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丁一之戊三、(菩提心相顺之受持品)分二:己一、品名;己二、正论。己一、(品名):受持菩提心。己二分三:庚一、加行之法;庚二、正行决心;庚三、后修自他生喜。庚一分二:辛一、为自续生起菩提心宝而聚顺缘之积集资粮,总分八支,前品已说供养等四支,今说后四支;辛二、近取因之修心。辛一分四:壬一、随喜支;壬二、祈请转法轮支;壬三、祈请不涅槃支;壬四、善根回向利他支。我们明了菩提心功德后,都想于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宝。此发心过程分前行、正行、后行,七支供加上皈依的修法为前行。在第二品中,已介绍了供养、礼敬诸佛、皈依、忏悔四支;本品继续宣说随喜等四支。 壬一、(随喜支):随喜是对治嫉妒心之修法,也是增长福德与上进心的方便。嫉妒心在《俱舍论》中有细微分类,范围也较广,不仅仅是指平常人所理解的“吃醋”心理。对末法时代的修行者来说,这种烦恼非常严重。一些人见到其他修行人某方面功德超胜,心里便发烫,甚至作出各种行为来贬低他,有一些人经常于口头上说“随喜、随喜”,但在内心一点诚意也没有,这种不能算是真正的随喜。在《入行论》大讲义中,随喜定义为身口意三门随喜,即从内心真正发出清净的欣悦赞同,语言上赞颂其功德,行为上表现出随同感动等。恰美仁波切说:“若闻他人行善时,断除嫉妒之恶心,心意真诚作随喜,佛言彼得同等福。” 关于随喜功德有一个很好的公案:以前本师释迦牟尼佛应化在世时,有一段时间萨迦国王迎请世尊及众比丘作广大供养。那时有一贫女,在王宫外行乞,见此非常羡慕,数数地生起极大欢喜心,至心随喜国王对世尊及众比丘的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于受供完毕后,问萨迦国王:“如是功德是否回向给此供养中功德最大者?”国王满口答应,结果世尊就为贫女作了回向。此公案中贫女虽无能力如国王一般对世尊作饮食、财物供养,但以其真诚随喜,获得了甚至超过国王供养之功德。这种积累资粮的殊胜方便,望诸位能融会于心,每遇堪可随喜之善法,即可以真诚一念,积累起广大福德资粮,也培养自己的上进心。 〈一〉下士道之随喜: 欣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 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 我欢欣地随喜:一切世间众生,能息除恶趣痛苦的诸种善行;以及于善趣中享受快乐之福报。 随喜支分上、中、下三士道之因随喜和果随喜,此偈所述为下士道之因、果随喜。所谓下士道,即解脱堕三恶趣怖畏,得到人天善趣果报之修法。世间稍有轮回因果观念的人,或初入佛门者,一般都会畏惧自己堕入恶趣中受苦,而很羡慕人天善趣的种种圆满盛事,为此而修习善法,断杀、盗等不善业等,以这些断恶修善为因,而能获得生人天善趣,且财富受用圆满之福报。 本颂中随喜“息苦诸善行”是随喜下士道之因;随喜“得乐诸福报”是随喜下士道之果。如果随喜十善业及善趣众生之种种福德,能获得生人天善趣之福报。有生人天善趣之基础,才有圆满机缘听闻佛法,趋入正法之道。 〈二〉中士道之随喜: 随喜积善行:彼为菩提因。 随喜众有情:实脱轮回苦。 我随喜诸修行人积集顺解脱分之善行,此等善行是二乘菩提果之因,我也随喜一切有情,真实地解脱轮回痛苦,证得小乘菩提果。 中士道即是从三界中得到自我解脱,获得寂灭的声缘罗汉果之修法。进入中士道之行人,对三界轮回生起真实的厌离心,持清净别解脱戒,修持四谛、十二因缘等妙法,这些善行是二乘菩提之正因。我们对此生起随喜,即为中士道因之随喜。此偈颂后两句,是对中士道果之随喜。中士道之果,指声闻弟子之四向四果及独觉罗汉果位。在佛教历史上,有许多有情依循佛陀教法,证得了超越三界之寂灭涅槃,同时一代代将别解脱戒的清净传承传给后人,我们一方面要报答恩德,一方面也要随喜这些圣者的功德。 〈三〉上士道之随喜: 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 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 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 我随喜诸佛所证得的无上菩提,以及菩萨圣众所修证的十地果德,亦欣悦地随喜:能令有情获得安乐,发菩提心之福善大海,以及饶益有情之广大菩萨行。 上士道即是令自他一切众生于三界轮回中解脱,证得究竟果位之道。上士道之果为断证功德圆满之佛果以及初地至十地所有的菩萨果位。对这些果位的随喜便是上士道之果随喜,上士道之因随喜是对一切能令无边有情离苦得乐、究竟解脱之大乘佛子发心及行为之随喜。大乘的发心为愿行菩提心,行为总说为六度四摄,这些是获得大乘菩提果之正因。若一个修行人发起了殊胜菩提心,行持六度四摄饶益众生,我们凡夫虽无法与他一样去利益众生,但对此生一念随喜心,其功德也无法估量。佛在《般若摄颂》中说:“三千须弥秤称可量取,随喜善法无能量取者。”在《巧方便经》中说:“随喜法乃诸佛调化众生之大方便法门。”我们如果能纯熟地运用这种殊胜方便,一方面能有力地对治修行大障碍——嫉妒心,另一方面可无勤积累起大福德资粮,迅速成就菩提。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