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实践(4)

27.当我们说到出世修行时,往往会联想到出家这种修行方式。若是这么定义的话,似乎与在家居士无关,其实不然。出世可以指出家修行,也可以指出世的超然心态。 作为在家居士,虽不能在寺院、山林过一种远离尘嚣的清

  27.当我们说到出世修行时,往往会联想到出家这种修行方式。若是这么定义的话,似乎与在家居士无关,其实不然。出世可以指出家修行,也可以指出世的超然心态。
  作为在家居士,虽不能在寺院、山林过一种远离尘嚣的清修生活,同样要具备超然物外的出世心态,不为世间种种名利声色所染,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出离心。有了这种心态,我们才会过得更自在。
  菩萨道,是以入世的悲心修行。但我们要知道,这种入世仍须以出世的心态为基础。只有这样,入世时才不会陷入对世事的执著中。若无出世的超然,很可能入到哪里就陷到哪里。不仅陷入世事中,同时也陷入生命内在的世俗心中。那时,自顾尚且不暇,遑论利益他人?所以说,入世修行必须以出离心为基础,否则就会随世俗心所转。
  至于说到出家及在家的修行方式,我觉得,出家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也是有前提的,必须找到一个如法道场,找到一位堪为依止的善知识。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修学道场,出家后也可能会忙于应酬,和世俗生活并无太大差别。
  若是因缘具足,自己也有纯正坚定的发心,走上出家之路,就可放下一切负担,全身心奉献于追求真理、传播佛法。在社会上,毕竟有太多牵挂,太多羁绊,必须完成各种责任后,才有时间修行或弘法利生。但人生几十年是很短暂的,如果我们在尽义务的同时又继续不断地制造责任,可能永远都会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比较而言,出家确实比在家的修行条件优越很多。
  29.修空性和修慈悲是两部分内容。在佛法修行中,不同学人会各有侧重。声闻圣者由体证空性完成个人解脱,而菩萨行者则须空性与慈悲的修行并进。
  若想究竟圆满空性和慈悲的修行,两者是不可偏废的。因为圆满的慈悲须以体悟空性为基础,否则,慈悲心必是有限的。同样,空性的究竟证得,也离不开慈悲的修行,故《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
  30.三大阿僧祇劫并非绝对的说法,因为时间也是因缘假相。而且,用心方法和修行途径不同,效率也是不同的。
  佛陀在世时,很多弟子面见佛陀后,不过听闻只言片语,便当下得法眼净,乃至证得阿罗汉果,并未经历从初果到二果、三果的次第,也不需要天上、地下往返数次后再证得。换言之,未必完全按照既定程序证果。可见,修行所需要的时间和步骤,虽有常规界定,但也是缘起法,是随因缘变化的。就像耕地,以往的人每天只能耕一两亩地,而运用机械化操作,一天可以耕几百乃至几千亩地。修行也是同样,各人用心程度不同,精进程度不同,采用方法不同,结果自然大相径庭。
  近年来,我特别提倡《普贤行愿品》的观修。原因就在于,《行愿品》是积累成佛资粮的第一生产力!成佛要圆满无量功德,若以低效率去做,三大阿僧祇劫也未必够。若以最先进、最迅捷的方法去做,即身成就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说,成就所需时间并非固定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做,用什么方法做。
  31.在“戒幢佛学研究所”,我们把唯识教学作为研究生阶段的重要内容。最近,还招收了些唯识专业的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结合我近年对唯识修学次第的思考,重新作了安排。
  首先是学习《道次第》,重点在于皈依、出离心、菩提心,止观这部分先略去,因为《道次第》为中观见,而学习唯识专业是要确立唯识见。接着学习《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由菩提心导入菩萨行。然后进入唯识的中道正见,主要学习《辨中边论》,兼以《摄大乘论》、《唯识三十论》等经论。最后,是唯识的止观实践。
  整个课程的基本次第,是皈依、出离心、菩提心、菩萨行、唯识中道正见、止观。以往,人们学习唯识较偏重于见的部分。如果忽略皈依、发心等佛法修学的核心,很容易将唯识当做哲学看待。事实上,民国年间的唯识学人已然出现这一倾向。
  有鉴于此,我在讲授唯识课程时,特别提出学习唯识必须注意的十个问题。由菩提心、菩萨行进入唯识见,如三性三无性、八识、唯识、种子,再进入瑜伽止观、唯识修行次第及转依。我认为,只要按照这一次第来学习,就不太容易出现偏差。我最近完成一本“《唯识三十论》讲记”,书名是《认识与存在》,年内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在本书“绪论”部分,就谈到这样一个思路。
  32.修行,最终目标是成佛,这就必须对三宝,尤其是佛陀生起信心。加深对佛菩萨功德的了解,又是引发信心的重要前提。对于佛弟子而言,佛为修学榜样,法为实践方法,僧(善知识)为修学向导。
  佛陀,是学佛目标的具体体现。通过对佛陀功德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增进对佛法的信心。从另一方面说,成佛并非成就外在的什么,而是成就佛陀的品质。了解这些品质,也就明了修行究竟要做些什么,明了修行的重点所在。
  佛陀具备悲智两大品质。因而,修行所要做的,无非是修慈悲、修智慧。任缺其一,皆不得成佛。佛陀有法、报、化三身,在修行过程中,除了修习般若以外,还要广修方便。否则,只能证得法身,不能证得报身、化身。
  如是因,如是果。认识果之后,我们就知道应该从哪里做起了。
  33.对三宝生起绝对的信心,完全的依赖,确实要有些诀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可能更容易理解。比如一个女孩子,本来极端自我,自从嫁人后,开始依赖丈夫生活,转而以他作为生活中心,对丈夫所说的一切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这就是重心的转移。待到有孩子之后,又以孩子作为生活中心,不仅时刻牵挂,甚至愿意代他承受病苦,愿意为之献出生命,这就是重心的彻底转移。
  我们对三宝,也要建立这种信任和依赖。最简单的检验标准,就是所作所为皆以三宝为中心,皆以佛法为准则,而不是根据个人的意见、情绪和利益进行判断,作出决定。
  34.首先,我们要有正命的生活,这是基本前提。所谓正命,一是不违背法律,二是不违背戒律。进而,是以出离心、菩提心做事。具备出离心,虽仍在世间尘劳中,但心不会对外境粘得太紧,执著太深。具备菩提心,则可将每件事当做利他的修行。此外,若是对一切皆能以缘起、性空、无常、无我等佛法正见作为观照,了知一切乃因缘所生,如幻如化。待到动静一如、功夫成片时,做事与修行就不相违背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