断欲界修惑三四品的,名为家家。为什么没有断一品、二品、五品修惑立名为家家的呢?其理由是:一来向人在断烦恼的进趣中,必无有只断一品二品不断三品的中间而有生死的事,亦无仅断第五品不断第六品而有生死的事。因为证得初果的圣者,为了进断欲界修惑,起大加行,必无未断一大品结(三品名一大品),而有生死故。所以断一品二品,必断第三品:断第五品,必断第六品。又断第六品,即证一来果,以无一品惑能够障得果者,故断五品必断第六品。   总上所说的意义,如《俱舍论.分别贤圣品颂》说:‘断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断至五、二向;断六,一来果。’证得一来果的圣者,亦名薄贪嗔;已断上中六品重贪嗔痴,唯有下三品薄贪嗔痴故。   (三)不还向及不还果   梵语阿那含,译言不还,是第三果圣人的名称。这个位上的圣人,已经断尽了欲界第九品修惑,更没有欲界的烦恼了,在欲界死殁以后,有生色界,必不还来欲界受生,去而不还,所以名为不还果。从得一来果以后,进而断除了欲界修惑第七八品的圣人,是趣向不还果的因行道位,故名不还向。此不还向,名为一间。间是间隔,由彼圣人尚有一生为间隔而不能证圆寂故;惑由尚余一品欲界修行断惑,为间隔故,不得不还果,由此二义,说名一间。此不还果,总说有七种差别:   一、中般涅槃:有一类不还圣者,于欲界死后,在往生色界的中有位上,能起圣道,断尽了上二界的修惑,而证阿罗汉果,即入无余依般涅槃。由住中有位便般涅槃,故得名中般。   二、生般涅槃:有一类不还圣者,于欲界死后,受色界生,由具勤修、速进二道故,生已不久,断尽了上界的烦恼,而证阿罗汉果,得有余依般涅槃,尽其寿量,方入无余依般涅槃。故说生般,是约有余依而说,非才生已便入无余依般涅槃。《俱舍论》说:‘彼于舍寿,无自在故。’   三、有行般涅槃:有一类不还圣者,于欲界死后,往生色界己,长时加行不息,由多功用,勤修圣道,才般涅槃(有余依),故名有行般。此类圣者,唯有勤修道,无速进道。唯有勤修道,故名为有行。复由于无有速进道,故在生般之后。   四、无行般涅槃:有一类不还圣者,于欲界死后,往生色界已,经过长久的时间,都不勇猛加功用行,由于懈怠,无功用行,任运地便般涅业(有余依),故名无行般。此类圣者,缺勤修速进二道,故在有行般后。   五、上流:上流是上行义,有一类不还圣者,于欲界殁往色界生,未即于彼生中能证圆寂,要转生上,才能般涅槃,故名上流。前面所说的生般等,离生上界,但即于彼生处而般涅槃,更不上生,无上行义,故生般等不名上流。上流差别有两类:(一)乐慧者,此类圣人,爱乐智慧,于静虑有杂修,以色界智慧殊胜,故唯受生于色界:最后上生色究竟天(色界最末一重天),才般涅槃。此乐慧上流,复有三种:(1)全超,(2)半超,(3)遍殁。全超者是:先在欲界,于四静虑已具杂修(于定中起无漏有漏念间杂而修),遇缘而退失了上三静虑,唯爱味初禅,因此在欲界命终后,生于梵众天(初禅第一天):由先世杂修的习气力量,复能杂修第四静虑。(阿罗汉,或不还圣者,凡欲杂修四静虑,必先杂修第四静虑,以第四静虑定慧均等,最堪能故。所以复亦如此。)从梵众死殁,直生色究竟天,顿超中间诸天,故名全超。半超者是:从梵众天死殁,生究竟天,其中有十四天(《俱舍》于色界立十七天,将无想天摄于广果天故。圣人必不生大梵天处,故有十六天,从最初到最后,中间有十四天。)为间隔。而在受生中,或超越一天,后生色究竟:或超越二天,后生色究竟:乃至或超越十三天处,后生色究竟。