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我们需要正确的发心,这个发心其实就是目标。我们需要对自己的目标很明确,知道自己的人生究竟要什么。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的追求是随着潮流走,因为对人生的目标不清楚,就很容易受到诱惑。 我们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就是要成就生命的高尚品质。这就是我们的发心——成佛的发心。 一方面要破除我执,另外一方面要利益众生。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培养慈悲心,成就慈悲心。 发心包含着目标和动机,做每一件事情是为自己还是为众生?如果你想的是自己,那么这种动机就会在你的内心发展出自私的心理;如果是为了众生,那么这种发心就会使你慈悲的潜质得到发展。不同的动机在你的内心会发展成不同的心理。所以我们每做一件事,不要只关注外在的结果,还要考虑它会给我们的内心留下什么。其实这个比外在的结果还要重要。这是讲发心。然后呢,就是我们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当下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做,这个也很重要。如果你当下用贪得的心去做,你就是在强化贪心,成就贪心;你当下用慈悲心去做,就是在强化慈悲心,成就慈悲心。每一种心的成长,就是通过不断地重复,就像一个经常喝酒的人,会形成一种喝酒的嗜好,一个经常赌博的人,会形成赌博的嗜好,而这种嗜好的形成,就是不断贪着不断重复的结果。 我们每做一件事的时候,在内心会形成一种相应的需求。当你在不断地做的过程中,这种相应的需求、这种贪着也在成长,而这种内在的成长,会给我们的生命造成很大的困扰。我们如果形成这种嗜好——比如说嗜酒、赌博、贪财、或者贪图享受啊,一旦不能满足的话,就是我们痛苦的时候。如果我们内心没有形成这种需求,那么即便我们生活条件一样也没有,也一样过得很自在。所以我们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就非常的重要。这就是我们学佛的过程中,要正确的发心。所谓正确的发心就是要学会对我们的心进行选择,我们不只在选择世界,同时要选择我们自己的内心。 如果你希望有慈悲心,选择做一样事情的时候就要用慈悲心去做,如果你做事情的时候用自私心去做,用贪心去做,那在做事的过程,就是在成就贪心成就自私心。所以,要学会选择我们的内心,因为你选择你的内心,就会把自己都投入到这种心里面,这是心灵的经济学。所谓心灵的经济学,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心灵要学会像现代人做股票一样。做股票,肯定要选择一个好的股票,然后把你的资金都投入上去,这样你才可能赚钱。如果你把资金投入在不好的股票上,最后就是亏本。我们的心灵也是一样的,我们的心灵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无限的层面,一个是有限的层面。无限的层面就是代表心的原初状态。当我们的心进入潜意识状态的时候,事实上就进入一个有限的层面,在我们心的有限层面,它的能量是有限的,比如说我们每天工作八个小时或者十个小时也可能是正常的,如果我们每天都干二十个小时,你干不上三天可能就受不了了,这就说明我们心的能量、身体的能量都是有限的。我们要善于把握这些能量,善于使用心灵的能量,把我们心灵的能量都投入到慈悲心上面去,我们的慈悲心就会得到最大的发展,当我们的慈悲心得到最大发展的时候,狭隘的心、自私的心、贪嗔痴的心的力量就会慢慢变弱。所以我们需要选择,如果我们把心的能量都投入到贪嗔痴里面去,那么贪嗔痴就会得到极大的发展,贪嗔痴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结果将会是祸患无穷,最后形成的生命品质就是低劣的、畸形的,我们的生命将会每况愈下。 要修行,就是善用其心,就是做每一件事时都用正念,都用良性的心理去做,这就是修行。反过来说,你做的事情即便再冠冕堂皇,可是你用的心是错误的,那跟修行还是两码事。你出很多钱,盖大殿,做功德,如果是用贪嗔痴的心去做,其实跟修行没有关系。而你上班做一份正常的工作,却能够带着一片利益普天下众生的心去做,那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行。 佛教讲的戒律,对我们心灵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戒的意思就是防非止恶。什么叫防非止恶呢?就是止息不善的行为。不善的行为从哪里来呢?来自贪嗔痴。止息不善的行为,从本质上说就是止息贪嗔痴。持戒,就在于帮助我们止息贪嗔痴这种不善的活动,这是持戒的真正意义。 戒律又叫别解脱,所谓别解脱就是把你的行为跟解脱相应,把你的行为导向解脱,让你的行为赋予解脱的内涵。如果我们不持戒,我们的行为内涵就是贪嗔痴;如果我们持戒,我们行为的内涵就是解脱。如果你的生命是以解脱为目的,那么你就要从持戒开始修行。所以佛教有四句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在戒律里面十分讲究忏悔,什么叫忏悔呢?忏悔就是人格的清洗剂,就是心灵的清洗剂,就像我们的衣服穿脏了需要洗一洗。我们的身体过几天需要洗一洗,甚至每天都要清洗,可是我们的心每天都在运用贪嗔痴,已经被贪嗔痴污染得一塌糊涂了,有没有想过清洗呢?如果能够随时清洗我们的内心,如禅宗里讲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内心有一点尘垢就赶快打扫,使内心保持一种清净的状态。清净是为了什么?你们知道吗?清净就是为了快乐,因为清净才安乐。你的内心没有心灵垃圾,没有烦恼,你的内心就是清净的、光明的、快乐的。所以戒律里面讲,一个人如果犯了错先要发露,心理学里面也有类似的治疗,比如联想,把你的所做说出来,说了之后,释放了之后,它在你内心就不容易形成一种心理疾病。 佛教里面也同样的,你做了不善的行为你要发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你的心灵就会得到清洗,获得忏悔的安乐、忏悔的清净。一个人内心里没有愧疚,没有污垢,没有心灵垃圾,那么他一定是快乐的人。反过来我们现代人为什么不快乐?就是因为我们心灵的垃圾太多,每天做了很多不善的行为堆积在里面,从来不去打扫,所以就会有很多的烦恼,就活得很累。所以持戒、忏悔是帮助我们获得一个良好的心灵环境的前提。其实修行简单来说就是两个步骤,一个是前行,一个是正行。前行就是营造心灵环境,你想要明心见性,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灵环境。我们讲这个人是利根上智,什么叫利根上智呀?就是他的烦恼很轻,他心里的烦恼、尘垢很薄啊,这种人就是利根上智。反过来,内心的烦恼很多,执著很重,那这就是钝根。你心里的垃圾太多,那你就是钝根。如果你心里的垃圾很少,执著很少,那你就是利根。就像这个天上,如果云层很厚,太阳光没有办法照过来;如果云层很薄,太阳光就很容易照过来。你要明心见性,想得到一个善知识的引导,希望有个人给你点一下就开悟了,可是你少一项准备工作啊。这个准备工作就是持戒、修定、忏悔、发心,你先要做这个基础工作。如果这个工作跟不上去,佛陀出现对你也没办法,指点也是点不开的,因为你的烦恼太重啊。但利根从哪里来的呢?从钝根来的。不是哪一个人天生就是利根,利根如果不好好修行,放纵自己,利根也会变成钝根,所以利根和钝根是可以互相变化的,也没有一定的。所以我们要通过持戒、通过修定,来打扫我们的心灵环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