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嘛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利益别人,我们应该怎样修行,让菩提心相续

梦度:在念佛群体中,很多人觉得,我念佛念得很安心,自己求往生就好了,干嘛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利益别人。所以我们感到菩提心教法对很多念佛人是非常有针对性,这也是我们到这儿来向法师请教菩

  梦度:在念佛群体中,很多人觉得,我念佛念得很安心,自己求往生就好了,干嘛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利益别人。所以我们感到菩提心教法对很多念佛人是非常有针对性,这也是我们到这儿来向法师请教菩提心问题的一个很主要的动机所在。请问法师,当菩提心已经发起来时,我们应该怎样修行,让菩提心相续而不退转?

  法师:确实,有不少人觉得念佛即可,何必发心利他。这一想法有其特定的心行基础,他们感觉自己是业障凡夫,没有能力救度众生,不如赶紧出离,赶紧从火宅中逃出来。声闻乘的修行,就属于这类发心。念佛人中,也有不少是这样的心态。

  但我们要知道,净土法门属于大乘佛教。菩提心,正是大乘不共于二乘的关键所在。大乘与小乘的根本区别,主要是在发心,而不在于什么法门,甚至不在于什么知见。我时常感慨,大乘佛教已经变得不大不小,已经没多少大乘的味道了!很多人学的是大乘,但发心是小乘,行为上甚至连人天乘都做得不到位。

  《普贤行愿品》是净土宗重要的依据经典。依普贤行愿修净土法门,临命终时,因这种大愿的推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受阿弥陀佛及诸大菩萨接见,随后即往十方国土说法度众生、成就佛道。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关于往生的问题,客观上,通常强调的是阿弥陀佛的悲愿;从主观上,通常强调的是信愿行。但是,我们以什么和阿弥陀佛相应?这一信心建立的基础又是什么?归根结底,离不开我们的心念。我们有怎样的心念,是决定能否往生的关键。这一念和阿弥陀佛是否相应,决定了我们能否往生;而相应程度的深浅,则决定了往生的品位。若临命终时出现的是对五欲尘劳的贪恋,这一念便会将我们导入轮回。若虽能念佛而相应程度很低,那么往生品位自然也就很低。反之亦然。

  而普贤行愿的修行,每一大愿,都是对佛菩萨心行的模拟。换言之,依普贤行愿修行,就是在向佛菩萨的心靠拢,靠得越近,相应程度就越大。当我们临命终时,这一和阿弥陀佛、诸佛菩萨相应的心行,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直接推动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我们的心与阿弥陀佛的心无二无别,弥陀自然会在我们心中显现,这种相应是最彻底的相应,是没有来也没有去的。

  我们靠什么消除障碍往生的因素?正是心的内在力量。发菩提心,是学习并成就佛菩萨的心。以这样的心行念佛,既能帮助我们瓦解凡夫心,更能提高往生品位。而没有强大愿力的信,是没有力量的。当我们念佛时,若无相应的心行基础,往往会成为单相思,这也是很多人念佛不得力的原因所在。如果这种信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建立在正念、正见的基础上,必将增加往生的保险系数。所以,我们要抓住往生的根本力量,这点非常重要。

  梦度:通常人们认为发菩提心是利益众生,念佛则偏重于自修自利,二者似乎矛盾。如何才能将发菩提心与念佛结合起来呢?

  法师:关于发菩提心有三种不同方式:一是先帮助别人而不考虑自己(牧童式发心);一是和大家共同前进(船夫式发心);一是先充实自己再帮助别人(国王式发心)。

  是否发心,衡量标准并不在于我们所做的是什么,不在于个人修行还是度化众生的事业。如果发心为利益一切众生修行,那么念佛一样也是在发菩提心。

  若是只为自己往生而念佛,属于出离心;若是为带领一切众生往生极乐而念佛,就属于菩提心。我们每天要这样提醒自己,告诫自己为一切众生而修行。在生活中,随份随力地帮助他人。只要心中时刻装着众生,就是在发菩提心,就是在强化佛菩萨的悲愿。

  梦度:那么随着愿力的强化,这种愿菩提心成就的标志是什么?

  法师:愿菩提心成就的标志,就是对众生的悲心是否强烈,是否真实,是否圆满。如果这种“我要救度众生”的悲心非常迫切,迫切到像独生儿子生病那样,不顾一切地想要解救他,这种愿力就是符合标准了。


——节选自《发菩提心与净土修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