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求法的态度(3)

诸位如果了解虚心的道理,平日便要多留意周遭的事物,发掘问题,有了问题,再进一步去寻求解答。所谓‘学问’,就是要学而能问。学而不问,不算是真正在学习。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若没有疑问,则表示‘学问’没有

诸位如果了解虚心的道理,平日便要多留意周遭的事物,发掘问题,有了问题,再进一步去寻求解答。所谓‘学问’,就是要学而能问。学而不问,不算是真正在学习。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若没有疑问,则表示‘学问’没有进步,‘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知识学问就是在‘学’与‘问’中长成。若耻于问人,则疑情永远不能解开,智能亦永远停顿在某一阶段,所以诸位不论求学或做事,皆要能虚心,要能不耻下问。

第四愿要改过迁善

现代的一般青年,普遍有种共通的毛病,就是有了过错不肯改正,尤有甚者不肯接受批评。如果在大庭广众中指正他的缺点,就认为严重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使他在大众面前抬不起头来。其实,这是一个不懂佛法的观念。在佛教中,不论谁有了过错,必须在二部僧众面前披露忏悔,一经过忏悔,就能洗清过失,谁也不能再指摘你过去的不是。如果一再地遮掩隐藏自己的过错,则永远也没有澄清的时候。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一个人不怕有过错,只怕不能改过,语云:‘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同学们彼此相处,坦诚对待,偶有过错,互相规劝。把过去的观念陋习改正,把内心的无明烦恼去除;化心浮气躁为慈悲祥和,导暴戾无理为柔顺有礼;唯有能改过,才能受益;唯有从改过中,才能培养自己伟大的情操。

有一则寓意深长的故事说:佛殿中供奉着一尊大佛,是铜铸成的;放在佛桌旁的大磬,也是铜铸成的。

有一天,大磬向大佛提出了抗议,说道:“喂!大佛啊!你是铜铸的,我也是铜铸的,大家的身价相等,可是,当信徒来参拜时,他们都拿着香花、水果供养你,并且向你虔诚的顶礼膜拜,他们不但不供养、不礼拜我,反而拿起木槌重重地敲打在我的身上,打得我疼痛不已?”

大佛一听,稍为沉思了一下,微笑着说:“大磬呀!让我告诉你一个道理。当年我们从矿山被开采出来,都是同样的一块铜,可是当雕塑师开始雕塑我们时,我忍耐了很多的苦痛,历经了很多的煎熬,譬如说:当他们发现我的眼睛太小时,就拿起铁锤猛打、猛挖;发现我的鼻子太大时,就又敲又锤的,常常痛得我好难过,可是我毫无怨言,因为我知道雕塑错了,必须再加以改正的,就这样经过千锤百炼,我终于成功地被塑成一尊佛像。而你呢?不加修饰的铸成了大磐,稍稍在你身上敲一下,你就嗡嗡地大叫,所以没有人供养你啊!”

这故事告诉我们,一件事情没有能够完全顺利的,修正、改过是必经的门路。同学们到这儿来求法,要把‘色身交给常住,性命付予龙天’,蠲除自己的成见,让师长来教导你,来雕塑你,学问道德才能增长,慈心愿力才能发扬,有朝一日,才能负荷如来弘法利生的使命。

第五愿要变化气质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变化气质。为什么要修行?也是为了变化气质。同学们到学院来念书,因为天天拜佛、念佛,自然地清秀庄严起来,这就是改变俗气而成为高尚的气质之故。

有一位手艺精巧的雕塑师,经常替人雕塑鬼怪魔像,久而久之,大家见了他,都觉得他一脸的狰狞相,甚为恐怖。后来,有位佛教徒请他雕塑佛菩萨像,他经常沐浴在佛菩萨的慈悲法相中,观想着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渐渐地这位雕塑师的容貌也改变了,给人的印象是慈和庄严,这是一个变化气质的最明显的实例。

诸位上山来学佛,也要学习把世间的陋习改变成高尚的气宇,把懈怠懒散的个性变化成勇猛精进。经上说:‘心净国土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变化气质,是要靠自己的修持,靠自己的毅力,每一个人都是改造自己的工程师,自己想成为什么样子,一切的取舍都在于自己。平日贪欲、嗔恚、嫉妒、自私、偏执、骄傲的人,现在要把它改变成慈悲、喜舍、宽宏、中道、温和、勇敢,唯有能自我反省、自我改造,才能出人头地,因为要变化气质,不是别人能够帮助你的,必须自己有勇气、有决心、有毅力,切实去实践,所谓‘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就是这个道理。

第六愿要勤俭忍耐

佛光山是一个七众弟子的道场,出家在家的男女僧青年都可以来求法;我们不是为了贪图学位名利而学道的,也不是希望佛教给予我们荣华富贵而来的。佛光山的道风是朴素勤俭的、是行解并重的、是福慧双修的,诸位到这儿来,要把佛光山优良的道风维持下去,以勤俭忍耐来讲,不但要勤于学习、勤于劳动、勤于做人、勤于修行,还要能忍耐、忍辱、忍苦、忍气、忍难,如此方能见道。我个人曾经从勤俭忍耐中深深体会到很多道理。

我在佛教丛林里生活了十年,十年之中,做了六年的行堂,两年的香灯,一年半的司水,都是自愿发心为常住做事。当时生活简单,似乎没什么事可做,环境很干净,也不必时常打扫。垃圾筒几天才要倒一次,因为里面没有东西,大家克勤克俭,丝毫不浪费,因此觉得生活上没什么烦琐的事情。为什么当时我要做六年的行堂呢?因为我常想: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吃一天饭做一天事。俗语说:‘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吃人茶饭,与人担担。’又说:‘得人钱财,与人消灾。’百丈禅师也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我既然受惠于佛教,就要感恩图报,做好一个出家人。时下有很多僧青年,不要说发心做六年行堂,即使六个月,或六星期都会受不了,甚至于打扫一个星期也会做不下去,想要马上轮组调换。对于勤劳作务,不能耐烦的人,是不能有成就的。

由于现代物质太丰富,人的欲望也随着物质在增加。但我个人始终不以为靠物质便可滋养我们的身体,我认为滋养身体需要用佛法,所谓‘禅悦为食’,即是最好的证明。佛法虽然没有禁止我们对物质的需求,但是,佛法告诉我们,对于物质的欲望要适当地节制,因为世间上不可能有喜欢什么就拥有什么的如意事,所谓‘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养成浪费金钱、好吃零食的坏习惯,要从佛法中去体会禅味,以代替物质的欲望。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