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中的收获

有很多有意思的认知都是来自做事承担,正是这些认知让自己的内心不被所谓的苦受牵制。 否则就苦。 有两个过程,一个是以前拔钉子(寺院建设时,从工地里撤下来的木料,上有很多钉子,拔下来令

有很多有意思的认知都是来自做事承担,正是这些认知让自己的内心不被所谓的苦受牵制。

否则就苦。

有两个过程,一个是以前拔钉子(寺院建设时,从工地里撤下来的木料,上有很多钉子,拔下来令木头再利用),先是觉得这事太小,不值得,然后见大家都做,也跟着做,一做就觉得挺有意思的,还做出了技巧,不用锤子,一个小撬棍,连挖带拔带撬带砸,觉得很有成就感,那边喊收坡了,这边正在跟一根陷在木头里的钉子玩命。

心里较劲,不行,我一定要把这根钉子拔出来。都已经拔了这么多了,再拔几下就出来了。

等拔出来了,旁边还有一个。于是就想,我还可以把这个拔出来。等这个也拔出来了,还想,其实我还可以把这一根木头上的钉子都拔掉。等这一根拔完了,旁边还有一根,就想,我是不是可以再拔一根。

人家都收坡走了。

忽然明白,天啊,这个就是放不下。放不下你就苦,真是活该。后来注意养成习惯,说放下就放下,哪怕钉子只差一下就出来了,也不去拔,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在乎这根钉子到底是存在在木头里好,还是存在在别的什么地方好。不管它在哪,只要不在我们的心里就好。

当然,放下跟做事情做得半半拉拉是两回事。

  再后来,发现,这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放下的,所以经常在劈柴的时候看到,大家都收坡了,还有人跟一根木头玩命。不劈掉它就不罢休。

再后来,听到别人说事时,提到,去年的某个时刻的某个事情,如何如何如何。哎呀,当时啊,你怎么能……

心里会一惊,天啊,这么久了竟然还没有放下,竟然还耿耿于怀。但马上就意识到,我们,就是因为放不下才痛苦。倘使都能放下了,就没有那么多是非和苦受了啊。

要不是因为拔钉子,就不懂得学会放下。当然也不是完全就懂得放下了,但是,仅仅是这一点点,就已经让自己很舒服很舒服了,过去的事情,就得放下,不放下,在心里扎着那么多的钉子,多苦啊。

放下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放下别人也没办法。

这是承担带来的好处。所以,愿意承担,承担的时候能把所听来的,所看来的,所领会的那些东西在事情中找到,让自己不受苦。

寺里的几辆车,定期需要保养,磕碰了需要去修理厂修理,去也不能白去,白去就是修理工了。出家不是为了当修理工的。

在修理厂,修理工拆车的时候跟着看,出家前修车时就一边找个报纸看,出家后不再这么干了,跟着修理工打打下手,捣鼓捣鼓,当然,不是为了学修车,而是想知道这个曾经让我们迷恋、让我们崇拜、让我们为之付出金钱、期待的汽车内部到底是个什么样。

其实,以前也知道是什么样,但觉受就是不一样。

现在,再仔细一看,跟着拧几个螺丝。终于搞明白,所谓汽车,其实就是一个铁皮子里面包几个沙发,下面是四个轮子,那个铁皮子外边锃亮的金属感,其实就是一层漆,保险杠都是塑料的,从技术工艺上看,很小的小工厂就能做出这样的塑料壳子,普通的汽车烤箱都可以烤出这样的漆来。

可是,就这么个东西,曾经让我们如此的迷恋。

好像很少有男人不曾仰慕过高级汽车。

修理厂的厕所门口堆放着很多汽车壳子、保险杠什么的,有新的,有旧的,歪七倒八地让你清晰地看到里面的肮脏,杂乱。

这跟不净观差不多吧,反正,从此以后就不再迷恋汽车了,真的,因为彻底的看到了汽车的真相,看到了汽车漂亮外观另一面的真相。看到并亲自触摸到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经过组合,忽然间就成了耀人心目的闪着金属光亮的高级轿车了。

一切就是铁皮、塑料壳、塑料卡子、螺丝、烤漆组合而成的。

不管是高级吉普车还是新款轿车还是各种牌子的车,无一例外都是组合在一起逗我们玩的,一个代步工具而已。想一想以前对汽车那么喜欢,那么崇拜,对拥有高级汽车的人和团体不由自主地仰慕。促使自己不惜时间、金钱、精力为之付出、为之奋斗,把这么个铁皮壳子当成人生的阶段目标,得不到就痛苦,就难过。回想起来。真是不好意思。愚痴。以后打死也不这样了。

不承担,这个觉受就不会有,有也是人云亦云。

汽车一般每到一定的公里数就要换三滤。以前换机油就把车开到修理厂,由修理工换,自己一边看报纸或闲聊散乱。

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不愿意深究换机油到底是什么回事,反正觉得汽车下面那么复杂,自己看也看不懂,人家弄就行了。

出家了,去换机油就不再那么想,很想看清楚,就跟修理工一起下去看,一看,才明白,天啊,原来就这么简单啊。

下面有一个螺丝,拧开了,把脏油放出来,放干净,拧上,再把旧机滤用一个专用的扳手拧下来,把新的拧上,打开机箱盖,把新机油倒进去,用机油尺量一下刻度就可以了。

  就是这么简单,任何一个人只要大脑或手脚没有严重的缺陷,都可以做到。也不需要什么设备,每个车里都有千斤顶,把车顶起来就能操作。
问题是,我们是否愿意低下头跟那个脏兮兮油乎乎的修理工看一眼。

当然,肯定有很多很多人看。

不过,看到的和出家人看到的不一样。完全不一样。尽管东西还是一样的,心,不一样。

那种观一个然后观破一个的感觉很难表达。坐在屋里思维似乎也能思维的破,但自己根器差,思维时明显底气不够,还是觉得亲眼看一看,亲手再摸一摸,感觉来得深刻。

在承担,做事中可以找到这个破了一点的感觉。

破一点,苦受就少受一点。再破一点,苦就再少一点。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