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基本教义(2)

七、触 『受』是由『触』引发的。触,是指心识藉六根而和外在世界相接触,因此产生渴爱。而『触』又是甚么引发的呢? 八、六入 『触』是由『六入』引发的。六入,即胎儿发育中的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感觉系统


  七、触
  『受』是由『触』引发的。触,是指心识藉六根而和外在世界相接触,因此产生渴爱。而『触』又是甚么引发的呢?

  八、六入
  『触』是由『六入』引发的。六入,即胎儿发育中的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感觉系统,出生后称六根,能够感觉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外境。这是说生命形成之后,便有种种湩动。而『六入又是由甚么引发的呢?』

  九、名色
  『六入』是由『名色』引发的。名,是指受、想、行、识四蕴,即心灵;色指色蕴,即肉体。名色,即生命在母体内初阶段的身、心组织,日后进一步特化出六入。而『名色』又是由甚么引发的呢?

  十、识
  『名色』是由『识』引发的。识,是指入胎时的心识。它既是名色的中心,也是精神活动主体,没有了它,名色的活动也无从产生。而『识』又是由甚么引发的呢?

  十一、行
  『识』是由『行』引发的。行,是过去造作的业所形成的一股潜伏力量,具有引生下一期生命的功能。我今生的识和名,色便是过去生的业所引发的了。而『行』又是由甚么引发的呢?

  十二、无明   『行』是由『无明』引发的。无明,是先天性的盲目冲动,它使我们不了解因缘法的道理,产生种种错误的世俗见解,造作种种的善、恶业,从而不断生死轮回。因此,无明是我们生苦恼的根源。     三世因果   由于过去的无明和行为因,引发心识入胎,形成名色,即胚胎的时期。胚胎渐渐发育,眼等六入随着成熟,婴孩出生后,接触外境而产生苦、乐的感受,这是过去的二因,引发现在五果的第一重因果关系。由于现世的触、受作用,引起爱、取、有而有业的存在为因,产生未来生和老死的苦果,这是现在的三因,引发未来世二果的第二重因果关系。综合来说,十二因缘中含有三世两重因果的关系,现在再以表列的方式说明如下:       顺逆二观   十二因缘的因果关系,可从顺、逆两个角度来观察:如从现实的生和老死出发,反省到生死轮回是以无明为因,这种由果推因的观察,称为往观,又称为逆观法。如果从实践修行来说,要是能灭除无明,则行也被灭除......以致生和死也被灭除,达到涅槃的解脱境界,这种由因至果的观察,称为还观,又称为顺观法。     五蕴无我   『我』的执着
  我们由于不了解因缘法的道理,而误以为世间是永恒存在的;身、心是我,或属于我所保有的。我们为了满足这个『我』而去追求名、利;为了保有这个『我』而不惜损害他人,造种种业,因而不断地轮回生死,承受苦果。   五蕴意义
  佛陀为了消除我们对『我』的执着,所以用五蕴来分析身、心的构成和活动。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即是:
  一、色蕴
  狭义来说单指由四大元素所成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即我们的肉体;广义则包括五根及所对的、声、香、味、触五境,即泛指一切的物质现象。
  二、受蕴
  指受外界影响而产生心理上的苦、乐、舍三种感受。
  三、想蕴
  指取像作用。即六根对六境时所反映的各种像貌;亦包括从记忆中所唤起的各种像貌。
  四、行蕴
  狭义来说,是指推动身、语、意三业的意志作用,它是心理活动的原动力;广义则包括一切精神现象。
  五、识蕴
  即精神的主体,有了别、认知的作用。可依它的功用分为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没有实我
  我们以为『我』是一、常、具主宰性的,其实分析起来,不外是这五蕴组合而成的。其中的色蕴,是构成肉体与精神的总称。而每一蕴并不是单的独立体,可见一、常、具主宰性的『实我』是不存在的,我们不过是物质与精神的『五蕴假体』罢了。因此,我们是无常、无我和苦的,如果能够依循这个道理去思惟观察,便可以去除种种执着,从而证得涅槃的境界。   节录自 香港佛教联合会 佛学课本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