由于超非全故,皆名半超。遍殁者是:于色界十六天中,尽遍受生;一切处死,故名遍殁。(二)乐定者,此是爱乐禅定的上流圣者,无杂修定,遍生色界,唯不能往生五净居天(第四禅的后五天:无热、无烦、善现、善见、色究竟五天。此五天由杂修静虑所感,唯三果圣人所居,故名五净居天。)从广果天殁,直往无色界,于三无色次第受生,最后生有顶天,才般涅槃。这里说乐慧上流往生色究竟天才般涅槃,与乐定上流上生有顶天才般涅槃,皆是指其极处而说,以超过于彼,再无行处故。若就实际情况来说,二种上流,皆容许于中间诸天而般涅槃。由上所说二种上流的上行道理,可以知道:‘于色界中,下十一天,乐定乐慧,俱得受生。于广果天,便分二路:若乐慧者,生五净居:若乐定者,生无色界。’(《俱舍论颂疏》)。   此上所说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等五种不还,名为行色界者。乐定那含虽生无色界方般涅槃,但由于经历色界生故,亦是色界所摄。   六、行无色:此类不还圣者,在欲界已离色界贪,从欲界殁巳,不经色界即直生无色界,而般涅槃。这有四种差别:(一)生般、(二)有行般、(三)无行般、(四)上流。无有中般,因为无色界无中有故。   七、现般涅槃:此类不还圣者,不生色界无色界,即住于此欲界得般涅槃,名现般那含;于现身中,得涅槃故。   上说七种不还,通约欲、色、无色三界安立:即前五种于色界般涅槃,第六种于无色界般涅槃,第七种于欲界般涅槃。   这里顺便说明三点应该知道的道理:一、不还圣者,不但不还来欲界,即于上界,亦决不于已生处受第二生,更不会于下处受生;以彼之生,唯是胜进,非等非劣故。即由此理,不还的名义亦才能圆满。二、凡是在圣位经过欲界生死的,由于厌苦心强,必不往生色无色界;证得不还果已,定于现身般涅槃。由此义故,预流经生欲界,决无多出七生者。三、若于色界经生的圣者,容许有上生无色界义,以色界无苦,厌心劣故;所以容许上生无色界天。   除上说七种不还之处,还有九种不还,七善士趣,经生不还,身证不还等名义,为恐太繁,且止不说。   (四)阿罗汉向及阿罗汉果   得了不还果的圣者,进断色界及无色界修所断惑,从断色界初定一品为初,至断无色界有顶地第八品为后,都是趣向阿罗汉果的因行道位,皆名阿罗汉向。即此阿罗汉向中,断有顶地第九品惑的无间道,亦说名为金刚喻定:此定能破除一切烦恼。犹如金刚能摧一切,故名金刚喻定。定虽有力能破一切,因余惑先已断除,故今唯断第九品惑。《俱舍论》说:‘此定既能断有顶地第九品惑,能引此惑尽“得”俱行“尽智”令起。’即金刚喻定断有顶地第九品惑尽的同时引令尽智生起。金刚喻定是断惑中最后的无间道,所生尽智是解脱道。   由此解脱道与诸漏尽‘得’最初俱生,故名尽智。尽智生已,便成无学阿罗汉果。若是不动种姓的利根罗汉,于尽智后,必起无生智,以永不退故。若退法等五种钝根罗汉于尽智后,或生尽智,或生无学正见(正见一切阿罗汉皆有),但没有无生智,以容许有退故。阿罗汉是梵语,译言应供、杀贼、不生等义。由于阿罗汉已断除三界见修惑尽,是声闻乘的极果,因此,说他用智慧的刀剑已杀尽了烦恼贼;有漏的惑业都尽,圆寂以后不再来三界受生,所以名为不生:所应学者已毕,唯应作利他事,具足无漏功德,堪受人天的广大供养,所以得名应供。今摄前义列表如表十:   (表十)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