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自觉与行佛(2)

在中国的禅门一直很讲究「觉悟」,凡事要靠自己去参,不能说破。有一次香严智闲因为师兄沩山灵佑禅师问他:「父母未生前,什么是你的本分事?」智闲懵然不知应对,他请师兄为他道一句,沩山禅师说:「我说了,那是

在中国的禅门一直很讲究「觉悟」,凡事要靠自己去参,不能说破。有一次香严智闲因为师兄沩山灵佑禅师问他:「父母未生前,什么是你的本分事?」智闲懵然不知应对,他请师兄为他道一句,沩山禅师说:「我说了,那是我的见解;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智闲于是回到僧堂,把所有语录经卷搬出来,左翻右翻,竟然没有一句合乎应对的话,不禁叹息道:「说食不能当饱,画饼岂可充饥?」于是把所有典籍付之一炬,发誓说:「这辈子不研究义学了,从今以后要好好做个粥饭僧,免得浪费心神。」

智闲拜辞沩山禅师,来到南阳慧忠国师住过的遗址禁足潜修。有一天,在割除杂草时,无意中瓦砾击中石子,发出响声,他廓然顿悟,说偈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当初如果沩山禅师一语道破,何来智闲的廓然顿悟呢?所以六祖大师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一个人如果忘记了自己,不管修学什么,都是别人的。此即所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从心流出,才是本性。」

人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父母的教导、老师的训诫、社会大众的帮助、长官的提携、朋友的勉励;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自觉」。如果自己不能自觉,光是依靠别人,就如自己的身体,血管里的血液是自己的,是自发的营养,对增进健康有最大的功效与帮助;如果靠打针、注射营养剂,总是外来的,利益有限。所以平常我们说「皈依三宝」,其实是皈依自己的自性三宝,是为了找到自己、认识自己。人的自性本来清净无染,因为一念不觉,不能自知,故而忘失自家本来面目,所以沉沦苦海。学佛,就是要开发自己的真心,摘下自己的面具,诚恳地剖析自己、认识自己。但是这一切,不能依靠别人完成,唯有自觉,才能达成目标。

「觉」就是证悟涅槃妙理的智能,我们常说要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何谓菩萨?《大智度论》卷四说:「自觉复能觉他,是名菩萨。」如果将这一份功德再行提升,再行圆满,就是成佛的境界。成就佛的功德主要是从自觉、觉他和觉行圆满中来,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要时常以觉性的启发来面对当前的生活,以恒常觉性的圆满来成就佛道。所以,菩提心、菩萨道基本上是在说明,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条觉悟之路。

要开发自己的觉性其实并不是难事,可以说只要留心,处处都是觉悟的表现。儒家的「一日三省吾身」,佛教的「往昔所造诸恶业,一切我今皆忏悔」,都是自觉的功夫。宋朝大慧普觉禅师更说:「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一个人一旦发觉自己有了过失,必须要有「自觉心」来自我改造。如梁启超说:「今日之我不惜与昨日之我宣战。」儒家也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我改造之言;佛教里的沙门生活规范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因能时时自觉而拥有戒定慧的武器,当然就能降伏贪瞋痴。所以,懂得自觉、自悟,才能自我进步。

自觉是一条趋向自我解脱的道路,自己一句「我会了」、「我懂了」、「我明白了」,比别人的千言万语教导我,还要管用;反之,如果自己不求觉悟,光靠别人,就如《遗教经》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汝若不行,咎不在导;我如良医,应病与药,汝若不服,过不在医。」又如《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执相而求,终是离道愈远;唯有自觉,才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天真佛,才能发掘自己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因此,希望今后所有佛光会员大众,大家都能用自觉心来升华自我,平时要发心听经闻法,要自我思想来「闻所成慧」、「思所成慧」,进而「解行并重」的精进修行,透过「修所成慧」的实修来体证自我的觉悟,如此才能圆满自己。  

第二、用本土化发展佛教

随著时代进步,在信息发达、交通便利的带动下,整个世界的大环境正朝向全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地球村」的时代已俨然成形。然而在此同时,「本土化」的议题却从来不曾在人类的历史舞台上消失过,最近台湾的政治圈便对此展开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其实,在佛教里,天堂也分三十三天,也有三界之别,所谓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甚至佛的国土也有东方与西方之不同。在现实人生里,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种族的不同,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在各种不同当中,彼此最怕的就是被侵略、被征服,不但国土不容侵略,文化更不希望被征服。

记得过去我在世界各地云游弘法,有一次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讲演。会后有一位约翰·麦克雷教授跟我说:「你来美国弘法可以,但是不能老是拿中华文化来压迫美国人,开口闭口都是中华文化,好象是来征服美国文化的。」当时我听了心中就有一个觉悟:我应该要尊重别人的文化,我们来只是为了奉献、服务,如同佛教徒以香花供养诸佛菩萨一样。所以对于不同的国家、文化,大家要互相尊重,要容许不同的存在,就如东方琉璃净土有琉璃净土的特色,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殊胜,甚至山林佛教有山林佛教的风格,人间佛教有人间佛教的性向。能够「异中求同,同中存异」,世界才会多彩多姿。

回想当初佛教从印度传到东土,印度比丘到中国来大多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建寺庙的责任则让给中国比丘去做,所以才有现在的中国佛教。假如当时印度的迦叶摩腾、竺法兰等人,不融入当地的文化,不培养当地的弟子,哪里会有现在中国佛教的特色呢?甚至当初达摩祖师东来,将大法传给慧可,为什么?只为了本土化。所以,佛光山在多年前,我把住持之位传给心平法师继承,心平法师是台湾人,这也是本土化的落实。

所谓「本土化」,我所提倡的本土化是奉献的、是友好的、是融和的、是增加的,不是排斥的,不是否决的。例如,过去我看一般华人在美国参加国庆日游行时,虽然他们都已移民美国,取得美国公民的身分,但是他们的心中并未认定美国是他们的国家,所谓「人在曹营心在汉」,所以我就鼓励佛光会员在游行时,高喊口号「我是美国人」,因为我们来到别人的国家,既然身在美国、生活在美国,就不希望一直把自己当成「中国人」,做人家的「国中之国」。

当然,文化是可以互相交流的,但是将心比心,如果我们把立场互换,自然也不希望在中国里还有「美利坚合众国」,或是「大日本帝国」的存在。所以现代的新移民,不管走到哪里,要有「落地生根」的思想,要本土化,要融入当地,不能老是在别人的国家里还要「国中有国」地发展自己。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